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运用批评认知语言学的方法分析政治演说潜在的意识形态。国内外常用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政治语篇。与此同时,认知语言学与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其许多研究成果是我们揭示和描写语言意识形态的有效工具。而且,批评话语分析和认知语言学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可以进行融合,建立批评认知语言学,将更有利于分析政治演说中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批评话语分析呈现多学科融合趋势,本研究在探讨语用学、批评话语分析、认知语言学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以政治话语为例,基于指示语的认知指示转移性、言语行为的话语阐释多维性、(不)礼貌的多元受众关系联结性以及批评隐喻的动态及选择性,提出认知批评语用的四种融合范式,包括批评认知指示语的话语空间范式、批评言语行为的语力-动态-取效范式、批评(不)礼貌的仪式规程和概念整合范式以及批评隐喻的认知关联顺应范式,并依托Fairclough的批评话语分析三维模式,建构微观语篇世界、中观心理世界、宏观现实世界三个层面的认知批评语作为分析框架,从跨学科视角探究认知批评语用理论、方法和议题,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批评话语分析旨在揭示语言使用、意识形态和权力三者之间的关系.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法隐喻理论为批评话语分析提供了文本实践的方法论理论基础.奥巴马每周电台演讲是政治话语具有代表性的语篇形式之一,本文分别从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两个角度出发,剖析奥巴马政治演讲的总统话语,来揭示意识形态和权势如何影响总统的语言使用,以及使用的语言又怎样服务于统治阶级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批评话语分析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论,并尝试借由费尔克拉夫(Fariclough)提出的三维框架,对西方媒体对华不实报道进行语篇分析。由此可见,批评话语分析可帮助读者揭示隐藏新闻中的意识形态及话语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并最终得以提高语言批评意识。  相似文献   

5.
批评话语分析是通过分析语篇揭示社会意识形态及权势关系,这种语篇分析方法与认知研究结合成为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文章将从两者的交叉研究出发,阐述批评话语分析与认知研究结合的模式,主要从隐喻研究、心理空间研究及话语、认知与社会的三角关系研究角度总结认知批评话语分析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批评话语分析是建立在批评语言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其目的是通过语言分析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以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为指导,文章从分类、及物性和情态三个方面分析了奥巴马就美国干预利比亚战争发表的演讲,揭示了演讲背后掩藏的意识形态,同时验证了批评话语分析在分析政治演讲语篇中的应用价值及优势。  相似文献   

7.
批评话语分析主要从语言特点以及语篇生成环境揭示语言、意识形态与权力的辨证关系,即权势之人通过语言壳体来体现其思想意识.而隐喻可以揭示政治语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因此本文通过对CDA和隐喻关系的探讨,指出批评话语分析(CDA)不只是要运用到社会学和社会批评的理论和方法,也可以借助概念隐喻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新闻语篇的写作尽管遵循客观公正的宗旨,但其中仍不免潜藏着作者的意识形态。通常的批评话语分析虽然能够有效地揭示语篇、权利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但对于其深层次的解读还有所欠缺,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成果则可以为之服务。文章借助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对报道棱镜门事件揭露者的两篇新闻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出语篇中含而不露的意识形态的微妙不同,以及它们是如何对读者产生影响的。  相似文献   

9.
批评话语分析的任务是运用语言学理论分析大众语篇,以揭示意识形态和语言的关系。随着人们对语言和意识形态关系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批评语篇分析的手法来分析媒体语篇的语言特征。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运用批评语篇分析手法对比分析China Daily和The Economist关于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报道,从词汇分类、转换、情态系统三方面探讨这两家媒体对于该事件报道中的语言运用的差异以及产生原因,可以揭示中西方媒体所蕴含的不同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0.
吴红燕 《英语辅导》2011,(2):162-164
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来揭示语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其方法论主要建立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本文旨在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从引语、分类、标题三个方面分析了The New York Times中的15篇关于利比亚事件的新闻报道,揭示了新闻语篇中隐藏的权利和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1.
作为乡村革命的仿像,《暴风骤雨》的文本深层隐含着相互作用的多种意识形态因素,使文本在社会重构、“新人”的重塑、社会心理重组等层面呈现出复杂的话语形态。在革命话语统一叙事的和谐表象下,文本呈现出多处叙述裂隙与深层悖论,赋予《暴风骤雨》复杂的意识形态内涵与丰富的历史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批判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兴起并发展起来的的语言学思潮,其相关研究成果多关注于具体语篇分析。将批判性话语分析引入大学英语语篇阅读教学中,鼓励英语学习者提高批判思维能力,探索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以央视新闻综合频道重点栏目为个案,对全球化语境下大陆媒体的话语整合作了探讨,认为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在利益一致的前提下达到了巧妙的和谐,官方话语与知识相英话语的关系也在调节中。  相似文献   

