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祥辉 《江苏高教》2023,(6):109-116
博士生教育正被裹挟于“加速时代”的浪潮中,以“速度”为衡量刻度的“时间”成为一种规训博士生学术活动的工具。文章基于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的分析框架,指出追求效率最大化的经济引擎、复杂性时间化的结构引擎、唾弃时间浪费的文化引擎,驱动着博士生的学术活动呈现出加速样态。由加速带来的时间规训力量,藉由各种培养制度塑造秩序、加强规范的同时,亦用各种量化、细碎的指标支配和影响着博士生的学术行为,使其呈现出与学术场域、学术成果、学术行为、学术时间和自我关系的五重异化特征。博士生复归学术本真,关键不在于强调外在强制和功利诱导,而在于他们作为主体如何寻求学术支持、重塑学术精神、确证知识价值,以建构与人际世界、永恒世界、物质世界的共鸣关系,成为掌握学术主动权的“时间主人”。  相似文献   

2.
李安宅的学术兼涉多种学科和领域,其学术路数及趣味在不同时期又有着不同的侧重,其学术转型与时代变化有着密切联系。李安宅的学术转型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从其关注时代来看,是由古及今;从其学术视野来看,是自西徂东;从其研究区域来看,是从北到南;从其学术旨趣来看,是由虚入实。1949年后,李安宅的学术生命就基本终结,这与他所处时期学术与政治的关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中学教育》2018,(4):29-34
生命的意义在于通过自我寻求以成为自己。留守儿童的各种反常行为亦是其自我寻求的表现。"坏孩子"是成人站在自己的立场而给那些有反常行为表现的儿童所贴的标签;但在儿童看来,这些行为则是他们用以凸显其存在与价值的方式。留守儿童虽不如成人那般具备更多的经验、知识以及全面整合信息的能力,但他们亦有自己的存在意识和价值追求,而那些反常行为不过是确立存在感和价值感的非规范的表现。因此,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教育者应意识到自己关于留守儿童的认知错误,帮助剪断留守儿童的"心理脐带",并以社会所许可的方式来确证自我,并为留守儿童提供源源不断的爱。  相似文献   

4.
学术耻感是一种基本的学术道德情感,它既可能促进研究生学术行为的自我道德约束,提升道德自省能力,维护学术自尊,也有可能误导学术行为,甚至摧毁研究生学术自我意识,引发系列心理问题.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耻感教育,要合理激发与引导研究生学术耻感,创设条件确保其积极作用的发挥,防止产生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指出对博士生进行系统的、科学的、严格的学术训练是博士生教育的必经环节,高质量的学术训练不但需要导师的系统规划与精心设计,也需要博士生自身的积极参与。认为激发并维持博士生参与学术训练的内生动力,培育博士生的主体自觉,不但是学术训练的路径选择,本质上也应该是学术训练的目标指向之一。探讨了ARCS模型视角下导师培育博士生学术训练动机的策略:一是明晰训练要求与重点,维持博士生学术训练的“注意力”;二是分析学习需求与经验,增进博士生学术训练的“关联度”;三是重视培育自我效能感,增强博士生学术训练的“自信心”;四是注重成果评价与应用,提升博士生学术训练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通过对42名学术型博士生及24名博士生导师的扎根理论探索,形成博士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初始“五因素结构”模型;之后通过对527名学术博士生的问卷调查,最终形成博士生学术创新能力“三因素结构”模型,包括研究过程创新、研究结果创新和学术研究品质三个因素,并编制了相应的测评问卷,因素分析等结果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应用研究表明博士生学术创新能力相对较低,特别是研究结果创新和过程创新能力,男生、由内部动机驱动读博、学术就业期待、参加学术会议较多、不存在导学矛盾等的博士生自我评价的学术创新能力相对较高。研究最后提出了博士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我国某研究型大学自然科学领域的博士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博士生在读期间的学术产出状况;构造了以学术研究投入时间、国内国际会议报告、与导师交流频率为维度的学术活跃度概念,并利用负二项分布的回归模型,证实了学术活跃度与博士生学术产出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认为,应努力创造良好的博士生教育环境和氛围,通过提高博士生的学术活跃度,进而提高其学术产出,这对提高我国博士生教育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符号泛滥的时代,博士生学术评价表现出仿真特征。仿真在博士生学术评价中主要表征为:一是评价指标具有仿真性,表现为凸显学术论文评价地位,弱化其他学术成果的评价功能;二是评价方法具有仿真性,表现为学术成果的使用价值让位于符号价值;三是学术国际化具有仿真性,表现为对国际索引收录期刊的病态迷恋。博士生仿真学术评价制度的形成有它依存的内在逻辑和价值取向,包括行政逻辑遮蔽了学术逻辑,绩效主义催生了符号拜物教,利益相关者的合谋维护着仿真性评价。突破博士生仿真性学术评价陷阱需要明确博士生培养目标,树立正确评价导向;减少行政权力对学术的干涉,遵循学术规律;强化培养单位评价主体责任,开展沉浸式评价;尊重学科差异性,践行以学位论文为核心的多元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9.
