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村落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痛点,村落发展需要利用多样化的特色资源,充分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宝贵机遇。在乡村振兴视域下,通过研究村落体育空间,彰显村落多元文化价值,从文化视角分析村落体育的文化诉求,丰富村落体育研究锚定点,在定位村落体育空间发展,保护村落体育文化的过程中,满足农民的体育文化需要和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促使农民拥有更加美好、健康、幸福的生活,形塑村落体育空间。该文对内蒙古地区村落体育空间的构成要素展开分析,全面考察内蒙古地区村落体育空间,判定乡村振兴战略与村落体育空间的关系,深度分析内蒙古地区村落体育空间发展要素,从乡村振兴视域出发,形塑内蒙古地区村落体育空间。  相似文献   

2.
基于一个传统村落的百年体育史考察,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主体性理论框架下解读村落体育主体性的“变”与“不变”。认为:村落体育百年嬗变历经了村民作为意识主体、参与主体、价值主体和权力主体所具有的根本属性之“变”,同时,蕴含党领导下的体育发展为人民的村落体育主体性之理念“不变”、满足村民主体性实践需要的宗旨“不变”。提出:构建人民主体的理念,把握人民主体视域下村落体育主体性的认识论、价值论和存在论,是坚守党领导下的村落体育主体性之理念“不变”的纵向理路延伸;进入乡村振兴的新时代,保障村民主体地位与村落发展的协同、村落体育中“人”的目的性与制度建设的统一是于“不变”中主动应“变”的横向路径实践。  相似文献   

3.
万义 《体育科学》2011,31(2):12-18,35
村落社会结构变迁的发展历程中,传统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经济基础薄弱、政府管理不规范、社会组织不健全、文化建设需加强等瓶颈。以文化人类学为理论支撑,以社会结构变迁为研究视角,以可邑村彝族阿细跳月为调查个案,采用质的研究范式,分析由传统走向现代进程中村落传统体育的演进规律、影响因素及其保护的思路与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将传统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到村落发展的生态空间,才是解决这些瓶颈的根本之道。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村落经济发展、村落政治建设、村落先进文化之间,3个"双赢"局面的形成是村落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任务和目标。  相似文献   

4.
运用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民间体育共同体、村落经济共同体及二者之间的共生、互惠现象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民间体育共同体与村落经济共同体是以村民为建构主体,以村落社会空间为建构场域,服务于民间体育文化发展、村落经济发展的村落内生性共同体。在民间体育共同体与村落经济共同体共生体系建构中,村落社会空间提供了共生场域,村落民众成为共生主体,并承担着对共同体稳定与协调运行的共生责任,以此对共同体、村落社会产生共生效应。民间体育成为共同体之间实现互惠的通道文化,促使共同体之间的团结协作,形成互惠效应,并在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交互过程中,为共生体系提供能量补给,推动共同体的可持续运行,对民间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弘扬、村落社会经济发展乃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实现形成影响。  相似文献   

5.
《湖北体育科技》2019,(1):16-18
本文以人类学、体育学相关理论为支撑,结合文献资料、田野调查、口述及访谈研究方法,将贵州省黔南州独山县麻尾镇布依族村落作为研究个案。通过对新时代进程中乡村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分析,探讨传统村落演变势态中与之共生共存的传统体育文化的变化,为布依族村落传统体育文化寻求传承与发展的路径。目前麻尾镇布依族传统体育存在2种尴尬的局面,一是部分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语境的保护呼声中不断弘扬发展;另一种则在城镇化建设中举步维艰,甚至失传。本文提出应从加强布依族传统村落保护、布依族村落传统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建立完善乡村体育服务体系和开发布依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等方面入手,加强对麻尾镇布依村落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推广。  相似文献   

