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有很多教师朋友问我,和学生在一起怎么那么开心,我归纳为两个字——"忽悠"。说白了,"忽悠"就是点化、夸赞、欣赏的代名词。为了让学生守纪律、爱学习、做好事、做好学生,班主任需要掌握—一点儿"忽悠术"。读书的时候,我"忽悠"着孩子们和我一起读《给教师的建议》《爱的教育》,我的学生能够大段背诵其中的片断;早晨到校以后,我"忽悠"着  相似文献   

2.
吴国彦 《辅导员》2014,(3):55-56
正"忽悠"一词来源于北方一带的俗语,本字是"胡诱",胡乱诱导和欺骗的意思。小品《卖拐》中赵本山演绎的"忽悠"技巧出神入化,让别人心甘情愿地落入圈套,轻松上当而不自知,显示出"设局人"过人的智慧和高超语言的水平。作为教师,  相似文献   

3.
你们都看过范伟被赵本山"忽悠"的小品吧。今天我也被陈老师给"忽悠"了一回——不仅架起了双拐还多了条尾巴。我一想起这事就来气,就觉得可恶。我架起双拐的原因是:那天,学  相似文献   

4.
2001年春晚小品《卖拐》让"忽悠"一词成为家喻户晓的流行语,也变成了那些口惹悬河者的代名词,而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音乐教师,却对这个词"情有独钟"。认为,在中学音乐课堂上,组织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巧妙运用一点"忽悠"之法,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一、"忽悠"——教学秩序井然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音乐课由自身特点决定,课堂多以互动为主,气氛活跃,一旦教师对课堂秩序掌控不力,很容易发生"乱课"现象。如何得心应手地驾  相似文献   

5.
前两天,在大市优质课会课中,一位教师执教<虞美人>,受到许多与会教师的赞赏.可是,也有人说:"不就是会忽悠学生吗?一节课从头到尾都是在忽悠学生!"  相似文献   

6.
"忽悠"源于北方一带的俗语,本字是"胡诱",胡乱诱导的意思.经过大众媒体的不断传播演绎,"忽悠"一词已成为欺骗、糊弄人的代名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道",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含义就是指传授正确的、科学的知识.  相似文献   

7.
方言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针对目前颇为流行的"忽悠"一词进行讨论,着重分析其流行的原因和对外传播中可能的译法,认为只有用直译法并以解释性翻译加以补充,才能使类似"忽悠"这样的文化负载词既为外国人所接受,又不失其原本韵味.  相似文献   

8.
《教育》2008,(23)
由头与反思:广东顺德一中17名考生在华科大招生老师的"承诺"之下落榜了,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反响。到底是谁在"忽悠"考生呢?观察与点评:从落榜到被其他学校补录,此间,17名考生的滋味是难受的,这场风波也值得教育部门认真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其背后到底是像媒体所质疑的,高校与中学存在利益链,还是纯粹就是一些招生人员在"瞎忽悠"?  相似文献   

9.
来论     
《上海教育》2008,(8):5-5
莫让春游成“忽悠”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又到学生春游时。说到春游,不禁想到,现在不少学校硬生生将春游“念跑了调”,任凭其成为一种“忽悠”。莫让春游成“忽悠”。无论是把春游“忽悠”没影了,还是将春游“忽悠”得变了模样,这都不是学生想要的走进大自然的春游。  相似文献   

10.
在<"忽悠"的背后>(<语文学习>2011年第3期)一文中,张兰芳老师认为:"执教<虞美人>的这位教师,忽悠学生的招数,看似信手拈来,事实上,每一个'招数',都来自他长期积淀的'底气',深厚的文化底蕴."笔者在细读文中列举的四个"场景"之后,觉得张老师的这个评价多有不当,故不揣浅陋予以写出,以求教于张老师及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1.
释"克"     
“克”字的甲骨文形体为兽皮状,而字形最上方似米粒状的小点或一短竖,为兽被杀后口中流出的血状。“克”一词的本义“胜”义,在形体表现时反映的是整个事件的结局,即兽已被杀死,口中吐血且兽皮被剥之状。《说文》“克,肩也。象屋下刻木之形”中有关“克”的形体分析和词的本义解释均不确切。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汉语颜色词"红"的基本释义入手,总结了"红色"在汉语中的多种用法及文化内涵,并分析了中英两种语言中对"红色(red)"一词的使用对比,进而阐述颜色词"红"和文化的联系。本文针对中英语言中对"红"作为颜色词进行的比较,故对"红"作为颜色词之外的其他意义不作考察。  相似文献   

13.
英语"Enrongate"(安然门)是用常见的"混成法"构成的一种复合词,其中的"-gate"是"watergate"的简写,用的是"watergate"的引申义。汉语的"-门"译自英语的"-gate",与汉语原有的"门"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引进汉语后其意义又有引申。无论是英语的"-gate"还是汉语中的"-门",它们都不同于用来改变词性的"词缀"或所谓"类词缀",而是实语素,尽管这个语素具有较强的能产性。  相似文献   

14.
《说文解字》中对于"痨"字的解释,不同于人们都熟知的意思。一些学者在对其同族词考释时不取《说文》释义,而用广为人知的"劳损得病"之意。《说文》释义特别,尤其是出现了限定语"朝鲜"一词,由此来探究其背后隐藏的民族关系及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5.
“个”是现代汉语中使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迁化量词。这种迁化现象袁现在现代汉语中就是经常用在“V+个+VP”这种格式中。本文主要从“V+个+VP”的构成、语义等几方面作一简要分析,认识到“个”在表现“V+个+VP”结构的深层语义方面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6.
姥姥一词最早见于元代的《全元南戏.高明.蔡伯喈琵琶记》,是单音词姥复音化的结果。明清时期,姥姥一词的词义有所扩大,但到了现代,只有外祖母和老妇人两个义项仍活在现代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中。就姥姥一词的词义的发展演变试做考察,以期对其源流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秋"作为季节名词,它在双音化过程中,由于受其自身构词特点的影响,曾产生过不同的义项。从"秋"作为季节性名词的双音化过程,来讨论这个词在表示秋季时,其形式和意义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的不同,及其变化原因。  相似文献   

18.
区别词在现代汉语词类系统中已经占有一席之地,但它的地位并没有得到语法学家的普遍的认可,主要是它和形容词的关系较为密切。文章从有争议的"高级"一词入手,分析了区别词在词汇系统中的独立地位。"高级"虽然可以受"很"的修饰,但只依照功能标准,不考虑意义的因素,就把它排除在区别词之外,还是有不妥之处的。  相似文献   

19.
王建华 《丽水学院学报》2007,29(4):28-30,92
在分析"子"的"时"的含义的基础上,对《日知录》中的一处看法提出了商榷意见;并在汉语历时词汇学的启发下,分析认为:现代汉语的"日子"乃历时上并列短语"日子"通过词汇化降格而来."日子"词汇化的环境和条件为:"日子"作为短语和词之间具有衍生关系,魏晋以降词缀"子"的成熟以及"词根 子(词缀)"这一强势结构对相关词的类化作用;结果:"日子"至宋代就完成了由短语至词的降格,具备了现代汉语"日子"的结构、意义及用法,从而也使人误以为"日子"在历时层面上就是附加式构词.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锒铛”、“独鹿”的本义及其语义发展。“锒铛”本为拟声,由拟声而达意,从而引申出许多新的意义;“独鹿”为“朱愚”一词的声转,本义为驽钝。二词的来源不一,本义不同,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二者词义演变,部分语义交叉融合。本文还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锒铛”、“独鹿”的同源词作了进一步探讨,同时也对前人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并补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