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薇 《考试周刊》2011,(82):38-39
德国当代作家博托.施特劳斯的短篇小说《献词》描述了一个在孤独中找寻自我、建立自我的典型的"新感伤主义"文学主人公形象。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该篇作品,探讨德国上世纪70年代末新感伤主义文学的特征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
感伤主义强调通过对人的感情活动的描写袁现人性与现实的矛盾,借以打动读者,唤起他们对苦难者的同情。读者对不同的感伤作品有着不同的体会,此不同恰恰反映出不同感伤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感伤效果的差异。通过评析《田纳西的伙伴》与《万卡》两篇小说中不同的感伤效果,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的欣赏与评价感伤作品。  相似文献   

3.
苗文晟 《海外英语》2011,(9):305-306
斯托夫人所著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19世纪中期废奴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它真实无情地揭露了南方奴隶制度的残暴与罪恶,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和极高的文学价值。那么,是什么力量促成了这么小说的成功问世?小说本身又蕴藏着怎样的文学感染力?该文从"感伤"这一角度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答案:与创作原动力联结在一起的,正是作者心中亘古的感伤情怀;而作品本身表现出的感伤痕迹,又贯于作品始末,激荡人心。最终,我们看到的是一部"因感伤来,携感伤去"的惊世之作。  相似文献   

4.
美国作家理查生是18世纪家庭小说的代表人物,以其作品《帕米拉》和《克拉丽莎》最为著名.他的小说多关注平民百姓,特别是中下层女性的婚姻、家庭问题,将婚姻自主与中产阶级温和的道德说教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模式.他独特的、以描写个人生活和情感、心理变化的书信体的叙述方式,更为其作品增添了魅力.作品中充满感伤的情绪,被称为“感伤小说”,理查生也因此是最早将感伤主义文学引入美国,乃至欧洲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特点,对18世纪及后世的英国和欧洲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5.
谢里丹作为英国的戏剧大师在其短短的五年创作时间里留下六部作品,其作品至今还在上演,令观众回味无穷。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谢里丹的成名作《情人》来探究剧作家戏剧经久不衰的魅力和他独特的戏剧语言观。  相似文献   

6.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奔流不息。欧洲大地蓬勃开展的启蒙运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启蒙文学发展到十八世纪中后期,无论是哲学观点还是文艺创作,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英国文学史上的启蒙运动到此进入第三阶段,感伤主义文学(sentimentalism)逐步成长起来,占据了主导地位,一批作家充满激情地描写生活,直面现实,创作了大量感人至深的作品。在感伤主义这个忧伤的文学领域里,墓园诗派又占有重要一席。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的小说多以感伤色彩和浪漫倾向风格为主,这与他在国外的经历和经常涉猎国外书籍有关。本文选取他的代表作《沉沦》,试从感伤主义、自叙转体例两方面来分析西方文学思潮对其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巴金是现代最具有感伤主义色彩的作家之一。他带有一种先天的受难意识。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对父辈文化具有一种“罪感”意识。这使他对传统文化失去了信心,反封建的情绪也由此而加大。巴金的“罪感”心理的载体,往往是作品的叙述者“我”,叙述者“我”完成了对作品情感的渲染,使作品充满了悲怆的主旋律。巴金的感伤主义,既抒发了现代青年无路可走的焦虑的情感,也是人道主义意识受挫后的心灵的挣扎。  相似文献   

9.
十八世纪后期,在欧洲文坛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这便是感伤主义文学,其鼻祖为英国的作家斯泰恩。1768年他出版了《法国和意大利的感伤的旅行》(也叫《感伤的旅行》),感伤主义一词便来源于此。  相似文献   

10.
十八世纪后期,在欧洲文坛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这便是感伤主义文学,其鼻祖为英国的作家斯泰恩。1768年他出版了《法国和意大利的感伤的旅行》(也叫《感伤的旅行》),“感伤主义”一词便来源于此。当时古典主义正在消亡,许多作家,诸如英国的汤姆生、法国的卢梭、德国的歌德等竞相仿效,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运用感伤主义的手法。自此,在欧洲文坛上形成了一股潮流。  相似文献   