6.
运用田野调查研究方法,以文化生态学为理论支撑,采用质的研究范式,分析由传统走向现代进程中村落传统体育的文化生态结构、文化生态变迁、生态传承方式、生态发展困境及生态修复机制等问题,探寻村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生态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村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民俗事项.村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问题不仅仅是体育自身的问题,要具备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的生态结构,形成与社会文化高度发展相协调的运行环境,建立适应现代化社会需求的生态修复机制,营造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为核心的文化生态村,才是实现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全面实施农民健身工程,促进乡村振兴城乡体育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其与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体育文化需求的精准化匹配对提升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意义重大。采用调查法对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现状、发展特色和路径进行全面考察,通过专访调查、问卷调查、集体访谈等方法收集资料,运用已有文献成果和相关理论进行全面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在精准扶贫、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乡村振兴等政策支持下硬件环境已得到较大改善,能基本满足农民现阶段公共体育需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环境、体育观念和技术支撑等软件环境发展不足,社会支持和社会志愿者服务体系有待加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特色化和品牌化发展路径逐渐形成。结论:在乡村振兴战略下运用精准化理念对政策支持、组织管理、信息共享、资源整合、社会支持、发展机制等方面不断优化发展路径,构建农村公共体育特色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8.
采用主题集成分析法、田野调查和案例分析法,基于交错性视域和理论对现有农村体育发展的困境和研究成果的差异困惑进行了研究范式的反思。研究认为:乡村公共体育空间术语应统筹农民体育概念丛的混乱;基于对X自然村村民的非身体活动考察发现,村民几乎绝缘于现代体育活动但明显偏好于本土性的仪式性活动;前者主要源于慈善式的公共服务价值观以及乡村空间体育文化价值建构的乏力。农村体育呈现出了异质性特征,以后应对边缘性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建构村落体育空间发展方面提出了内生代替植入的发展战略规划。对村落中的民间体育活动进行制度层面的保护和挖掘,进一步激发乡村体育空间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9.
乡村体育振兴既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必然要求,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涵。采用文献资料分析、口述史、田野调查等方法,以新华村为个案对乡村体育振兴的历史经验、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80—90年代中期,新华村乡村体育兴盛的场景主要呈现为村民自发性体育活动参与生活化、乡村小学传统排球赛开展常态化、儿童青少年体育游戏活动日常化;其兴盛的动因主要是村民尚武情结和乡村“体育能人”的促动、乡村学校体育和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的拉动、乡土地域条件和淳朴乡风民风的推动;21世纪后,新华村乡村体育陷入“传统性退场,现代性难以登场”的现实困境,其致因主要有乡村体育人才流失导致乡村体育活力之源缺失,乡村小学撤并导致“家-校-社”体育联动消解,人居环境变迁导致乡土特色体育文化土壤消减,以及新兴体育文化活动组织不力导致自组织力量难以形成广泛影响等。据此提出:立足乡村振兴大局以谋划乡村体育振兴蓝图,振兴乡村学校体育以激发乡村体育振兴活力,打造乡村体育生态以厚植乡村体育振兴沃土,加强组织人才建设以培育乡村体育振兴主体,催生乡村活动产业以培植乡村体育振兴载体等乡村体育振兴路径。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围绕崔墩“为何要穿马灯”这一问题为思考的主线,捕捉其中的文化功能显现,以此探讨村落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问题.通过调查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文化功能是维持传统体育的生命力;村落是发挥其文化功能的基本社区;村落传统体育的文化功能能否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是决定村落传统体育兴衰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11.
村落体育文化生态作为村落特有属性的构成要素,新时代必然承载新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担当。运用文献资料、系统分析和案例研究法,揭示村落体育文化生态发展内涵、困境与路径。研究认为:现实场景改变迫使村落体育文化发展缺失有效载体,社会结构变迁导致村落体育文化传承方式受阻,组织职能缺位难以引领村落体育文化活动正常开展,价值取向物化催生村落体育文化价值体系发生重组。依此,指出新时代我国村落体育文化生态发展出路:确立新发展理念,创设和谐发展的村落体育文化生态环境;创新工作思路,寻求形式多样的村落体育文化传承方式;立足村落实际,构建特色鲜明的村落农民体育文化服务体系;坚定文化自信,挖掘优秀成熟的村落传统体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村落女性是当代湘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复兴的主要力量,女性的体育参与行为来自于主体意识的觉醒或短视性的工具理性行为。通过长期的田野调查、地方文献比对,并反思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少数民族村落女性积极参与的传统体育项目均为自古以来其所拥有参与权的项目;当下她们参与集体性传统体育活动主观上有社交的需求,客观上得到村级行政机构的支持;她们热衷于参与公共空间的展演活动,并试图在文化融合中通过传统体育行为完成身份认同,其中,以女性精英分子的文化自觉为引领的代表性项目的复兴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男权社会的性别结构制约女性参与者的主体能动性,政府主导的传统体育复兴为女性提供更多参与机会,但过度的主导又极易伤害其自觉性。  相似文献   

