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高职教育领域的新战略,高职英语教育如何实现这一新战略值得研究。探计如何通过"文化育人、复合育人、协同育人"开展创新驱动的高职英语教育,全面推进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司法行政工作面临新挑战、司法警察院校便捷入警机制确立以及新文科教育理念提出的背景下,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成为提升司法警察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诉求。然而,司法警察院校在协同育人认知、体制机制、协同模式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问题,妨碍了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实现。为此,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协同体制,以促进各方合作;构建综合的育人生态体系,以适应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构建全生命周期的运行机制,以增强协同育人的实效;加大对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支持力度,实现其制度化;建立科学、发展、多元化的协同育人综合评价体系等路径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使其能够更好地胜任新时代司法行政工作。  相似文献   

3.
针对省属高校地方政府协调难、优质教育资源集聚共享难、产学研协同育人难三大问题,常州科教城建设了融"高教园区、科技园区、孵化园区"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和"教学资源、产学研合作、公共服务"三大资源开放共享平台,首创高职教育跨界"共建、共管、共享"新机制和"校、所、企"产学研协同育人新路径,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点、时代特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产业互融的创新之路,形成了具有全国影响的高职教育发展常州模式。  相似文献   

4.
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推动了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都市圈发展带来复合型人才的新需求,成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新型内驱力。都市圈多元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能够促进各地政府加强整体规划与协调,使学校、企业、科研机构更精准地服务社会、创新区域技术、整合人才资源,进而实现多元主体的有机协同发展。基于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理念,深入剖析新型区域共同体产学研协同育人的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以苏锡常都市圈智能制造产业转型需求为导向,提出在协同育人框架内,要构建具有共同体特色的管理保障制度,行业企业要勇于承担协同育人责任,要持续完善多元协同育人体系,科研机构要积极探索协同创新方式,共同打造都市圈职业教育一体化多元协同育人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育人是指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合作培养学生,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供给方,结合企业技术需求,三者为相同的目标而进行合作,结合社会、企业的需求实现高职院校学生高质量培养和发展。构建产学研合作育人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评估、提升产学研合作育人质量具有积极作用。为此,本文从产(企业)、学(高校)、研(科研)三个方面着手,构建了紧紧围绕产学研的发展与成果进行评价的双重评价指标体系,能在有效评估产学研合作育人效果的基础上帮助高职院校找出其产学研发展的短板。  相似文献   

6.
护教协同育人模式是一种将课堂搬进医院、将理论学习与临床护理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护生全程参与的学习模式。高职院校要打造护教协同的产学研共建体系,完善护教协同的人才供给体系,构建护教协同的三全育人体系,打造护高质量护理教育体系,推动护教协同的教育教学改革,挖掘护教协同的课程思政案例库,打造护教协同的教育质量督导体系,以提升高职护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更多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7.
推动产教融合深化发展,优化校企协同育人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展开探讨,提出职业教育融入区域产业的对接机制、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合作机制、高端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的深化机制以及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运作机制,从四个方面入手实现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实现企业、...  相似文献   

