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关于明代进士登科录的流通与庋藏,骆兆平先生已对天一阁藏明代登科录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介绍,并做了初步整理。惜其没有把美国国会图书馆藏13种、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23种和尚未著录的藏于山东省东明县文物所的《万历五年进士登科录》等共37种各类明代登  相似文献   

2.
明代人事档案——进士登科录的刊刻、流布与珍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官方人事档案、考试档案——进士登科录,作为科举制度的实物例证,是研究明代科举制度及明史的重要文献。早在1969年台湾学生书局就把台湾中央图书馆及原北平图书馆所藏共六十余种明代各类登科录影印成《明代登科录汇编》一书。由于政治原因,此书直到上个世纪末,也就是数年前才在中国大陆发行。此时,美国著名史学家何炳棣已利用台湾、美国所藏的诸多明清进士登科录出版了《明清社会史论》,  相似文献   

3.
笔者曾利用大量明代进士登科录、会试录、同年录等原始文献对朱保炯、谢沛霖二先生编著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以下简称《索引》)做了一些校误。近来,在研究明代进士题名碑立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索引》承袭了清李周望等编著的《国朝历科题名碑最初集》(内附明代诸科,以下简称《碑录》)中一个较为  相似文献   

4.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是一部载录明清进士的索引工具书,收录完备,检索方便,但亦有错误之处。文章以现存的明代《登科录》及其它文献为依据,指出并校正了其中的八处舛误。  相似文献   

5.
<正>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王红春所著《明代进士家状研究》一书,2017年7月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该书所涵涉的家状,是指科举考试前士子投纳的家状,其中记录士子的履历、三代、籍贯、年貌等个人及家庭的各项基本信息。但家状今多已不存,该书综汇现存明代56种会试录、57种进士登科录中所载进士家状,参辑明代进士同年齿录、履历便览、乡试录、地方志和明人文集的相关文献史料,梳理了明代1.8万余名进士的基本信息。在此基础上,对明代进士的会试录取、家庭职业结构(役籍)、入试身份、习经、及第年龄、家庭代系结构(祖上三代存殁状况)等进行详细研究。  相似文献   

6.
王猎登特奏名进士第的时间不是《宋代登科总录》录入的天圣八年(1030),而应该是庆历二年(1042)。这是《宋代登科总录》录入登科士人信息存在错误的一个例证。除此之外,《宋代登科总录》还存在为登科者编纂小传的信息含量略显不足的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地方志、族谱等史料利用得不够充分。  相似文献   

7.
进士登科录是研究古代科举制度及历史人物的重要原始文献。历代进士登科录是方志《进士题名》最直接的渊源之一,用《进士登科录》与之校勘,可发现方志中存在的一些错误。同时,方志对进士登科录也能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二者优势互补,各有短长。我们在利用过程中应当扬长避短,各得其用。  相似文献   

8.
《文献》2002年第4期刊载了周绍良先生的大作《明万历四十七年〈会试中式题名〉》,以前由于未涉足相关领域的研究,故对此文,笔者只是略读而已。近两年来,笔者有幸参加龚延明师主持的《中国历代登科总录》大课题组,对明代科举制度有了一些肤浅的认识,并对相关的原始文献和研究论著进行了收集。此时,重读周先生的大作,才真正认识到其价值所在。文章不但介绍了一般读者所不易知的会试录、登科录等珍贵文献的体例,还特别公布了一种世所罕见的科举录——万历四十七年《会试中式题名》,这是一个填补空白的发现。  相似文献   

9.
王力 《历史档案》2023,(4):120-126
<正>贵州自明代设省后始行科举,考中进士者凡称百人左右,但诸书所记不一,具体数字尚无定论,有些进士姓名等记载也有歧异。今试利用方志、登科录、题名录及诸种政书,对明代贵州进士数量、姓名等略作考析。一 贵州进士的记载进士数量的统计来源大致有二,一是国史、方志、登科录等史志文献的记载,二是研究者已有的统计成果。国史、方志、登科录中有些记载了明代贵州进士数量,  相似文献   

10.
进士登科录是每科进士放榜后,由官府组织编写的用以记载登科者的名册。进士登科录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号,即使同一时期的叫法也不同。如在唐代称其为“登科记”,宋代则称之为“小录、进士小录、同年小录、登科小录”等,明清时期的进士登科录又称“殿试录、御试录、廷试录、进士题名录”等。  相似文献   

11.
《南渡录》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家抄本现藏兴化市图书馆.编撰者为明代兴化史学家李清.考述了李清的生平、其著作《南渡录》在当时的境遇以及《南渡录》的各种版本.  相似文献   

