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翦伯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长期的学术生涯中,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与中国具体的历史实际结合起来,在中国通史、史学理论和史料学等众多的学术领域,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有人曾对中国现代几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作过这样的比较:“如果说郭沫若是古代社会研究的开山,吕振羽首次科学地认识中国的史前社会,范文澜最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中国通史框架,侯外庐系统而深入地梳理了中国思想史,那么兹伯赞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的特殊贡献,则主要在于他一直致力于中国历史科学的理论——方法论建设”①。的确…  相似文献   

2.
中国史学史中的"史才四长"理论同样适用于分析外国史家。无论是从历史知识、写史能力、对历史是非曲直的判断与鉴别能力,还是对于客观信史的坚持来看,公元6世纪的拜占庭史家普罗柯比都是一位拥有"四长"之才的杰出史家。他的作品成为了拜占庭正史的典范,在拜占庭史学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他的三部风格迥异的作品也为相关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支撑。  相似文献   

3.
空间维度是历史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史家的空间观念是其历史观念的基础。中国传统史家的空问观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观”,近代在外力与西学的双重作用下,它逐渐为“新世界观”所取代。空间观念的变化,意味着传统以天下秩序观念为依托的历史解释模式的危机,它引发了史学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世界历史叙事、历史科学观、自下而上书写民史等成为新史学思维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4.
遗山碑志文借品题人物记述历史.在碑志文创作中,他抱着"以史自任"的创作意识,秉着"以碑存史"的创作宗旨,全面继承和发扬了史家"秉笔直书"、客观公正的记史传统,保存了金朝历史上大量重要的史料以及人物行事功绩,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历史学领域中,企业史学(business history)是出现较晚的一个分支学科,其传统大体是由美国企业史家奠定的.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是美国新企业史学的奠基人,他对新企业史学和20世纪美国新史学都有重要的贡献.钱德勒的史学成就,得益于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他把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引入企业史研究领域,开拓了历史研究的视野,创新了历史研究的方法,推动了企业史研究中"钱德勒学派"的形成.研究钱德勒的跨学科方法,对于理解历史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文学史书写中"作家作品集"式体例正受到质疑。文本的审美价值与历史价值、作品与文学背景及历史背景的关系、文本间的渊源与影响,正在考验着文史家的史识功力。杨联芬以《中国现代小说导论》的书写实践,使我们看到了这种书写体例可能蕴涵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7.
尽管章学诚提出的“史德”,能促使史家写出真实可信的历史,但尚不足以解释何以许多史家倾其一生研史、治史,最终形成中国古代史学蓬勃发展的局面。笔者以为“史德”的另一面,即“史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才是这种情况形成的真正原因。本文探讨了“史家责任感与使命感”形成的原因,同时阐明提倡这种道德对现代史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史德、史才和史识是中国传统历史学家、史学评论家非常重视的问题。自孔子始,其后的司马迁、班固、刘知几、章学诚,近现代的梁启超、郭沫若、翦伯赞等人都十分注重德才识三方面的修养,并一致将此作为评品史家优劣的标准。在中华文明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史德、史才和史识...  相似文献   

9.
最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中国近现代通史性的教材为数众多。国内先后出版了范文澜、翦伯赞等史家主编或编撰的中国近代史教材,成为高等院校中国近代史教学的主要教材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读本。这些教材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出发点,为高校历史教学和青年学生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精神的培养做出了贡献。由于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历史教材也需不断地更新。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推动下,国内出版了一大批改写后的中国近代史优秀教材。这些教材不仅吸收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精华,当然,更注重…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被中国历代史家尊为史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他对中国史学有开创性的贡献:一是创立了以纪传体为主要标志的五体体制;二是究天人之际,构建了他的历史哲学思想体系;三是通古今之变,阐发了他对治乱兴亡历史规律的卓越见解;四是成一家之言,完成了体大思精、彪炳千秋的名山事业,无愧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相似文献   

11.
一个真正出色的史家,都有着以一人敌一国的力量。以一人敌一国,这是唐德刚给台湾《传记文学》创始人刘绍唐的一句评语。用长远的时间尺度来衡量,一个真正出色的史家,都有着以一人敌一国的力量,中国的司马迁、陈寿、司马光,希腊、罗马的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吉朋,他们凭借自己的传世之作,无不做到了这一点。口述历史是记录历史的最初形式,司马迁文采风流的《史记》就采用了大量的口述史料,但是,提起口述史,很容易想起唐德刚这个名字。我最早读到他的书,就是1988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的那本《李宗仁回忆录》,正是这本书和他的《胡适口述自传》,成为他对现代史学的一个重要贡献,为中国近现代的口述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在现代学科视阈下,史家已认识到地理学对于历史学具有"以地释史"的重要意义。史家们将地理学建构于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体系中并置于重要地位,认为人文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等地理学分支领域最能辅助历史研究。在史家们看来,历史地理学包括了沿革地理学,学科归属或是人文地理学分支,或是与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相携并肩;历史地理学虽为史学之辅助学科,但学科属性为地理学而非历史学。  相似文献   