8.
产学研协同育人是一种新兴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具有非常高的战略意义。文章通过对以云南地区为代表的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联合开展问卷调查,了解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前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基本状况,总结相关经验,并对存在的短板和不足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提升产学研合作育人效果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构建更为合理完善的产学研协同育人合作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黄华娟  韦修喜 《教师》2024,(11):105-107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是高校培养新工科人才的重要模式。为适应新工科建设对计算机类研究生的培养要求,高校应根据计算机类专业的特殊需求,积极探索“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形成产学研办学特色,培育更多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基于此,文章阐述了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内涵,解析计算机类专业对“产学研”协同育人的特殊需求,并探索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研究生“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策略,旨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新工科创新型人才,更好地适应新经济新形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丹 《职教通讯》2017,(17):19-20
对于高职学院来说校企合作不是新课题,但校企协同育人却是个新的发展方向。校企协同育人是校企合作的深化,是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在人才培养上,不是辅助作用,不是口头上的形式,而是与高职学院一样成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参与到整个育人过程,从招生到就业,企业将全程参与,最终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1.
高职教育的“三育人”是指在高职教育工作中要实施文化育人、复合育人和协同育人.“三育人”提出发展高职教育应在高等性、教育性、职业性的基础上,注重文化要素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先导作用,注重复合要素在建构专业、课程等人才培养方案方面的优化整合,并注重协同要素促进产学研用在开放育人过程的有效融合,这是对我国20多年来高职教育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一次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产学研协同育人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培养创新、创业和创造型新工科人才的重要方式。当下产学研协同育人存在教育理念落后、课程设置不科学、各方主体合作交流程度不高等问题。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需要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创新教育理念,强化主体行动力;完善协同机制,提高育人水平;优化课程体系,打造资源共享平台;深化合作交流,营造协同育人氛围。  相似文献   

13.
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是职业教育的五个要素。要将这五个要素融入高职人才培养过程,协同育人是重要的实现途径。本文论述了协同育人的内涵及各要素间的内在关联,以及在当前背景下,高职院校多元协同育人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职院校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中,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高职院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意,是“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形成高职院校“大思政”格局的必然要求。面对教育的整体育人现实困境,高职院校应在党委统一领导下重视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协同,建设一个协同育人平台,融入一种育人精神,制定双线协同育人举措,形成三个维度协同育人合力,打造四个协同育人共同体,让育人意识渗透入每个育人主体,让育人工作落实在每一个工作岗位,让育人实效产生于每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时代的发展,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发生了改变。要改革高职教育,推动高职教育与时代发展的完美接轨。在政府大力推进科技发展以及创新性建设的背景下,"协同育人"的理念孕育而生,成为高职教育转变的主导价值理念。文章从分析"协同育人"的价值理念概念出发,指出"协同育人"价值理念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并对其在高职教育中的实际运用特点进行分析,以期实现高职教育改革在理论建设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高职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足高职院校的实际,促进两者协同育人具有实现教育资源配置最优化、师生关系最优化、德育效果最优化的意义.然而实践中两者面临育人目标、效果和机制不协同的困境,因此,可以从协同育人目标、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教师队伍以及机制等方面推进协同育人,实现良性互动效应.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以专业升级建设为契机,深入、全面开展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构建"一二三"协同育人平台,积极探索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不断优化高职专业结构,对推动高职院校的积极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大力提升办学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大思政”作为一项具有鲜明特色的系统化协同工程,涉及不同的育人主体和组织,在不同育人主体、主体间和组织间暗含着差异化的利益关切和行动逻辑。基于此,以人的利益为切入点,关注不同育人主体的利益诉求,促使不同育人主体形成集体行动,实现点协同;打破特定场域的运行秩序,重塑育人主体间的共同利益格局,实现线协同;发挥高校党建的独特优势,形成育人组织间的利益共享合力,实现面协同。在高职院校“大思政”点、线和面的协同中构建不同主体间“互利共赢”的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19.
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通过育人主体、育人区域、育人环节、育人机制等关键要素的协同,将育人工作融于学生成长发展全过程、全方位.通过以理念协同推进育人主体协同,以功能协同推进育人区域协同,以一体化方案推进育人环节协同,以机制协同形成最大合力,使协同育人路径成为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行动路线和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20.
技能型社会建设是中国职业教育的核心价值与使命,更是全面提升国家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鉴于此,构建企业、职业院校、政府、社会“四联动”框架,以实现全员协同育人;构造城乡职业教育、产教、课证“三融合”育人理路,以实现全方位育人;搭建专业发展与职业发展、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课程标准与技能标准、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城市资源与乡村资源“五对接”育人网络,以实现全过程育人。最终构建形成高职院校“四联动·三融合·五对接”育人体系,以此深化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育人功效,为职业教育赋能技能型社会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