12.
明代《进士登科录》中"皇帝制策"和"进士对策"这两部分保存了大量明代科举考试的原始文本,它们分别有一定的格式体例。明代时务策问往往是发策者感时事而发,士子对策也都有的放矢。问答皆重时务,很有针对性、现实性,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可补史之缺佚。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但是,无可否认,由于受首场八股文的影响,时务策格式的僵化及程朱理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它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3.
虞劲松 《出版广角》2016,(22):15-17
《宋代登科总录》是目前收录最全、规模最大的宋代登科人名录,共辑录两宋320年118榜的4万多登科人的传记资料,填补了科举史研究的空白.全书为1080万字,共排7896码,493.5个印张,采用大16开圆背精装,分14册出版,是近年宋史、科举史研究领域出版的一部极有分量的著作.文章分析和总结了这本书出版的经验,对出版同行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科举题名文献数量众多,除了乡试录、会试录、登科录、题名碑等原始文献外,还有不少私家撰著的贡举志,如<皇明进士登科考>、<皇明贡举考>、<皇明三元考>、<类姓登科考>、<增补贡举考略>、<国朝贡举年表>、<清秘述闻>等,皆负盛名.  相似文献   

15.
李晓頔 《兰台世界》2021,(3):144-147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现存明代进士题名碑77通,其中20通石碑的碑阴处刻有"试官题名",记载着殿试考官的信息。进士题名碑上的试官题名源自宋代,传承于元,结束于明中期,现存可见者均为明代碑刻。题名碑上的试官题名虽已有风化现象,但大多数考官信息仍可辨识,是非常珍贵的科举原始资料,将其与《登科录》比对,可填补永乐朝殿试考官信息。同时,两种材料亦可互相订正,纠正讹误,为研究明代考官制度提供更加准确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清徐松《登科记考》是一部研究唐五代科举制度史的重要著作,其"凡例"说:"宏词试文三篇,拔萃试判三条,是吏部选人之法,原无关于礼闱.惟《册府元龟》、《唐会要》宏词、拔萃皆与制科类序.《文苑英华》诗赋门宏词与省试同载,其《典同度管判》常非月名下注,引《登科记》月作自,是《登科记》载宏词、拔萃之证.今亦按年序人,以备一代之制."知徐《考》兼载吏部科目选博学宏词的登科者,凡登科年代可考者,即按年序入.  相似文献   

17.
清代科举状元研究中,114名文状元的籍贯、地域分布等问题已基本明晰,但109名武状元的籍贯和地域分布问题仍未完全清楚。以往学者对武状元籍贯和地域分布问题的研究,多根据清人朱彭寿《旧典备征》中的"武鼎甲考",但该书对清代武状元的记载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缺载14名武状元籍贯;二是对一些武状元籍贯的记载不准确。本文利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武会试录、武登科录和小金榜等档案,对《旧典备征》"武鼎甲考"中缺载和记载不准确的武状元籍贯进行考订,并在此基础上对清代状元的地域分布问题试做分析。  相似文献   

18.
清代科举状元研究中,114名文状元的籍贯、地域分布等问题已基本明晰,但109名武状元的籍贯和地域分布问题仍未完全清楚。以往学者对武状元籍贯和地域分布问题的研究,多根据清人朱彭寿《旧典备征》中的"武鼎甲考",但该书对清代武状元的记载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缺载14名武状元籍贯;二是对一些武状元籍贯的记载不准确。本文利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武会试录、武登科录和小金榜等档案,对《旧典备征》"武鼎甲考"中缺载和记载不准确的武状元籍贯进行考订,并在此基础上对清代状元的地域分布问题试做分析。  相似文献   

19.
正黄至筠是个园的主人。关于他的姓名、字号、生平、籍贯,历来众说纷纭。例如,关于他的姓名,《扬州市志·个园》说是"两淮盐业总商黄至筠",《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词典·个园》说是"两淮商总黄应泰",各种文献中又时常出现诸如黄潆泰、黄瀛泰、黄银泰、黄永泰、黄均太等相似的名字。关于他的籍贯,《梵天庐丛录》说是"武林黄氏",《两淮盐商轶闻录》说是"晋人也",《黄个园家传》说是"甘泉县人",《扬州画苑录》则说是"本浙人,后移入甘泉籍",还有人说他是山西人、安徽人等。最奇怪的是《盐商与扬州》一书第二  相似文献   

20.
清徐松《登科记考》的"凡例"说:"宏词试文三篇,拔萃试判三条,是吏部选人之法,原无关于礼闱.惟《册府元龟》、《唐会要》宏词、拔萃皆与制科类序.《文苑英华》诗赋门宏词与省试同载,其《典同度管判》常非月名下注,引《登科记》‘月’作‘自’,是《登科记》载宏词、拔萃之证.今亦按年序入,以备一代之制.""试判三条"的拔萃科,全称"书判拔萃",属于吏部的科目选.据"凡例",知徐《考》兼载吏部科目选书判拔萃的登科者,凡登科年代可考者,即按年序入.然而徐《考》》载入之"拔萃科",并非都是"试判三条"的书判拔萃,还杂有其他三种不同的科目与内容,我们如果不加以辨析,很容易造成混乱.《登科记考》卷四大足元年(701)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