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君子"是一个能够代表中华文化传统的关键词,"君子"含义的翻译应该是一个跨文化交际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给予应有的重视,本论文里列举了《诗经》、《周易》、《论语》、《中庸》、《孟子》英译本里"君子"的译法,并就"君子"一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如何理解这一特殊文化词加以分析。通过多种译本对"君子"一词的翻译对比,论文指出了"君子"的真正含义以及和"绅士"的本质区别,并就它的一些英译所造成的文化障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笔者对陕西传统文化英译输出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期望为陕西传统文化英译输出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工作探索一条可行之路。在陕西传统文化英译输出方面,要解决好"译什么"、"怎么译"和"怎么输出"的问题,首先要研究和确定陕西文学、历史文化、文物、民间艺术等领域经典的、有代表性的可以翻译输出的内容和项目;其次要加强翻译研究,要关注翻译方式方法,要建立专业的翻译团队,更好地翻译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第三要理顺翻译输出的体制机制,切实采取措施拓展翻译输出传播的渠道,不断扩大中国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研究《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集中探讨其中使用频率极高的"君子"、"小人"等称呼语的英译。采用同项比较法,对比《论语》四种英译本中对于"君子"、"小人"的不同译法,从而得出典籍文化负载词的相关翻译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4.
君子文化在中国社会源远流长,君子人格作为一种理想人格被传统社会主流文化设置为人生标杆与价值象征,影响巨大。出于戏剧叙事的需要和文化心理的同构,古代文人剧作中出现了大量的君子形象。从忠烈君子、勇义君子、高行君子、多智君子、红粉君子5个方面,可系统梳理文人剧作中的"君子形象";结合代表性君子形象,对每一类君子形象类型可做忠、仁、智、勇、慧等品质内涵的阐释。中国古代文人剧作中的君子形象的塑造采取了隐喻、区隔、波染等书写策略。考察中国古代文人剧作中的君子形象,可对当代人格重构、当前品牌文化建设和当下文艺创作的提振提供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如果说中国现代教育培养合格公民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那么,培养君子取向则是中华文化的传统和特质。从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文本的解读来看,公民教育与君子教育两条线索交相辉映,赋予教材文本以无尽的意蕴。这里既有"魂"与"体"的关系,也有中国与外国、现代与传统的关系。研读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相关文本,解开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的君子情结,不仅有助于教师的教育定位,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统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思想,主  相似文献   

6.
儒家君子人格是儒家先贤给后世设计的理想人格,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是中华民族在生命格调和行为规范上的共同默契。共产党员作为工人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中,对君子人格早已耳濡目染,其影响早已深入骨髓,新时期要修炼共产党员"心学",不能忽视君子人格对我们的多重启示。  相似文献   

7.
梧州龟苓膏配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西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积极践行"文化自信"的时代主题下,做好梧州龟苓膏传统配制技艺的英译,具有促进梧州文化交流和文化"走出去"的作用,为地方文化旅游产业做出贡献.文章在顺应论翻译模式的指导下,探讨梧州龟苓膏配制技艺的英译过程中的顺应.从解读龟苓膏的配制原料到配制技...  相似文献   

8.
中国姓名是中国文化所寄予的一种传承方式.在翻译趋于文化转向和"权力关系"转向的背景下,中国姓名的英译也受到"权力关系"效应的影响.以当前网络热烈讨论的"赵C"与"中国女排运动服上的姓名英译"两则事例为启示,从权力关系理论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姓名英译规范的必要性,揭示了中国姓名英译在建立与西方对话的可能性的基础上应保留本民族特色及其文化态度.  相似文献   

