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阳明的教育方法论的产生与其哲学思想体系、教育本质论、教育目标论有着密切的联系。“致良知”是王阳明的哲学体系的核心,它大致由三大部分构成,即:心即理说、知行合一论、万物一体论。其中,“心即理”说是王阳明教育本质论的哲学基础;万物一体论是其教育目标论的哲学基础。“心即理说”,它强调客观真理和事物都存于心中,即所谓“虚灵不昧,众理聚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同时,它认为客观真理与事物的存在都依赖于我心的存在,即“天地鬼神万物都离卻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  相似文献   

2.
“心即理”是理解陆九渊心学的最重要的哲学命题,陆九渊在宇宙本体和社会伦理的意义上,提出了“心即理”这一命题。“心即理”的真实意蕴在于心理合一,而且与朱熹“心与理一”论相比较,这种“心理合一“具有直接、简易、人人可为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知识旨趣、哲学形态的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实践性品格。通过对阳明心学体系形成过程的个案分析,可以把握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立言宗旨的实践性内涵,可以认识到王阳明心学体系是一种由工夫以见本体的实践性哲学。他的工夫论不是从“心即理”的本体论导出。实践工夫论是阳明心学的思想原点和“第一原理”。  相似文献   

4.
李渭作为王阳明的私淑弟子,是阳明心学在贵州的三大传人之一。他继承了阳明心学并有所突破。他的“求本心”反映了“心即理”的阳明心学本体论;“必为圣人”目标体现了王阳明“立志为圣贤”的人生观;“明道”、“不欲”与王阳明“存天理,去人欲”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以行为先”的认识论对阳明心学“知行合一”有所突破。他一生着力“躬行”,力求达到“常清常明”反映了“事上磨练”的阳明心学方法论。他一生坚持讲学传道,对阳明心学在贵州、云南等地的传播和兴盛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阳明学派的创始人.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是通过他的哲学体系建立起来的.他提出的"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三大哲学命题,是其教育思想产生的渊源,也是其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6.
尽管朱子与陆九渊在心性论上的分歧通常被归结为“性即理”与“心即理”之别,但实际上朱子的哲学文本中亦不乏“心与理一”这样揭示心、理之一致性的思想表达。这种表达与阐释天理之“所当然而不容已”之义紧密相关,与朱子一贯主张的“性即理”说并不矛盾,其实质含义是性理作为“所当然”规定了心灵不容自已的本质倾向性,心灵的全部活动与状态都是对此本质倾向性的实现,理想的“本心”“明德”状态与实际的“心有善恶”状态尽可皆溯源于理。就此而言,朱子之心性论也可谓是建立了一种有别于陆氏心学、从“当然”之性理出发贯通心体的“纵贯系统”与“圆密宏大之心学”。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是我国明代最著名的哲学家,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发展了朱熹的心本体论和陆九渊的“心即理”的学说,在杨慈湖和陈白沙的思想的基础上,构造了一个完备的、首尾一贯的主观唯心主义体系。通过揭示哲学基本范畴来把握某一哲学体系,这是研究哲学和哲学史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如同其他哲学体系一样,王阳明的哲学体系也是由一系列的哲学范畴联结而  相似文献   