包水梅 《教育科学》2015,31(2):71-78
学术型博士生培养目标的定位,随着社会发展和学术型博士生教育自身的发展而不断进行调整和变革。基于历史溯源和现实考证可见:学术创新人才是我国学术型博士生培养目标定位的现实选择,这类人才以高深知识为工作对象,以学术创新为目的,具有"学者"的基本素质:坚实的知识基础,包括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规范科学的研究方法知识、广博宽厚的跨学科知识;卓越的学术能力,包括独立的探究意识、丰富的想象力和理性批判能力;以学术为志业的品质,包括独立人格、对学术的热情、忠诚于学术及坚强的意志力和敢于冒险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立足理想、知识、方法和能力四个层面,探讨如何培养博士生的学术素养,提高其学术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1.
博士生是科学研究的生力军,也是高校科研产出的重要贡献者。然而,博士生从“学术学徒”到“独立研究者”的蜕变过程,必定要借助来自外界的经验丰富的同行们的学术指导、交流、共享和帮助。那么,以知识共享为核心的学术互动对博士生培养质量有什么样的影响呢?运用标准负二项回归对“中国博士生毕业调查数据”的全国61所高校8207份博士生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导师的学术互动频次和质量”和“与其他教师的学术互动频次与质量”均对博士生国际期刊论文产出具有正向影响;“与博士生同学的学术互动频次和质量”对国际期刊论文产出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知识论视域下,博士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下的知识获得既非直接性知识获得,也不是间接性知识获得。预防博士生研究学术不端行为要从提高其自身修养以反思学术不端行为,加强基本功训练以防止学术不端行为,加强高校对学术的管理以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借鉴他国经验以规范我国的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课程在新时期保障学术型博士生培养质量、应对环境变化引发的各种挑战时具有独特的价值,是促进学术型博士生掌握高深知识、提高学术能力、养成学术品质的重要工具。基于学术创新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学术型博士生课程建设应遵循卓越性、动态开放性、规范性、个性化等原则,其课程目标设置应包括对基本的学术创新素质的要求,课程结构应体现系统性和灵活性,课程内容应体现专深性与开放性,课程教学方式应体现探索性与引导性。  相似文献   

14.
博士生学术成长及导师支持间的关系已成为博士生教育培养不可忽视的关键议题。基于文献梳理,设计了博士生学术成长与导师支持的评价指标,通过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探究博士生学术成长与导师支持的现状特征及路径关系。研究发现:在现状特征层面,博士生学术表现及导师情感支持较差,博士生学术成长及导师支持在性别、年龄及年级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在路径关系层面,导师的情感支持可直接正向影响学术支持、学术态度及学术表现,学术支持可直接正向影响学术态度、间接正向影响学术表现,学术支持、学术态度为情感支持、学术表现间的中介变量。为改善导师支持以及促进博士生学术成长,提出相关建议:基于博士生学术成长的群体差异,应分类优化导师支持策略;要营造心理关爱与精神激励共存的培育环境,优化导师情感支持机制;应着重学术规划、个性化指导与资源协助,完善导师学术支持体系;要关注学术毅力、自信及兴趣培育,助力博士生学术态度的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15.
