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民谣看儒家文化对传统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清代至民国年间华北地区民谣中孝、择业、时政、待人接物等内容的分析 ,揭示了民谣的形象性、传承性、时代性、保守性、实用性等特征。可以看出 ,第一 ,民谣所表达的民间思维观念不断促使儒家的精英分子以“化民俗”为己任 ,完善儒家学说。第二 ,儒家的伦理观念、思维模式以通俗易懂的民谣形式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  相似文献   

2.
浅论民谣在当代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民谣历史悠久,发展到当代,有了它新的内容与特色。本文试从时政谣、校园谣、手机谣三大方面对当代民谣的内容加以分类,分析其各自的特点,并从成因、传播、民谣自身的魅力三方面探索当代民谣的繁荣原因。  相似文献   

3.
网络民谣是中国现实折射的"民意富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意基础"。网络民谣围绕当前社会主流思想动态,实现由过去粗俗、片面地揭露社会丑恶现象到以质朴、精炼和朗朗上口的语言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转变,民众结构由以关心热点及时政问题的中青年群体扩展到老中青幼社会群体。根据社会成员和宣教者双方价值诉求,应在引导、监督、传播渠道、宣传等方面探索网络民谣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4.
英国古代民谣是英国文学中的一种诗歌形式。其内容涵盖民间传说、社会历史、文化习俗和宗教迷信,具有很高的社会文化价值。根据主题分析,英国古代民谣呈现出典型的悲剧情怀,具体可以分为"爱情之悲""战争之悲""时政之悲"和"英雄之悲"四大类。由分析可见,这种主题的突显特征与英国的生态环境、经济形态、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是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长期发展中逐步积淀的一种文化和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5.
传统民谣是指劳动人民在日常的生产劳作中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创作出来、并且在劳动人群中广泛流传的一种口头上的声乐艺术,传统民谣包含广泛的主题,如爱情、亲情、友情、劳作、历史、民俗、美德等,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一定程度上能展现本地区人民的精神面貌甚至精神气结,同时也体现了本民族的审美情趣和美好向往,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艺术或者文学的角度都有着丰富的研究价值。但是在当代,传统民谣的价值逐渐被忽视,传承和保护工作面临着各种问题,传统民谣的生命力也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削弱,这对于我们来说固然是一种不可挽回的损失。本文以南昌地区的传统民谣为例,探讨如何保护这一传统的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6.
陕西关中是我国武术发源地之一,武术文化已成为关中民俗的重要内容。其中,陕西红拳是陕西武术文化的代表拳种,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和特点,并涌现出一大批代表人物。关中除了流传红拳外,还有不少其它外来拳种流入,进一步丰富了关中的武术民俗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在过去的十年间,校园民谣留给人们印象最深刻的是高晓松、老狼和一首《同桌的你》,其余的都被人丢在风里。从黄小茂第一次在他的企划文案里写下“校园民谣”这四个字开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这十年间,除了1994年校园民谣火得让人无处躲闪之外,其余时间,没有人再愿意提起这四个字。它可以成为人们心底的记忆,可以成为人们对某一时代的怀旧。  相似文献   

8.
云南民谣是表达社情民意的百科全书,它自身的形象性、艺术性和情感性的特点,有助于"三达德"的培育。云南民谣中体现对"仁"之教、"智"之赞、"勇"之誉,在"共鸣"中传播着仁爱、智慧和勇敢的思想。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荣辱观,云南民谣对"三达德"的培育,宣扬着各少数民族的荣辱观,回应了时代对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同时独特的云南民谣对于研究云南的风俗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过去的十年间,校园民谣留给人们印象最深刻的是高晓松、老狼和一首<同桌的你>,其余的都被人丢在风里.从黄小茂第一次在他的企划文案里写下“校园民谣“这四个字开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这十年间,除了1994年校园民谣火得让人无处躲闪之外,其余时间,没有人再愿意提起这四个字.它可以成为人们心底的记忆,可以成为人们对某一时代的怀旧.……  相似文献   

10.
正我喜欢的音乐是两个极端——摇滚和校园民谣。我记得我第一次这么说的时候,的确有人伸手过来摸我的额头,看我是不是在发烧。我有几盘心爱的CD,《校园民谣1》《校园民谣2》《高晓松作品集》以及麦田公司的"红白蓝"系列,包含了朴树的白色孤独、叶蓓的蓝色忧伤和筠子的红色激情。一直到现在我都不知道应该怎样来界定高晓松的音乐。可我确实真正感受到那些哀伤清淡的旋律里面所蕴藏的激情,如同夜晚大  相似文献   