13.
村落体育的社会生态学分析——以河北沧州郭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村落体育的发展问题,从社会生态学视角对村落体育进行个案解读.研究发现,村落体育活动的发展具有自生、共生、再生、变异、移植等生态类型,其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村落体育的内生机制.在村落体育的政治、经济、自然以及文化环境不断变迁的情况下,村落体育活动在时间安排、空间分布、内容选择、参与动机、消费观念等方面发生了比较积极的转变.村落体育生态的发展既存在新农村建设的机遇,也面临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挑战.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原则、协同原则、保护村落体育多样性原则以及环境综合治理等4项干预原则,提出了如下生态解决路径:在宏观上,国家应制定切实有效的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增加服务和资源供给,促进村落体育生态向更高层次变迁;在中观上,营造行政上重视,消费上引导,文化上包容,空间上集约优化的村落体育生态环境;在微观上,通过移植共生、传统再生、内部自生和变异转化的方法繁荣村落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14.
传统体育文化因其独有的人文价值,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功能,乡村振兴战略和传统体育文化振兴相辅相成、相互依存。该文从湘南村落传统体育文化的现实发展状况出发,发现当前湘南地区村落传统体育文化振兴面临传统观念束缚,传承机制不完善,文化发展生态不成体系等现实困境。根据这些现实问题,该文从以下几方面提出优化路径:第一,建立健全体育学校传承机制;第二,加快传统体育振兴队伍建设;第三,提升传统体育文化认识;第四,构建体育振兴的有效生态发展模式,促进乡村振兴与体育振兴的双向动态融合。  相似文献   

15.
太极拳是东方体育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中的一枝奇葩异宝。文章通过理清陈家沟村落的地域文化背景和地域文化内涵;以资料分析和历史史证相结合的手段,全面阐述了陈家沟村落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以及陈家沟村落的形成原因,通过研究和分析,结论认为,陈家沟村落武术的形成与其厚重的地域文化环境和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为太极拳的诞生营造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拥有村落文化事业的发展基础。村落体育文化作为农村特定的文化形式,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村落体育文化建设,意识培育是“催化器”,机制转换是“触发器”,传统传承是“稳定器”,学校辐射是“驱动器”,人才队伍是“牵引器”。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农村体育赛事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阻碍和模式创新进行研究。农村体育赛事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以赛增文,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以赛汇才,助推乡村人才振兴;以赛促旅,助推乡村产业振兴;以赛塑形,助推乡村生态振兴;以赛促建,助推乡村组织振兴。阻滞因素包括:人口空心化导致体育人才匮乏;思想壁垒化造成群众基础薄弱;体系不健全引起赛事保障或缺;资金不稳定致使活动难以为继;模式未形成引发消费活力不足。模式创新:以政策为导向,打造“汇聚+培育”人才孵化模式;以倡导为引领,创建“直接+间接”群众参与模式;以完善为目标,锤炼“公平+规范”完备赛事模式;以多方为主体,缔造“政府+社会”资金筹集模式;以网络为关键,拓展“线上+线下”多维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就社会体育服务公共精神,对福建省重点侨乡晋江市13个乡镇村(居)委会及社团组织316名志愿参与侨乡社会体育公共服务的乡镇居民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揭示侨乡乡镇居民社会体育服务公共精神的特征及其形成的社会文化基础。研究表明:乡土情感认同、传统习俗认同、工具性目的认同3大因子构成了侨乡乡镇居民社会体育服务公共精神结构体系;侨乡区域文化传统是侨乡乡镇居民社会体育服务公共精神得以形成的重要内在本质因素。  相似文献   

19.
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使得村落体育有了较大发展。村落体育是社会体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有效载体,建设与发展村落体育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传播村落体育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采用文献资料、调查访谈等科学研究方法,以河南省"村官学院"十六个乡村工作站所在行政村的村落体育为研究对象,从微观的角度审视与分析了村落体育的发展现状、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和解决路径,虽不能以此为依据推断其它村落体育,但可为认识村落体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以村落体育组织为载体进行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对占领农村文化主阵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村落体育组织的文化阵地建设、活动内容、指导情况、经费来源等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制约村落体育组织发展的体制性困境和结构性困境,提出了村落体育组织占领农村文化主阵地的实践模式,即"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精英带头、领导协调""娱乐主导、健身协同""自发组织、惯性整合"等4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