11.
通过解读吴伟业的传奇<秣陵春>,可以了解明末清初感伤主义文艺思潮已经在其中有所体现.而<秣陵春>一剧之所以凝结着这样深刻又多层次的感伤主义色彩,既有社会历史的因素也有作家个人遭际经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的作品中总弥漫着浓郁的感伤情绪,带有明显的世纪末颓废色彩。郁达夫作品之所以会有这样浓重的感伤情绪,除了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他个人的独特生活经历之外,西方世纪末非理性主义思潮,特别是唯美主义对他的影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以哲学美学和心理美学为理论依据,研究评析了中国古典文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感伤主义情感,着重分析了感伤主义文学所蕴含的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审美特点,指出了感伤情感与"哀"、"怨"、"忧患意识"和"悲剧意识"的区别与联系,总结了感伤主义文学产生和形成的主要原因。全篇立论对文学创作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感伤主义”在中国小说从晚清到五四这一时间链条上形成了一条虽曲折但脉络清晰的轨迹。与西方相似,在“中国感伤主义小说”与“小说叙事形式嬗变”之间也客观存在着某种内在、互动的关联,晚清至“五四”的感伤主义小说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小说叙事形式由传统向现代的嬗变。作为中国小说“感伤主义”长链上相互联结的重要三环,吴趼人的《恨海》,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碎簪记》以及郁达夫1927年前的中短篇小说,贯穿了中国小说叙事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整个过程。出于情感表达的内在需要,它们在运用各种现代叙事技巧上经历了由拙笨到自如的艰辛历程。感伤主义小说与其他小说类型一道,促成了中国小说叙事形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试论英国的哥特式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8世纪末,简·奥斯丁写了两本小说,讽刺当时盛行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式小说。这两部小说经过作者修改出版时,感伤小说已经过时,哥特式小说也已接近尾声。这两类小说都是在启蒙主义崇尚理性的乐观主义逐渐丧失其魅力,工业革命进程中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逐渐暴露的情况下,敏感的人们对时代作出的反应。它们一是用情感来对抗理性,一是用沉缅过去来回避现实。感伤主义由于与浪漫主义的关系更直接(如墓畔诗人的感伤诗)而引起了较多的  相似文献   

16.
(一)写出欧洲近代文学史五大文学思潮的名称。(人文主义、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下列作家是哪个文学思潮的代表作家:①拉辛(古典主义)②斯泰恩(感伤主义)③龚古尔兄弟(自然主义)④王尔德(唯美主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感伤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哲学美学和心理美学为理论依据,研究评析了中国古典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感伤主义情感,着重分析了感伤主义学所蕴含的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所具有的基本特征的审美特点,指出了感伤情感与“哀”、“怨”、“忧患意识”和“悲剧意识”的区别与联系,总结了感伤主义学产生和形成的主要原因。全篇立论对学创作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白居易与李商隐代表的感伤主义文学倾向及二者的异同特征,并指出这种感伤特质为以“婉约而感伤”特征的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苏曼殊作为一个神秘的文坛怪杰、风流才子,在近代中国新旧交替的剧烈动荡中,走过了他短暂而凄楚的悲凉人生,他孤寂、矛盾的心灵在世纪末的风雨飘摇中痛苦挣扎,绝望哀鸣。浓郁的感伤情慷已融入他生命的深层,成为他浪漫孤旅中的一朵哀艳之花。文章主要从三方面论述了苏曼殊的感伤之旅:在中西文化碰撞中,苏曼殊个性主义反抗方式的矛盾性;在欧风美雨的沐浴下,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情感共鸣及个体反抗的精神畸变;浪漫感伤情怀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20.
关于“感伤”这一主题:在历代文人作品中都有体现,像《诗经》屈原的作品中都有较鲜明的抒发,可以将此类感伤概括为一种政治感伤,而作为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的代表《古诗十九首》,其感伤则为一种人生感伤,足见其区别,而从这种由政治感伤向人生感伤的过渡可以看出感伤所伴随历史时间性,且又体现了人的生命哲学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