9.
褚金芝  荆琳 《海外英语》2020,(7):118-119
诗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而崇高的地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进行诗词的英译.花类意象在诗词中往往具有丰富的内涵,诗词中花类意象的英译,对译者来说也是一大难点.基于此背景分析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花类意象及其蕴含意义,尝试从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的视角下,从花类意象英译时文化因子的处理、译文中抽象的花名与具体的花名互相转化等角度对中国古典诗词中花类意象的英译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戏曲是古代艺术的精华,凝聚着华夏文明的美学思想精髓。目前译界对戏曲的翻译研究较少,尤其是在经典戏曲英译文本对比研究方面还很欠缺。文章立足于戏曲的民族文化之根,在翻译美学的框架内研究中国传统戏曲的对外译介,以《长生殿》的两个经典译本为例,从戏曲修辞英译的"凝炼美"、戏曲人物台词英译的"含蓄美"、戏曲曲词"诗性智慧"的传译等方面来传递中国戏曲特有的"诗意的芬芳",以期达到文化传承以及对外译介与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民族性决定了文化的相对固定性和独立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民族性也决定了文化意象传递的缺失性。而这种反映在文化传递中意象的失落和歪曲现象也正是译介学所关注的焦点。通过分析理雅各和汪榕培等《易经》的英译文本,认为两者在译介过程中都未能正确传递《易经》文化的民族特质和意蕴,甚至在文化意象传递方面还存在错位、失落、歪曲现象。在英译过程中君子、小人的德才品行的意蕴,黄色被赋予的尊贵象征,"西山"通假"岐山"及岐山献祭这一典故等都未能译出,这些都损坏了易文化中特有的文化意象。同时研究也认为语言在不同文化背景译介时,文化差异是促成其文化意象失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育》2016,(4):66
孟子文化是学校的本土文化,传承和实践儒家文化,既是优势,又是责任。为此,学校提出“学孔孟之道,做少年君子”校训。识君子。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涵养,提炼善良、诚信、礼貌、孝道等传统文化精华,在诵读经典中,浸润学生的灵魂。学君子。和学校教育实际相结合,大力提倡君子文化,开展君子教育,立德树人。做君子。把君子文化的学习变成指导学生思想行为的具体活动,培养学生做君子。学校开展少年君子教育,对孩子们来说,就是诚实守信、孝敬感恩、文明有礼。  相似文献   

13.
中国哲学典籍属于高语境文本,译者在进行英译时应坚持"本原性原则"和"自主性原则",按照"求真"的英译标准,充分考虑典籍本身的同源性、继承性、阐释性、互融性等特点。译者在对中国哲学典籍进行英译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典籍的文本语境、著者背景语境、语言风格语境和历史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4.
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活动,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起着促进语言发展,传播不同文化的重要作用。由于东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异,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著作的英译过程中,克服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差异,准确传达原著作的意义尤为重要。本文从翻译特性视域下,分别从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出发,对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著作之一《茶经》进行英译探究,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播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文化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松树四季长青,象征着长寿,竹子也是四季长青,“高风亮节”。而梅花是君子花之一,象征着友谊.而在西方文化中,此三者文化内涵截然不同。笔者拟就这三种植物在汉语和英语的文化内涵进行比较,再结合与此相关的习语,诗词的英译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正一、学校概况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这里形成了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中原文化。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也在这里凝炼成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敦厚诚信、勤劳勇敢、精忠报国、吃苦耐劳等,这是中原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位于黄河之滨嵩山之侧的郑州大学,深受中原文化的浸润。融中华文明与中原文化于一体,厚重却不凝滞;集传统精髓与时代脉搏于一身,昂扬且又稳健,郑州大学形成了"笃信仁厚、慎思勤勉"的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17.
对翻译学而言,它的"本体论归属"不是语言而是美,翻译绕不开美学。翻译美学关乎翻译中最高境界的艺术性,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审美的过程。《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在翻译美学理论指导之下,从"意""音""形"三个方面,对理雅各、庞德、许渊冲《小雅·采薇》的英译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诗经》英译带有普遍性的规律,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输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孔子作为古老中国的精神领袖与思想圣人,他所创立的儒家文化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与血脉,他的思想学说是"集"中国上古以来文化的"大成"。他的以"仁"为支柱的修己之学、君子之道、教学观、交友观成为现代人立身处世的准则。  相似文献   

19.
中国羌族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在倡导文化多样性的世界格局中,羌族传统服饰文化是羌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对外译介传播的重要元素。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羌族文化遭到破坏。经过各国媒体的报道,一度不为人们了解的羌族文化逐渐走出羌寨、走出国门,吸引了国内外人们的目光。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本文概述并分析了当前羌族传统服饰名称的英译,探讨了羌族传统服饰名称的翻译方法,以期帮助保护和传承羌族传统服饰文化,促使其走出羌寨,融入世界文化之林。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一阵以中国古典诗词为典范的"中国风"吹入西方世界。西方人眼中的东方诗词文化是"音美"、"形美"、"意美"的结合,散发着古典与神秘的魅力。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古诗词在英译的过程中难免会造成"美"的流失。因此,审美视域下的英译策略是将古风美韵完美展现出来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