13.
史德、史才和史学是中国传统历史学家、历史学评论家非常重视的问题。自孔子始,其后的司马迁、班固、刘知几、章学诚,近现代的梁启超、郭沫若、翦伯赞等人都十分注重德才学三方面的修养,并一致将此作为评品史家优劣的标准。在三千多年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史德、史才和史学的具体内涵与外延总是改变着,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笔者借用这一概念体系,目的绝非是重弹阶级社会中史家陈腐的老调,而是“旧瓶装新酒”,立足于传统,结合当前的素质教育对中学历史教师提出的全新要求,联系我们的教学实践经验,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素质的问题,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一 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  相似文献   

14.
《河西学院学报》2019,(4):66-71
贾植芳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建设思想散见于序、跋、讲稿等文献中,他的治史思想对当下的文学史写作仍具有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文章侧重于从现代文学的史料建设、学科性质和尊重历史的文学史书写三个方面来阐述贾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清代乾嘉时期的史家对我国传统史学作了一次全面考证和重新诠释,形成了以"实事求是"为宗旨的治史观念.乾嘉史家的"实事求是"观念,并非仅仅表现在考据方法和治史特征层面,更主要是规范和影响他们治史实践活动的学术理念,具有极其深刻的历史考证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文从张爱玲入史的个案来探讨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和中国大陆现代文学史的两种不同生成环境。前者倾向于研究型文学史,后者大部分是教科书文学史,这不同的书写取向是如何导致书写范式的两种不同选择:风格史和精神史的对立。论文先从新世纪夏志清和刘再复对张爱玲的有关争论,回顾了建国前后中国大陆对张爱玲的接受史,是后来如何围绕在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有关争论和影响中展开。最后对《中国现代小说史》和中国新时期以来数十部现代文学史的张爱玲论述,做出了比较、分析和检讨,并指出了精神史的书写范式是如何紧附着意识形态的幽灵,始终跟随着新时期的张爱玲论述,它在大陆史家的心眼上划上了一道对张爱玲的接受限度,甚至从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几则大陆现代文学史书写在论述张爱玲的几条“金科玉律”,而这些至今都在无形中导致了大陆文学史写作以很暧昧的态度欲迎还拒着张爱玲幽魂的海外归来。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重写的讨论持续了很久却没深入下去,根本的原因是对"过去的名家名作以及各种文学现象"的前提的设定使讨论忽略了治史的根本——史料。史料的选择与使用跟史家的史观密不可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写作亟待史家在史料及与之相应的史观上实现全面突破。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恩古吉连续推出了三部自传性作品,为具有悠久历史的非洲自传文学传统作出了独特贡献。《战时梦》是该自传三部曲的第一部。一生以历史书写为己任的恩古吉在自传创作中延续了这一风格,《战时梦》不仅书写了微观层面上的个人史,同时还展现了中观层面上的家族史和宏观层面上的国族史。三个层面的历史书写共筑了一幅多维的历史画卷。本文从恩古吉的自传三部曲和非洲自传文学传统出发,来审视《战时梦》中书写的个人求学史、家族生存史和国族斗争史,以期通过多维的历史书写,探寻这位作家、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复杂又矛盾的文学观、艺术观和政治观的成因,以及恩古吉独特的自传书写方式对非洲文学自传传统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魏宏运先生作为中国现代史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对中国现代史、抗日根据地与华北农村社会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深入华北农村进行资料收集与社会调查,并先后访问国外多所大学,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对历史教学方法有独特的理解。多年来坚持奋斗在历史教学的第一线,为现代史研究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  相似文献   

20.
长篇小说<李自成>的文体实践为探讨持续的历史书写与不断填补的小说文本间的裂隙、弥合及创作主体在真实与虚构问题上的处理方式提供了范本,提示了历史真实与历史想象的内在分别,这无疑是对中国小说写史传统的承续.尽管它体现为两难中的持续历史书写,但作家的文体意识与长篇小说的文体自律性为"生长出中国的小说艺术"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