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立天,1933年生,浙江永康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历任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顾问,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常务副会长,《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方立天先生著作等身,是享誉海内外的佛教学家、中国哲学史家。在近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他秉承立身有道、学有专长的人生信条,自强不息,由一名莘莘学子成长为国际知名的中国佛教、中国哲学研究专家。本文将从…  相似文献   

2.
一项富有创见的学术成就问世,往往有着超出自身及其所属领域的深远意义。它的理论建树和方法创新还可以给人以思想启迪和积极影响,从而有力地推动学术事业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方立天先生的新著《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中华书局1990年出版),便是这样的学术成果。这是一部既有开创意义又有文化积累意义的著作。它把中国古代哲学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并在时代的高度和哲学文化发展的整体上,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我们研究哲学史,既要“深刻了解历代思想家所能达到的思想深度”,又能够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高度加以分析剖判”。 (张岱年序语)  相似文献   

3.
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宋志明教授撰著的《薪尽火传:宋志明中国古代哲学讲稿》于2010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收入"京师大讲堂"丛书并出版。该著是宋先生关于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性论著,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讨论一直是学界的热点。几种在哲学社会科学界声望素著,影响极大的学术刊物,如《中国哲学史》、《文史哲》、《河北学刊》等都曾就此问题组织过专家笔谈。而像《新华文摘》这样权威的文摘刊物,也不吝惜版面,一再转载这方面的讨论文章。这一看似纯粹学术问题的问题,能够在学术圈内外都激起广泛的兴趣,是因为它触动了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社会一些最敏感的神经。  相似文献   

5.
明代哲学源流包含三部分内容,分别是明代哲学之源、明代哲学、明代哲学之流。宋代哲学是明代哲学的直接思想来源,宋代奠定了理学的范式与基本议题。宋代哲学总体表现为客体性;客体性趋势发展至极,造就了明代哲学对客体性的反动,明代哲学总体表现为主体性。明代哲学的主体性趋势发展至极,迎来了客体性的再度崛起,以及对于宋明理学的批判,由此形成明代哲学之流,也就是明末清初及其后的哲学。明代哲学的整体研究有七个主要问题,均围绕正、反、合的三一模式展开。当前明代哲学主要遵循个案研究范式,并表现出与问题研究结合的趋势。明代哲学的断代研究离不开中国哲学史的大背景,在《明代哲学史》出版之前,明代哲学研究主要依赖中国哲学史研究来推进:冯友兰注重客体性,因此明代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中占比较轻;劳思光注重主体性,因此明代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中占比较重。在《明代哲学史》出版之后,明代哲学研究则带动中国哲学史研究。新的明代哲学史研究与书写有四个重要的展开方向:从断代研究到源流综合研究;重点人物与边缘人物综合研究;从理学研究为中心到百家争鸣研究;从单一范式到多元范式的儒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劳思光的《新编中国哲学史》是在台港地区影响较大的通史性中国哲学史著作。该书对中国哲学史作了三期划分,描述了中国哲学发展的曲折历程,对儒家哲学乃至众多非儒哲学进行了自己的解读。探讨劳思光对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台港地区学者研究中国哲学史的特点,深化中国哲学史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通过解放后魏晋南北朝佛教史研究范式的转变,管窥方立天先生在佛教研究中承前启后的重要贡献。解放以来魏晋南北朝佛教史研究范式,大体可分为三种:"上层建筑"范式(传统唯物史观范式)、"中国化"范式、"知识考古"范式(新社会文化史范式)。方立天先生是佛教中国化范式的重要代表人物,佛教中国化这一研究思路,与方立天先生所确立"中国佛教哲学"学科体系息息相关。至今,佛教中国化范式还是中国佛教史研究的主流研究范式,方立天先生在佛教研究中承前启后的学术贡献值得我们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关于中国佛教的研究一直被当作中国哲学史的一个分支,其研究队伍和研究兴趣都偏重于哲学。但中国佛教天然地具有历史学属性,以至到目前为止,很多中国佛教史论著无论在史料解读、史料采择还是史学常识掌握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强人意之处。因此,希望这一领域能有一些历史学家的参与,一来可以使基本史实的梳理逐步精细化,同时还可以从史学角度发现一些新的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9.
引入合理性讨论本体问题,是在当代条件下重建哲学本体论的重要思路.运用合理性标准重新审视道安佛教哲学本体论,我们发现,道安佛教哲学本体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合理承接,同时它又是对印度佛教哲学的转述和会通,在中国哲学本体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既将佛教的本体论发展成为一种纯粹的本体论,割断了本体论和宇宙论的联系,同时又与老子的道论有所关联,更易于为中国人接受和理解,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邵雍蔡沈理数哲学刍议简明关键词邵雍,蔡沈,易学,理数哲学,数理哲学关于邵雍、蔡沈易学哲学中的数、理问题,多年以来学术界有不少人认为是阐述数理哲学的,乃至把邵雍和蔡沈看作是中国古代数理哲学的代表人物。朱伯先生在其近著《易学哲学史》(中册)中,较详细地阐...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论中国哲学的特点杨仁忠哲学大师黑格尔作为哲学史家,也曾光顾了中国哲学这个“绝对精神”曾“选中的过”的精神王国。但在其长达一百多万言的《哲学史讲演录》中却用了十分有限的文字来论述中国哲学,并把它附在《导言》之后,未列入正篇三大部分之中,这表明他对...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推动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相关研究和学术发展,2006年11月25日至27日,“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学术研讨会在武汉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与黄石东方山弘化禅寺共同举办,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向农教授到会致辞表示热烈祝贺。海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40余名专家、学者以及佛教界知名人士参加了会议。会议就佛教思想的发展、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佛教文献的整理等方面的问题集中进行了深入研讨:1.对佛教思想的探讨。《中国文化研究》杂志社杜道明教授《顿悟与审美》一文指出,禅宗的“顿悟”使禅宗的…  相似文献   

