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效教学"意味着教师能够有效"讲授"、有效"提问"、倾听学生、有效地"激励"学生。"有效教学"应遵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有情感的学生,心中有有差异的学生,心中有充满自信的学生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  相似文献   

2.
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实现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精神,提高综合能力,落实"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关键。没有教师教师"教"的主导,就没有学生"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决定着学生的"学"。把课堂上的时间还给学生,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最好体现。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中,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所占用的时间比最少要达到1︰2。为了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还要优化教师的"问"、鼓励学生的"问"。要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就要优化学生的"练"。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才会一改往日容颜。  相似文献   

3.
"中间学生"是指"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的学生,是教育中的"长尾",在班级学生中占较大比例,对班级学生的管理等各项活动的开展有重要影响。基于此,运用"长尾理论"深入分析"中间学生"群体的特点,强调管理好"中间学生"对于高校的意义,指出高校"中间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明确"中间学生"管理对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冬玉 《考试周刊》2013,(94):186-186
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特别是在学习、思想及生活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作者从"问题学生"的成因、影响"问题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问题学生"的转化技巧三个方面对"问题学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几点解决"问题学生"的粗浅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包括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本着"教"为"学"服务的宗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让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多给学生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创造空间,并加以指导。新课程中的教师要积极地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把课堂真正地交还给学生。老师要把课堂交还给学生,最主要的是如何教给学生?怎么教给学生?课堂设问往往是大多数老师所选择的  相似文献   

6.
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笔者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提问"时间,创设良好的"提问"氛围,让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并让学生在"提问"中创新思维。通过这样的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正>"为了学生好",是一句最为朴素的话语,也是教师最起码的道德底线和行动目标,本无需讨论。然而当学生无法承受来自教师的"好"时,这个"好"就得打上问号;当学生因为你的"好"而变得唯唯诺诺、束手无策时,这个"好"就得重新审视。"为了学生好"这个短语的中心词应是"学生",即"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生命成长出发,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立场、需要、权利。这个"好"必须是学生需要的,是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是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  相似文献   

8.
潘竹树 《考试周刊》2013,(19):67-68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唤起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挖掘学生数学潜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等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应善用"加减法"。教师备课用加法,学生预习用减法;学生探究用"加法",教师引导用"减法";教师反思用"加法",学生负担用"减法";学生参与用"加法",教师评价用"减法"。  相似文献   

9.
"专升本"学生作为本科院校的特殊群体,有鲜明的心理特征。教师作为学生思想和职业规划教育的骨干力量,在管理"专升本"学生群体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针对"专升本"学生的特点合理引导,不断加强"专升本"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6,(37):146-147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读"的机会;给学生"看"的机会;给学生"说"的机会;给学生"做"的机会;给学生"练"的机会,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组织好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是优化教学过程、实现高效课堂、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文章辨析了"以学生为本"教育观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关系,阐述了当前对"以学生为本"教育观的误解,认为应该结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去解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以学生为本"不是从学生的一切需要出发,而是从学生的健康、发展、成长出发";以学生为本"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教师应该始终是"以学生为本"的主体;在学校"以人为本"就是要同时坚持"以学生为本"与"以教师为本"。  相似文献   

12.
教学生"学会学习",就是要改变学生单纯接受教师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不断提出问题,进而学会不断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学习",既是教师教的任务,又是学生学的目标。"会学习"单靠教师教是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努力学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技能和方法,才会逐步实现"会学习"这一目标。因此,"会学习"应是师生双方共同完成的事情。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教"为"学"服务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教师应让学生在用中学,学中用,在语境中操练语言结构,归纳语言规则。  相似文献   

13.
叶丽 《学子》2013,(11):39-40
语文课堂要想让学生"得意得言又得法"且充满情趣,教师就得心甘情愿地"让学"于学生,让自己的"教"为学生更好地"学"服务。在备课的时候,要切实地了解学生,立足于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和学生的需求与发展。教学要由"为教师好教而设计"转变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因为学生的精彩才是课堂真正的精彩。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每当我们轻轻打开课本,就宛如走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美丽世界:这  相似文献   

14.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问题为中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提问能力:激发兴趣,使学生好"疑"乐"问";情感教育,使学生有"疑"敢"问";因材施教,让学生多"疑"善"问";点拨引导,让学生设"疑"探"究";习惯培养,让学生勤"疑"多"思",从而推动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当切入学生生活世界的畛域,指向学生的"生活域"。通过回望学生的"过往生活"、关照学生的"现实生活"、指向学生的"可能生活",引导学生领悟、体验、拓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意义。通过链接学生的过去、当下与未来,引导学生持续成长。  相似文献   

16.
孔凤 《辅导员》2012,(12):65
当前素质教育倡导的自主学习中,必须要重视学生"说"的能力培养,"说"能表达出学生自己的想法、看法和做法,"说"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同时"说"又是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体现,以下几点是我教学中的做法。一、重视教学中学生"说"的启发和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会说,有的学生不会说,有的学生不想说,要使每个学生都想说的关键在于老师怎样去启发、去引导学生。学生的"说"要从低年级开始就要重视培养,做好学生"说"的萌芽阶段的工作,决不能压制学生说  相似文献   

17.
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教师用"学生意识"来开展语文教学工作上。教师具备"学生意识"分"了解与接受""代入与包容""引导与启发"三个阶段,具备"学生意识"的老师能够使学生更加容易"进入"课堂,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已经成为教学理论中的共识,但是有许多课堂是没有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其一,我们许多语文老师认真备课,努力上课,但是学生却很难"进入"课堂,语文课堂变成了一些学生心中枯燥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8.
教学改革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把机会让给学生。在曾经实践的"快乐课堂"中,尝试把"课文范读"让给学生,通过实践,自觉甚好。学生通过研究学习,把文本读"通",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知此,还会知彼,在完成文字朗读的同时,促进阅读理解,为读"懂"、读"美"提供保障,这种学生的探究学习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聪明之举。"学生范读"较"教师范读"更有益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新课程理念相符相偕。  相似文献   

19.
学生长时间在教师的语文教学中机械重复地学习,必然会导致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厌学情绪。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改变学生"厌学"情绪,并激发学生"乐学"的情感,那么,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潜能将无法估量。那么,如何改变学生的"厌学"为"乐学",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呢?(一)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尊重学生,保证课堂教学有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尊重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条重要的原则,是完成语文课  相似文献   

20.
刘晶 《教育教学论坛》2013,(25):116-117
传统语文教学老师在不停地"讲",学生听,课堂成了老师表演的舞台,学生集体失语。只有教师改变观念,让学生有机会"说"。教师创设语境,激发学生"说"的欲望。然后是教师正确点评学生的"说",使"说"有意义。最后是教师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保护好学生"说"的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