8.
在宋明理学发展中,朱熹较早提出了"心本体"的思想。但由于他理学体系的需要,这一思想没有被最后确定下来。后来,王阳明进一步发展朱熹的心学思想。具体而言,在心、理关系上,王阳明克服了朱熹"心与理为二"的矛盾,把主观和客观融合统一,用先天道德性的内容把心与理沟通,将朱熹的"性即理"引向"心即理",实现了"心与理一";在知行关系上,王阳明在朱熹知行相须互发说和重行说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说;在格物致知上,王阳明否定了朱熹的格物说,而接受了朱熹的致知说,并提出了致良知说。朱熹的心学思想经过王阳明的阐发,从而完成了宋明理学中的心学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白蕊  龚志强  李卫红  陈文辉 《高教论坛》2023,(11):66-69+103
针对目前“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的现状和困境,挖掘和分析“阳明心学”中的思政元素。以“心即理”坚定中医自信、“致良知”培养高尚医德、“知行合一”铸就良好医术,通过课程教学设计、翻转课堂及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阳明心学”的思政基因与课程的有机融合,达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的课程目标。“阳明心学”融入中医学课程,提高了课程的价值引领力,从而焕发教学内容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从广义上来讲,王阳明"以心说理"的工夫仍然没有跳出理学的论域,但在具体的路径、内涵上他的"心即理"命题却有效地化解了程朱理学与陆九渊心学的内在矛盾,其心学成功地解决了儒家内圣与外王的紧张关系.本文拟从王阳明"心即理"命题的内涵入手,从内在逻辑上比较其与程朱理学以及与陆九渊心学的异同,并指出王阳明"心即理"命题的两重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知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在人的活动中,知与行是两个最基本的环节.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在倡导知行合一,但在现实生活中,知行脱节的现象比比皆是.在现代教育的大背景下,构建起知行反思机制,促进人们在实际生活当中的知行合一,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哲学博大精深,蕴含着极其深刻的哲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一些优秀的思想观点,诸如"物生有两,相反相成"、"一分为二,合二而一"、"合而不同,执两用中"等矛盾观,知行先后、知行分合、知行轻重、知行难易等知行观,还有天下为公的道德理想,忠恕之道的人际和谐思想,自省、自讼、内省的道德修养方法等关于理想人格的塑造与培养的思想,在现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宋明时期,新儒家中的"理学"、"心学"思想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指导作用。"理学"一派中脱离自我的情感以及寻求快乐的情感释放方法,同样适用于大学生的情感处理;而"心学"一派中的"知行合一"观点,知不妄想、行不枉行,对于明辨大学的心理问题、及时实施心理干预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出于革命需要探讨“知行”问题的哲学家,他突破传统观点,大胆创新,扩大了传统的“知”、行”概念,丰富了它的内容,继承并发展了“行先知后”的唯物主义观点,提出“知难行易”,孙中山的知行观虽有局限,但他的研究在认识论上具有划时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贺麟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新心学”文化哲学理论基础有心物论、直觉体验和知行合一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王丽 《中国德育》2007,2(3):42-44
知行合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在要求。要在青少年中实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知行合一,就必须优化环境,营造知行合一的良好氛围;整合资源,建构知行合一的教育机制;重视内化,创设知行合一的心理条件;强化实践,提高知行合一的行为能力。  相似文献   

17.
赋形·路径·策略·文本--人类广义写作思维的基本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 ,人类广义思维就是人类的精神生产行为。在这个思维过程中有着自己一套普适性的思维操作模型 ,即以赋形思维为终极目的的路径思维、策略思维和文本思维的四位一体的自组织生长和谐调的过程。在人类广义写作 (精神生产 )中 ,“秩序化”和“知行递变”不仅是写作思维、广义写作思维的哲学 ,而且也是人类认识、实践活动在本体和行为两个层面上的哲学 ,它是中国传统知行哲学的现代阐释。  相似文献   

18.
作为道德家的道家老子,虽然没有提出"道德"的概念,但在中国道德哲学史上最早演绎了关于"道"、"德"关系的哲学图式,这一图式所包含的价值体系的坐标原点则是"自然",它表现在存在论上就是对万物自然本性的关注,在实践论上则是对自己而然、无为等操作方法的执着。认真研究老子"道"、"德"的思想,对在我们自己的哲学话语系统里推动道德哲学的发展,将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现实的思想道德建设,离不开对历史上思想道德教育传统的批判和继承。几千年来,传统道德规范在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精神方面起了重要的纽带作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其中就蕴含着非常可贵的道德思想,对于我们现代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转识成智"与哲学教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转识成智”的现代意义在于化知识为能力和德性。哲学与人的能力和德性内在地联系在一起,这就使哲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要坚持哲学教学中“转识成智”,就要在拓展理论视野中激发受教育者反思的兴趣、提升受教育者人文精神的境界。这就对哲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要求哲学教材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