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论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论变革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人类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当代哲学变革的主题。教学论回归生活世界。是要把教学论从对教学生活世界的遗忘与失落中唤醒,也是基于对自身存在合法性危机的反思,更有其深刻的生存论基础。就教学论学科建设而言,教学论要回归的生活世界不是一个具体所指的世界,而只是一种了解教学和研究教学的分析方法和思维方式。教学论回归生活世界,意味着教学论要从根本上变革自身的思维方式,即从传统的主客二元论思维方式转向主体间关系思维方式,并由此导致教学论在理论视野、研究主题、知识基础、研究方法和理论形态等方面的理论变革,以便寻找出超越困境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2.
课程论回归生活世界,旨在唤醒课程论对课程生活世界的遗忘与失落,修复课程论的多重疏离及反思课程论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危机。就课程论学科建设而言,课程论要回归的生活世界不是一个具体所指的世界,而是一种把握与研究课程的分析方法和思维方式,即主体间关系的思维方式。它将导致课程论在理论视野、研究主题、知识基础、研究方法和理论形态等方面的变革。  相似文献   

3.
回归生活的教学论:重心位移和主题预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蔡宝来  王立国 《教育研究》2005,26(12):38-42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迅速推展,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日益凸显,时代向教学论研究提供了契机,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因此,关注、关怀、关爱师生共同的生活、生命成为教学论研究的主题和重心,未来的教学论研究将在研究理念、课程观、教学观等方面走向科学与人文、生活与生命的整合与统一。  相似文献   

4.
教学生活研究是21世纪以来我国教学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主要经历萌芽期、发展期、争鸣期和深化期四个阶段。研究内容主要分布在教学生活的内涵及特点、呈现的方式、构成、时空以及变革等领域,其核心主要体现在"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教学生活的反思与批判"、"教学生活论重构"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生活世界视野下的教学论研究范式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从统合到隔离、再到结合是教学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学论的产生及其科学化历程就是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逐步隔离的过程,理论教学论的出现和存在,导致了教学世界里生活化的缺损和人性的遗失,加速了教学世界远离生活世界。教学论研究范式的变革,即文本式向田野式的转换,促使理论教学论向实践教学论转向,进而重新焕发教学论指导教学世界的生命力,是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高度结合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发生了一场空前的、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在此背景下,教学论的研究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结出了累累硕果,主要包括教学论研究思维转型,关系思维与实践教学论兴起,教学观、知识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评价观转变,进而引发深刻的课堂教学研究变革,以及对促进师生发展的策略的研究等。这场变革并未停歇,而是正在迈向"深水区",理论研究的创新将会对教育实践的变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生活世界视野下的教学论研究范式的变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从统合到隔离、再到结合是教学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学论的产生及其科学化历程,是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逐步隔离的过程。理论教学论的出现和存在,导致教学世界里生活化的缺损和人性的遗失,加速了教学世界远离生活世界。教学论研究范式的变革,即文本式向田野式的转换,促使理论教学论向实践教学论转向,进而重新焕发教学论指导教学世界的生命力,是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高度结合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房林玉 《教育探索》2008,(12):23-24
“教学论研究的最大问题在于迷失于教学的观念世界中,而失去了教学的生活世界”。教学论研究中的这种现象不仅不利于教学论的发展,更不利于研究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活动,使教学论研究陷入了困境。要走出困境,教学论研究必须面对教学事实本身,要把教学活动看做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要清楚地意识到教学理论研究的原初点在于活生生的教学事实,教学论要由纯粹的观念世界向教学事实世界回归。  相似文献   

9.
生活认识论及其对现代教学论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教学认识论是建立在“科学认识论”的基础之上的。“科学认识论”主要表现为主客二分、泛科学主义、实体性思维,由此导致教学活动中教学与生活、教学与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疏离的现象。20世纪90年代,我国哲学界主张建构一种主客体统一的“生活认识论”。“生活认识论”的确立,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有之义,推动了人们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使现代教学理论走上了向生活世界回归之路。“生活认识论”的提出,不仅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当前教学论研究中的一些难题,有助于树立现代的教学观,而且有助于重新认识和评价师生关系,推动现代教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0.
“教学回归生活世界”问题研究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教学回归生活世界"问题的研究大致经历了萌芽、发展、争鸣与深化四个阶段。研究问题主要涉及"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教学为何要回归生活世界;教学怎样回归生活世界;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论意义;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批判与辩护等方面。然而,"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研究存在着基本概念不清晰,教学与生活关系不明,重视移植性研究、忽视本体化研究等问题。"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研究需要改变研究思维方式,转换研究主题,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论争。  相似文献   

11.
跨世纪高校德育现代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德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摈弃旧的体制和观念的影响,努力实现德育观念、德育内容、德育的方法和手段、德育队伍的建设的现代化,才能适应跨世纪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和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两个误区及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验的日常生活和抽象的理想生活是一般哲学意义上“生活世界”的两种取向,由此带来了教学在回归生活世界中的两个误区。要走出误区,就必须在把握马克思视野中的“生活世界”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重视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3.
古歌在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承载着民族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每个生命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按照社会生活规律创造当下的世界,显示自己本真力量。布依族古歌以韵文的形式呈现出来,充溢着布依人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包括创造意识、情爱意识和死亡意识等,呈现出其民族独特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14.
“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本土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是当前我国德育理论界达成的共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西方学界“回归生活世界”观念的影响。在借鉴西方学术成果的时候,有必要考察“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提出的本土特殊语境及其独特的价值诉求。只有这样,才能为当前中国德育找到正确的回归生活世界的路径和方向,从而避免对西方学界的简单追随和效仿。  相似文献   

15.
德育观念的更新不是对传统德育观念的否定,而是批判地继承和创新。在学校德育改革中必须树立以下德育观念: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体生命世界;“立体交叉”的学校整体德育观;开放式德育观。  相似文献   

16.
教育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治国  孔彦 《教育科学》2006,22(2):24-27
案例教学在教育学领域的有效应用必须以对其基本理论问题的科学、全面、深入地认识为前提。本文从案例及案例教学的界定入手,阐明了教育学案例及其案例教学的基本含义,论述了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阐述了教育学课程的案例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7.
介绍周作人因其文名而长期被忽略的在编辑出版领域的贡献,对其前期重要的期刊编辑活动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并探察世界观、人生观的改变对其文学创作及编辑行为转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世界观、人生观与跨文化交流的关系,着重分析了中国人和美国人之间世界观、人生观存在重大差异,揭示出人们不同行为方式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9.
论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教育与生活关系十分密切。起初,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中有教育,教育融入社会生产与生活之中。后来随着专门教育机构——学校的出现,教育与生活开始了分离,并且越来越表现为一种隔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斯宾塞提出了“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观点,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主张,当代哲学大师胡塞尔与哈贝马斯则从现象学的角度论述了“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这些都为当今理解“生活世界”与“教育世界”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唯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于“生活哲学”.方可真正体现其作为“批判哲学”及其“哲学批判”的本质内涵、价值指向和根本目的之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指向生活世界的哲学,是观察生活世界的世界观;其秉持从生活到生活的运思路向,立足于现实而把握未来;依托于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未完成的因而随生活主题的演变而不断变换形态,是通过优化人的生活而深刻关注人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生活哲学”的价值在于:有助于对当代生活进行深刻反思,有助于在当代中国落实“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有助于反思和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