11.
在过去的十年间,校园民谣留给人们印象最深刻的是高晓松、老狼和一首<同桌的你>,其余的都被人丢在风里.从黄小茂第一次在他的企划文案里写下“校园民谣“这四个字开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这十年间,除了1994年校园民谣火得让人无处躲闪之外,其余时间,没有人再愿意提起这四个字.它可以成为人们心底的记忆,可以成为人们对某一时代的怀旧.……  相似文献   

12.
文章亮点写出了校园民谣那种令人心痛的纯粹和简单,其感触真实动人,引人共鸣。在听过摇滚、蓝调、古典、流行等一系列的音乐之后,我发现了校园民谣。第一次听校园民谣是在夏天,到一家琴行买  相似文献   

13.
民谣作为地方乡土文化的载体,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智慧的结晶,颇具地方特色和诸多习俗风情。形式多样的民谣贴近幼儿的生活,又因运用方言朗读让幼儿有亲近感,幼儿园开发利用民谣能让幼儿全方位地接触本土文化,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深化幼儿热爱家乡等社会性情感教育,丰富幼儿园课程资源,也能使民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14.
民谣作为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由13世纪流传至今,其文学性主要体现在对意象的独特设计和运用上。对于民谣《三只乌鸦》中意象的具体分析,能够揭示民谣中意象所蕴涵的文学性,帮助我们欣赏民谣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15.
美国著名诗人鲍勃·迪伦是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其民谣诗歌在美国文化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迪伦的歌谣突破了美式传统民谣的风格,其独特的创作方式充分反映了民谣歌曲的"真实性"并描绘了当时美国民众的精神面貌及心理需求。文章以迪伦1963-1964年创作的抗战民谣为题材,借助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埃利希·弗洛姆的自由理论分析迪伦抗战民谣中所体现的自由,从而进一步探索在健全的社会体制之下现代人对自由的逃避以及对积极自由的新诉求。  相似文献   

16.
像菜市场上滥市的萝卜一样,“民谣”这股强劲的音乐风在李春波、尹相杰、老狼等人的努力和辉煌之后,已不可避免地走入尴尬境地,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过度商品化地发展“民谣”,使一大批商业味十足的为“民谣”而“民谣”的作品,乘着前期一批优秀歌手和优秀曲目打开的缺口肆意狂飚,使好不容易看到的国产流行音乐和歌手的一线曙光又蒙上阴影。从目前市场上的“民谣”录音带来看,主  相似文献   

17.
谈“民谣”     
谈“民谣”胡颖华,邵剑民谣既是一种民间语言艺术,又是人民大众间接议政的一种方式。尽管它对社会现象的概括不一定全面、准确,但它的确是对某些现象的一定的甚至是真实的反映。如何对待民谣?“采风问政,审乐知政”,古已有之。开明的政治家、领导者都很注意民谣反映...  相似文献   

18.
民谣是民众的歌谣体口头创作,它讽刺辛辣、幽默俏皮,往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众的某种情绪,民谣对某些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的曝光和鞭挞,是民心的体现。但是,民谣也有以点带面或玩世不恭的偏颇。因此,不能跟着它的感觉走。  相似文献   

19.
李成 《湖南教育》2005,(3):43-43
一个地方的民谣、民谚能反映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借用民谣、民谚教地理,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民谣、民谚能帮助学生认清地理事物的特征。《中国地理》多次提到东北平原的黑土,所谓“沃野千里”,重在说明黑土的自然肥力很高。如何突出一个“肥”字,当地有一首这样的民谣:“雁窝岛的黑土肥到了家,用手一捏冒油花,插根筷子也长叶,埋根火柴也发芽。”从这首民谣中,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东北平原的土壤特征。民谣、民谚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地区差异。“乌苏里,两大怪,汽车没有爬犁快,拉水用麻袋。”反映了东北的长冬严寒;“云南十八怪,风雨来得快,…  相似文献   

20.
流行民谣是融合了民谣与流行歌曲的某些特征而产生的一种新民谣音乐,这种"融合"在编曲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赵雷的《成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首流行民谣,也是广大听众所熟知的一首歌曲。本文以《成都》为例,探讨流行民谣独特的编曲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