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7 毫秒
1.
本文讨论了心理使役类动词的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并运用题元阶层理论分析了心理使役类动词和心理状态类动词在句法形式上的差异,同时指出心理使役类动词区别于心理状态类动词的另一特点,即可以进入使动及物和自动不及物两种句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乔姆斯基的题元理论,探究英汉使役色彩动词结构在形态和句法上的共性与个性。从中发现,题元角色与动词语义有密切关系,动词语义在使役句中起到了连接不同参与者的纽带作用。同时,英汉色彩的不同使役形态既在使役义和使役力的表现上有所不同,也对施动者和受动者的限制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3.
英语心理使役动词的被动结构,即v-ed句式是英语二语习得的一个难点。本文就英语心理使役动词的分类,语义及其主、被动句论元的颠倒匹配,“半被动语态”结构,英语心理使役动词v-ed分词与相应介词的搭配关系等方面对英语心理使役动词的被动结构进行了句法特性探讨。  相似文献   

4.
致使-起始交替动词的句法生成问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致使是起始的使役化和起始是致使的去使役化,两种解释都有许多反例。独立生成论则由于其假定致使-起始交替动词虽是同根生但彼此互不依赖,解决了生成语义学遗留下来的一些句法和语义问题。  相似文献   

5.
vP壳理论与使役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vP壳理论可以更好地解释和分析英汉使役结构的分类、使役动词的生成及使役结构的生成。通过这一视角发现:英汉使役结构具有相同的分类;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形容词以及名词与使役轻动词合并时都可用作使役动词;不同类型的使役结构中都存在一个轻动词,且它们都具有相同的底层结构。显性轻动词不促发下层动词发生句法移位,形成分析型使役结构,过渡性轻动词和隐性轻动词促发句法移位,分别形成形态型使役结构和词汇型使役结构。  相似文献   

6.
事件结构理论是将事件引入句法-词汇语义接口的理论研究,研究以Rappaport&Levin的事件结构理论为框架,结合状态变化动词的常见句式使役交替句,从语料库中搜集真实语料,对中英"break"类状态变化动词的特点和句法实现进行比较。研究表明,两种语言的状态变化动词特征相似,内外因状态变化动词的区分取决于其作为及物句时的主语类型,所有的外因状态变化动词都有使役交替,其论元映射都可以用事件结构理论模板解释。  相似文献   

7.
在轻动词理论框架下,对不同类型的英汉使役结构进行对比与解释。研究表明,英汉使役结构均可根据其所包含轻动词类别分为两大类,即显性使役结构和隐性使役结构。显隐性使役结构具有共同的底层结构。其中显性使役结构的形成不发生句法移位,而隐性使役结构要触发句法移位,使下层动词上移,并与之合并。  相似文献   

8.
近代汉语中的给予义动词发展出了被动标记的用法,有两条途径,一是给予义动词及其所构成的双宾语结构,首先演变为使役类结构,然后再由使役类结构进一步演变为被动式,即给予义动词经历了使役义动词这个中介才演变为被动式标记;二是给予义动词及其所构成的双宾语结构在语义和语法结构上同被动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可以直接发展为被动式,给予义动词也就演变为被动式标记。这两者的句法结构在表层上都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具体的句法环境的差异才促使它们演化道路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英语作格动词具有主动形式被动意义特征,是词汇语义句法范畴内讨论的热点问题。就词汇语义性质来说,作格动词属于强动作性使役动词,具有动作自发性,不需要外力作用,不允许增加被动语法标记。然而人们往往错误地将其用于被动语态,这是混淆作格动词与被动词的语义特征的表现。根据词汇语义结构理论,通过对作格动词词汇语义特征的分析,解释作格动词与被动词及其句式的异同,提出作格动词不可用于被动语态主要与其具有被动意义特征相关。  相似文献   