13.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包容,融会贯通,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佛学三方面哲学特点,解读了中国佛教至今依然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正> 《读书》1995年第11期高瑞泉博士的《智慧之境》一文,是怀念已故著名学者冯契先生的。赖有这样的文字,无缘亲炙冯契先生教诲的我辈后生,终于可以想见到更真实、更亲切、更丰满的冯契先生。文中言及:“以一人之心力,独自条贯系统地写完自先秦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整部中国哲学史,舍先生之外,不知至今是否有经二人?”此语似可斟酌。据我们所知,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长期沉醉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先后撰有《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中国哲学小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新编》(1—7册)等著作。这些书大都具备这样两个特点:一是独立完成;二是贯通古今。其中前几部均完成于解放前,无法涉及到更晚的哲学史。而《新编》系解放后的新作,其第七册更是专门讲授辛亥革命以来的中国哲学史。惜这部直至冯友兰先生去世前才最终“绝笔”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七册,不能和前面六册一样在同一出版社出版。……它在香港出版了,只是将书名改为《中国现代哲学史》”。(《读书》1995年第4期,汪子嵩《海阔天空我自飞》)知情者说,冯友兰先生在晚年已“失其聪明”,著述赖有他人相助。而冯先生《新编》七册的最后一章中言明:“我真感觉到‘海阔天空我自飞’的自由。”(同上)故全书的筋骨血脉均得之于先生,殆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另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相结合。本文旨在探讨后一方面的结合问题 ,指出了二者相结合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结合的途径和方法。最后本文强调二者相结合最好的途径就是“化理论为方法”,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化为研究方法 ,用于中国哲学史领域  相似文献   

16.
中国哲学与唯物辩证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方立天中国哲学与唯物辩证思想的关系如何?中国哲学中有无唯物主义传统和辩证法传统?中国哲学中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两者又是怎样的关系?这些都是摆在哲学工作者面前的严肃课题,需要我们作出科学的回答。1983年,我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中西哲学比较与融合的角度研究了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中所阐发的哲学思想,认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是中西哲学与文化的合力影响的结果,毛泽东哲学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中西哲学与文化相交汇的产物;《实践论》中关于融会中西哲学的尝试,主要是毛泽东对中国哲学史上知行关系问题争论的批判性改造和科学总结;《矛盾论》既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思想,也批判地改造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辩证法的合理因素,同时又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融合了中西哲学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哲学的源、流与结构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哲学是中国哲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先秦诸子学是中国现代哲学的根。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主要包括建国前30年哲学史研究,建国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地位,以及为什么说中国现代哲学史仍然是一部认识史。研究中国现代哲学与外国哲学的关系,应对二者“精考事实,平情立言”,而不可偏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在20世纪初期,经历了一个从经学范式到哲学范式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作为整体的经学不可避免地呈现出解体和边缘化的趋势。但是,离开对经学的深入研究,很多哲学问题不能得到准确的把握和理解。朱先生的《易学哲学史》,从易学出发研究中国哲学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哲学范式的不足,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40年代,冯友兰先生就提出“世界哲学”的概念,并阐述了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关系,提出中西哲学互补和中国哲学对世界哲学可能有的两点贡献。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的《总结》中,冯先生又把中国哲学和世界哲学的未来归结为“仇必和而解”和“太和”,他所提出的中国哲学对未来世界哲学的贡献,可概括为六大关系。这一阐释与建立一个有人价值导向的全球化的过程完全合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