14.
论哲学话语的历史流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研究哲学话语的变化,是考察哲学历史发展的另一个思路。从古代到现代,哲学话语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时代:人类的早期哲学话语是“儿童话语”,以“儿童话语”为主流的时代是哲学的“童话”时代;随后出现的是“神秘话语”,以“神秘放语”为主流的时代是哲学的“神话”时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话语是“人文话语”,这一时代可以称为哲学的“人文”时代;从近代哲学开始,“权力话语”泛滥,哲学力图裁判和主宰人们的精神生活,这一时期哲学的“官话”时代。哲学话语的流变,既是人类生活发展变化的反映,也是哲学语言规则变化的见证。今天人们说的“哲学危机”,不是整个哲学的危机,而是“官话哲学”的危机。未来的哲学话语当以“生活话语”或“实践话语”为主流,是“实话”哲学的时代。  相似文献   

15.
从批判话语分析视角,采用费尔克拉夫(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模式,对美国大学University of Central Oklahomo的留学生招生简介进行了实例分析,以研究高等教育机构话语特征及揭示其语言背后潜在的意识形态。结果发现:高等教育机构市场化促使大学模仿企业采用类似广告的促销话语进行宣传招生。为此,招生简介使用人称代词构建亲近的人际关系;情态动词构建一所享有威望的优秀大学形象;通过话语混杂力求说服潜在留学生来UCO就读。  相似文献   

16.
研究教师话语对于改善教师课堂话语质量、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英语教师真实课堂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及其产生的效果,提出了IR[I1R1(I2R2)]F英语课堂话语模式这一会话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主题班会作为教学话语的重要体裁表现出明显的仪式性:中小学主题班会交际者的身份—角色特征是有限的,交际时空很明确,交际目的是实现社会新成员的社会化,交际策略通过交际者的话语得以表达,该种话语的先例文本使得社会集体成员拥有一体化和同一性的感受。这种仪式性是教学机构传输社会机构价值的重要载体,是将作为社会新成员的中小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玩偶之家》和《伤逝》中的女主角娜拉和子君都被各自的环境所物化,但她们分别采用了言说和沉默两种不同的话语方式来表达自己。通过言说,娜拉否定了男权至上的观念,维护了自己做人的权利;子君则在沉默中失却了自我,乃至于生命。在两种不同选择的背后存在着深层次的文化根源。总体而言,生活在男权社会的女性大致扮演着相似的角色,但与西方同时代的妇女相比,囿于封建教条的中国妇女的命运更为悲惨。  相似文献   

19.
阅读在英语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提高学习者的阅读能力,是每位阅读课教师及学习者特别关注的问题,更是教学改革需要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就目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形势,借鉴语篇分析理论,提出运用语篇分析进行阅读教学的方法,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准确性,增强学生的语篇分析意识,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20.
话语具有丰富的社会学意义,话语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辩证关系。课程话语是指在课程研究领域形成课程意义的语言,反映了课程领域以及该职业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专业特性。课程话语深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影响并孕育于社会之中。同时,课程也间接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不同的课程话语会不同程度地反作用于社会的变迁过程。通过话语考察,可以了解话语产生的社会背景,分析话语生成的机制,并根据当下社会的发展,预测未来课程发展的趋势,为课程设置和调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