以3842名4年级小学生为对象,探究数学自我效能感对数学学业表现的影响,以及数学焦虑和学习兴趣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数学自我效能感显著正向预测数学学业表现;在数学自我效能感对数学学业表现的预测中,数学焦虑和数学学习兴趣起着中介作用;数学自我效能感通过“数学焦虑—数学学习兴趣”这一链式中介对数学学业表现产生积极影响。在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教师可尝试通过构建引导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为学生提供适度的情感支持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数学自我效能感,进而改进学生的数学学业表现。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20名正处于延期阶段的博士生进行深度访谈,以扎根理论的方法展开分析,发现:延期博士生消极的自我认知是强化结构性困境的关键要素。象牙塔到现实的连接断裂,带来了自我预期落空、群体位置变动和机会成本显现的情境变动,衍生出“延期就是失败”的消极心理感知,进而引发了人际疏离、自我设限和心态失衡的角色实践。鉴于此,提出:在博士生教育中,应从减少环境变动、完善帮扶系统、提供就业支持等方面完善纾解延期博士生的学术困境。  相似文献   

17.
博士生培养受学术逻辑与市场逻辑的影响。学术逻辑要求博士生培养以学术为本,市场逻辑要求博士生培养适应市场需求。随着大学外部环境的变化,大学学术内涵本身及知识生产方式的改变使得博士生培养的学术逻辑也发生了变化。变化后的学术逻辑与市场逻辑有交叉也有分离,且二者在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实现了博士生培养模式变革的逻辑平衡。由于学术逻辑是博士生培养的内生逻辑,其对博士生培养的影响和控制力度要大于外生的市场逻辑。因此,为了实现并保持博士生培养学术逻辑与市场逻辑的平衡,需要对博士生培养进行劳动力市场校准,以实现博士生培养在博士数量和质量上的劳动力市场校准目标。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18名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四级考试考前焦虑、考中焦虑、自我效能感的问卷调查,构建以上三者和考试成绩之间的混合路径分析模型。路径分析发现:在高风险语言考试中,考中焦虑对考试成绩具有更为准确的预测力;考前焦虑、考中焦虑、自我效能感对考试成绩的效应主要表现为:考前焦虑、考中焦虑、自我效能感分别对考试成绩有直接效应;考前焦虑通过考中焦虑和自我效能感对考试成绩有间接效应,同时,自我效能感通过考中焦虑对考试成绩有间接效应。从过程化的视角构建高风险语言考试焦虑全面地揭示了考试焦虑对考试成绩效应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治理理论的视角,通过历史梳理发现:西方发达国家的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经历了学术逻辑主导的、政府介入的、新公共管理的以及基于整体治理的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四个阶段。具体来看,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在导向上由追求学术卓越转向回应公共利益诉求;在组织形态上从封闭式转向各层级的整体协作;在治理方式上由设置学术标准转向提供网络式服务;在评判标准上由原创性知识贡献转向博士生发展质量。当今,西方发达国家的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发展趋势一方面是重心“下移”,为博士生个体提供支持;另一方面是整合质量文化和建立信任机制,推进网络式质量评价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学术市场的激烈竞争、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以及博士生自身学术发展的诉求都需要对博士生核心技能与素养的深入探索与重新建构。基于来自中国和英国的22位青年学者的半结构性访谈与比较分析,对以学术为志业的博士生的核心技能与素养展开反思性建构。提炼出以“分析-发现-解决”问题为中心,以知识性与工具性能力、规划与执行能力、创新能力、展示与交流能力、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教学能力为基础的六大核心技能与素养,据此构建以学术为志业的博士生核心素养图谱,并基于活动理论从主客体、中介工具和制度环境等方面深入探讨其培养机制,以期为博士生培养提供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