10.
作格结构是一个句法和语义之间关系特殊的构式,属于英语语法模型描写的一个范畴。通过对英语作格结构语言特征简单地概述,基于其所表现的特殊语言现象,以句法和语义这两个层面为切入点,对相关具有代表性的语料进行了详细分析。解释了作格结构派生句式生成机制和动词非使役化后句式的非宾格性,并揭示了作格结构句法形式与语义表征之间存在的不一致关系。  相似文献   

11.
英语作格动词是词汇语义范畴内讨论的热点问题,有特殊的语义表征。按照词汇性质,作格动词是具有较强动作意义的使役动词,使役性诱因既可以是外来的、也可以是内在的,形成其客体既能出现在主位上,又能出现在宾位上的及物和不及物两种旬式。基于此,作格动词在词库中被分为一价和二价两个次类。通过比较它们的词汇语义表征,从而认定致使义和及物性是作格动词一价和二价存在的词汇语义基础。  相似文献   

12.
名词动用有在词汇层面上的研究和在动核层面上的研究。两个层面的研究构成名词动用研究的两个主要阶段。不同层面有不同的研究重心和研究特点。词汇层面研究以形式分析和现象描述为重,动核层面研究以语义语用和认知解释为重,突出语言的体验性和语境相关。通过对这两个层面上研究内容、特点、问题等的梳理,认为今后要在继续重视名词动用的语料描写的同时更多地解释其工作原理和规律,在共时研究的同时加强历时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从语言学角度就英汉名词转动词( 以下简称名转动) 的词语现象的异同, 从历时与共时方面作了比较和分析。并用实例和汉语形态结构特点说明汉语作为孤立分析语言名词转动词不限于单音节词, 而英语在名转动时仍保留其语言中的屈折成分。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英语祈使句动词的基本特征,祈使句动词与完成体、进行体、被动语态及其与半情态动词的连用,祈使句与动词、形容词词汇意义的关系,以及祈使句的附加疑问句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饮食”是一个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范畴,早在上古时代,汉语的“饮食类”动词就很丰富。在众多的“饮食类”动词中,“尝”的词义演变轨迹很独特,它由饮食动词最终发展成了语气助词。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并不是一个自足的孤立的系统,词义的发展演变与人类的生存活动息息相关,先民们早期食不果腹的饮食生活和频繁的祭祀活动推动了“尝”的词义演变进程。  相似文献   

16.
英语名转动词产生的动因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名转动词的使用在英语中十分常见,值得研究。从语言的经济原则、修辞需要、名词和动词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词汇空缺的填补这四个方面对英语名转动词产生的动因进行探讨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英语中并非所有动词都可以用于进行时态,它有动态动词与静态动词之分。绝大多数时候,人们所用的动词为动态动词,动态动词可以用于表述进行时态;而静态动词通常用于表述非进行时态,只有在特定情况下,这类动词才可以用于表述进行时态。  相似文献   

18.
动词приказывать1和命令1在深层语义结构及释义内容上基本一致,但二者在表层句法结构中不完全对应。从语义学角度出发,利用莫斯科语义学派的元语言释义理论、支配模式理论对动词приказывать1/命令1的语义进行俄、汉的对比分析,直观地揭示俄汉语中该动词在句法语义方面的差异,以更好地指导外语教学。借助词汇函数,全面描写关键词的词汇搭配情况,确定与其在意义上存在联系的所有词(词组)。该研究成果有利于机器翻译的发展,同时也为其他言语行为动词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隐喻这一认知模式广泛地应用于科技英语语词的生成过程之中。隐喻性思维在构词法中的广泛应用,帮助创生了更多鲜活的科技词汇,极大地丰富了科技英语的词汇量;语法隐喻中的名词化形式,以其言简意赅的结构和严密的内部组织把更多的信息浓缩在一起;动词、形容词和小句的名词化,强化了叙事的过程性,从而凸显了科技英语语词的客观性、正式性和信息高度密集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