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3岁开始,幼儿近距离用眼的机会就越来越多,比如看电视、小人书、绘画等,持续用眼的时间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长。人的眼球包含晶状体、角膜、虹膜和睫状肌等几个部分,而人的视力发生改变最主要就是晶状体的改变,幼儿处于生长发育的时期,从出生开始,幼儿的视力由只能看近处的一点东西发展到越看越远,但是直至三四岁,他们的视力也才到0.8左右,也就是他们还在发育,还在变化,可想而知,这个时期用眼对孩子来说多么重要。这一时期,幼儿晶状体的弹性比较大,即使是很近的物体他们也能看清,正常人看得太近会产生模糊和眩晕感,  相似文献   

2.
宝宝从出生开始一直到6岁,是其视力发育的黄金时期。据统计,学龄前幼儿视力发育不良的比率为10%,而近年来,近视的发病有逐渐提早至学龄前幼儿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年龄越小的近视患者,度数加深速度越快,成为高度近视的概率也越大,而高度近视更是日后引起视网膜剥离、青光眼等眼  相似文献   

3.
从小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是十分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幼儿期是一个人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错过这个时期.许多良好的品性很难形成。幼儿在社会生活中无时无刻不接受来自各方面对他们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不良影响。幼儿正处于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奠基期。“一岁看小,三岁看老。”幼儿德育将影响到整个德育工程的质量。小班的幼儿...  相似文献   

4.
幼儿时期的视力保健非常重要,必须紧紧抓住幼儿六岁以前的视力黄金阶段发育期,从幼儿生活、学习、饮食、卫生习惯等方面着手,抓保健,重预防,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视觉环境。同时,幼教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家园共育的作用,向家长们发出"关注孩子,亲近孩子"的号召,关注幼儿成长,关注幼儿视力健康状况,家园合力,共同打造健康的用眼家园。  相似文献   

5.
幼儿看电视过多或过度,易引起如下“电视病”:电视眼幼儿长时间看电视节目,显像管的X射线会严重消耗视网膜中的视紫红质,使幼儿视力明显下降,甚至视网膜萎缩,因此称它为“电视眼”。电视肥胖症美国研究人员发现,看电视可以加速肥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幼儿整日沉湎于看电视,缺少活动,并在看电视时吃太多糖果、点心等零食,造成热量过剩。电视孤僻症由于儿童的思维分析能力差,但行为模仿性强,各种电视信号可以深刻地渗透到他们的性格、行为中去,使孩子不关心周围的现实生活,也不关心父母、姐妹等其他人的存在,与人缺乏…  相似文献   

6.
孟星星 《考试周刊》2014,(11):178-178
<正>1.遵循幼儿教育规律,让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幼儿教育是人一生教育的奠基阶段。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如果把人的一生比做一座大楼,幼儿教育就是大楼的地基。地基虽然在地下看不见,但它的质量却直接影响整座大楼的质量。因此,幼儿教育必须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证幼儿快乐健康地成长。学前教育"小学化"是拔苗助长的行为,危害很大。一是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幼儿的身心、动作还处于初步发展时期,无力承担小学内容的学习。3~4岁的幼儿因小肌肉群还未充分发展,两手的精细化动作仍较迟钝,连使用筷子吃饭都比较困难,握笔也只能"一把抓",这个阶段要求他们学写字,将影响他们的正常生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幼儿思想品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是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其他各个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开始于幼儿时期,这个阶段可塑性很大,他们的是与非、善与恶、真与伪、好与坏的基本概念就是这个时期形成的。俗话说:“三岁看大.八岁看老。”因此德育教育从基础教育抓起无疑是最有效的。现在的幼儿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总是围着他们转.而且舍得智力投资,孩子的知识面广,信息多,精力充沛,然而他们倍受娇宠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他们自私、任性、唯我独尊。  相似文献   

8.
幼儿阶段是幼儿接受教育的开始,是启蒙教育阶段。人在幼儿时期,对自然、社会等都十分陌生,他们还不能形成一种系统的认识,因此幼儿园可以通过增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幼儿在实践活动中感悟生活,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得以全面发展。随着近年来新课改的发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和开展学龄前幼儿的视力保护工作,为减少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我们于1982年3月,选择徐汇区六所幼儿园的五岁一六岁幼儿进行了视力,教室采光、用眼卫生习惯、家庭成员的视力等方面的调查,本文仅就幼儿视力的现实情况,将调查结果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10.
幼儿时期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关键时期,中国有句谚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3—7岁的幼儿正是受教育的敏感时期。单亲家庭的孩子也不例外,他们更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家庭的关爱。他们的教育至关重要,将关系到幼儿一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我园于1990—1992年,先后对1540名幼儿进行了视力测查,测查结果发现视力异常的有95名,其中13名经医院诊断为斜视和弱视。 我们对95名视力异常的幼儿发病原因逐个进行了调查。除了先天性因素外,多数幼儿与不注意用眼卫生有关。如看电视时间过长,看电视的距离过近和卧姿看书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及时有效的指施:首先和幼儿家长联系,协助幼儿园共同纠正幼儿用眼的不正确方法,其次坚持做眼保健操。经过半  相似文献   

