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传播工业文化遗产是保护与传承工业遗产的一种特殊手段。在博物馆教育过程中进行工业文化遗产传播可以发挥双方优势,无疑是一项双赢的举措。通过塑造城市集体记忆、传承工匠精神、宣传中国制造几个方面,在发挥博物馆教育优势的同时传播工业文化遗产。在传播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博物馆教育的特点,给予观众多感官体验,引导观众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应特别注意观众的反馈意见,使传播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活态流变的无形文化遗产,成为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象征,但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日渐濒危,急需加强保护.而高校是人类智慧的重要传播途径和人类文化记忆的重要延续路径,与政府、企业、剧团、文博单位相比,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个维度具有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天然优势.高校应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园文化活动两条路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在与西方文化的话语权争夺中走向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  相似文献   

3.
从殷墟保护看图书馆和博物馆的特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卷轴,是不可再生的珍稀财富文化遗产只有通过有效保护才能代代相传,永续利用.图书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为了适应某方面的特定需要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博物馆是文化遗产最持久的保护所,也是文物最可靠的归宿,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过程中起着独特的作用.殷墟在世界文化遗产中所具有的地位足以证明,图书馆和博物馆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者的产生和发展几乎与文化遗产的产生和保护、传承同步,其特殊价值和最大的贡献是将人类文化遗产完美地保存下来,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和光大.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些宝贵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而愈发忙碌紧张的社会生活,又使人们迫切需要这些传统文化作为精神依靠.彝族的面具文化作为一种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也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问题.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博物馆与博物馆学均发生了变化,在民族文化传承、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试图从现代博物馆学的角度,对彝族面具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及博物馆的建构提出一些建议与构想.  相似文献   

5.
以凤凰山江苗族家庭博物馆为例,从认同的角度来探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关系问题。苗族博物馆作为收藏、研究、展示和传播苗族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形式,显现出苗族自身、苗族族群、国家权力和世界对苗族文化认同的多重认同形态。为当今全球化语境下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可供参考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对智慧城市、数字化传承体系等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文化遗产数字化现状进行讨论,特别对北魏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现状及意义进行分析,进而基于智慧城市的视角构建北魏文化数字化传承体系,包括北魏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分类体系、北魏文化数字化传承策略体系、北魏文化数字化传承方式体系、北魏文化数字化传承技术体系四个部分,设计了北魏文化数字化传承共享平台,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传承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7.
人类发明、创造的文化,是以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种形式传承至今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物质文化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而非物质文化则是发明、创造物质文化的心理、意识、民俗及技艺。因此,物质文化是非物质文化的基础和载体,物质文化中包含着非物质文化,而非物质文化促生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承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离不开物质基础。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在共同的文化时空内才能保持其原真的文化内涵。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采取整体性、全面性、综合性、科学性的保护措施。在现代社会文化急速变迁的状态下,应着重采取静态保护与动态保护相结合,政府、学界、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遗产,通过博物馆这个开放、先进、易于大众接受的平台进行展示和传播,是当今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通过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化保护的辩证关系及以沈阳市非遗项目为基础,设计构想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基本蓝图,揭示出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博物馆是为人类服务的公共设施,它是珍藏、陈列自然或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博物馆作为呈现自然和人类文明发展轨迹的坐标,它也是人类研究历史提供实物的实践基地.博物馆的展陈设计有着公众文化普及、营造交流氛围等社会功能.本文就在博物馆展陈艺术设计中如何体现展陈设计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0.
博物馆作为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和传播人类文化遗产的文化场所,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功能对文化遗产保护及促进文化事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少数民族地区博物馆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为少数民族地区博物馆的建设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1.
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 ,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是先人留给人类的瑰宝 ,是古代灿烂文化和文明的见证 ;也是一个国家、一个地方文明的标志。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的宗旨是保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 ,使之世代传承、永久利用  相似文献   

12.
保护、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节庆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前提,发展旅游业对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节庆有巨大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无形方式世代流传于人类社会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作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开发极大的促进凉山州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火把节的开发对凉山州旅游业的促进作用,以及凉山旅游的发展反过来对火把节的保护作用,探讨如何实现将两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潮汕抽纱工艺是广东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针对目前其濒,临失传的现状,文章提出采取博物馆化、时尚化、将其中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设想和举措,以使潮汕抽纱工艺获得有效的乃至更高层面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4.
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孕育了沧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在遗产保护中存在传承危机、文化缺失、资源开发瓶颈等诸多问题.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提出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化保护,以产业化、民间化、博物馆化方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保护,积极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推进遗产保护工作等策略.  相似文献   

15.
文化旅游热潮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蓬勃兴起,由此引出的文化传承问题为学界所关注。在湘西州凤凰县的旅游开发过程中,苗族传统文化得以整体性开发、静态性保护、动态式发展及自觉式传承等四种形式传承。凤凰文化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民族文化传承的复杂现象,文化复兴、文化创新和与之相对的文化涵化、文化商品化彼此交织,构成一幅复杂而生动的文化传承的图景。  相似文献   

16.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化收藏所,随着时代发展进步,其功能也在不断扩大,特别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了积极作用。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可以充分发挥保存、展览、演示的职能作用,在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和人民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文化形式,是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既是民族情感的桥梁和维护祖国文化繁荣的基础,又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图书馆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着重要作用,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在对地方非物质遗产的概念及内涵进行概述的基础上,阐述图书馆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定位和意义,并对在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陇南文县铁楼藏族乡白马流域的十多个寨子将具有奇特性、唯一性、垄断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白马文化,传承得最完整、最丰富、最古朴,是甘肃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陇南文县白马人由于特殊地理环境、护佑、较好物质基础支撑,人们生存客观需要和多种制度的有力保障等原因将古朴的传统文化传承至今。  相似文献   

19.
高等院校博物馆是高等院校开展教学科研工作中作为固定资产的组成部分,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对文化传承与创新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等院校建博物馆旨在通过收集、保护、展示各种重要文物、标本,书画和民间艺术品服务于教学和科研工作,合理有效地保护管理好这些文物,并使高等院校博物馆能真正起到为教学和学术研究服务的作用是本文所研究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20.
早期重阳节习俗中的菊与茱萸,有着驱祸、延寿的实用功能,因此饮菊花酒与佩莱萸的重阳习俗在民间自发仿效,代代相传。同时,因为陶渊明爱菊,使得重阳风物——菊成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审美意象,被视为隐士标格,积淀了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内涵;重阳节也因食菊、簪菊、赏菊、咏菊的习俗,成为一个令人追怀的风雅之节。但今日之菊与莱萸已成“明日黄花”。重阳习俗也不为人所知。要让重阳节习俗能生动地再现于当代的日常生活中,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并将其外延物化,成为民众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以富有文化意蕴的具体物质形式,如通过有菊与茱萸等来重新张显重阳节特有的文化传承,方可使这样一个节日不至于流于空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