12.
幼儿视力下降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1.过多和长时间近距离看电视。幼儿眼球前后距径短,适合看远处的物体。但由于幼儿眼内晶状体较大,又富有弹性,具有较强的调节能  相似文献   

13.
阿昭伯的话:幼儿画画经历了涂鸦期、象征期,到了五六岁时,随着知识面的不断扩大,他们的各方面能力又有很大的发展,他们的绘画水平也进入了新的时期——图式期。这时,幼儿对事物的认识较三四岁时更为具体和细致。他们已不仅仅满足于用几个简单的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现事物,他们开始注意许多细节。但又由于他们还未掌握一般的绘画技巧,如透视、立体空间等的表现技巧,因此这一时期的幼儿在绘画造型上有模式化的倾向,大多以物体的正面、正侧面这样最易于表达的图式来表现事物,这说明幼儿处在绘画的图式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易于掌握的图式化表达形…  相似文献   

14.
常有教师感慨:现在的幼儿越来越聪明,也越来越难教育了。如今的幼儿家长在智力投资方面都舍得下功夫,却忽视了对幼儿的品德教育,于是幼儿在入园后表现出自私、脾气犟、不合群等不良习惯。教师对幼儿实施德育教育需要家长配合时,家长却认为只要保证幼儿吃好、睡好、玩好、不生病、不打人也不被人打即可,至于德育教育却不以为然。因此,教师与家长难以达成共识,家、园互补的工作无法顺利开展,最终导致幼儿德育教育效果不佳,影响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据专家研究结果表明,幼儿期是一个人品德、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一个人的品质如何,与幼年时期的教育关系极大。今日的幼儿是国家未来的栋梁、社会未来的主人,幼儿德育教育应引起家长、教师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5.
中学视力低下现象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本对我校附中学生视力现状和低下原因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中学生视力低下较高;影响中学生视力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读写姿势不正确、近距离看电视、经常玩游戏机等。为此,必须采取综合性保护措施,加强对中学生的健康教育和视力保护,特别是用眼卫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促使其改变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达到降低近视患病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个患有先天性近视的女孩.加上后天用眼过度.视力下降得很快.看东西开始蒙蒙眬眬.没办法.只好配眼镜。就是因为戴了眼镜,我变得自卑了。  相似文献   

17.
一个国家公民的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尤其是开始于幼儿阶段的社会教育,因为一个人的价值观、情感和态度之根基形成于生命的头6年,正如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言,“一个人即使到了80岁还能看到他5岁时的影子”。幼儿时期的社会教育直接影响到个人一生的发展状况。因此,公民素质亟待从幼儿抓起。  相似文献   

18.
儿童视力发育障碍十分常见,它除了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外,主要是后天用眼不当所致。据国内研究表明,有许多儿童的视力发育障碍是与他们学习和模仿父母的不良用眼习惯有关,即父母的“行为遗传”影响孩子视力,这部分儿童的视力发育障碍就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就拿近视来说,在生活中有的父母亲自己近视,他们在有意无意中喜欢把书报拿得很近;或者尽管他们没有近视,却喜欢长时间玩电脑、看电视、躺在床上看书,而儿童对成人的行为举止有一种自然的崇拜心理,且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这些不良的用眼习惯,就有可能在他们那里得到“复制”。如果…  相似文献   

19.
生活天天     
英国人的餐桌教育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孩子长到一周岁至一周岁半时,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匙喝汤吃。两岁时就开始系统学习用餐礼仪,稍大一些,家长会要求他们做一些在餐前摆好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杂事。这一方面可以减轻家长的负担,另一方面也让孩子有一种参与感。 英国家长认为,孩子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对“人格独立”的向往,应给予积极鼓励。并且家长们普遍认为,一个人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多是幼儿时期家长迁就造成的,因而他们特别重视幼儿的偏食、挑食,如幼儿一个劲儿地吃某种菜而对其他菜不屑一顾时,家长往往会把此菜收起来。他们还认定,餐桌上对孩子的迁就,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充分的营养,而且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难以自控等人见人厌的性格。  相似文献   

20.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从出生到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儿童的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等,都是在此时期打好基础,如果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易造就了.”他还说:“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事实证明,环境对人,尤其是幼儿,有移情、移志、移性的作用.假如幼儿自小在良好的环境里受到熏陶,则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对他们良好个性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幼儿园环境.我们认为良好的幼儿园环境必须充分体现教育化、儿童化和艺术化这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