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铁基超导体中发现明显的能隙各向异性物理所闻海虎等研究人员一直潜心于精密比热的测量,最近开发出角度分辨的比热测量装置。利用这种手段,该研究组测量了铁基超导体FeSe0.45Te0.55(Tc=14.5 K,罗会仟博士和戴鹏程研究员提供)的  相似文献   

2.
在铁基超导体中发现明显的能隙各向异性物理所闻海虎等研究人员一直潜心于精密比热的测量,最近开发出角度分辨的比热测量装置。利用这种手段,该研究组测量了铁基超导体FeSe0.45Te0.55(Tc=14.5 K,罗会仟博士和戴鹏程研究员提供)的角度依赖的比热.  相似文献   

3.
正"十二五"期间,中科院在高温超导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中科大陈仙辉教授首次在铁基超导体(常压下)突破传统超导体的麦克米兰极限,证实了铁基超导体是除铜氧化合物之外的又一类非常规高温超导体。相关论文已被他引1 085次,为2002—2012年期间我国被引用次数最高的10篇论文之一,在物理领域排名第一。被Science评为"2008年度十大科技进展"、被美国物理学会评为"2008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被欧洲物理学会评为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1,6(4):317-322
超导现象发现之后,物理学家经过70年的奋斗,终于在1986年底使超导转变温度突破了液氦(4.2K)和液氢温度(20K)的禁区,实现了在液氮温度(77K)以上呈现超导转变的“梦想”。1986年4月,瑞士科学家发现钡镧铜氧系化合物转变温度可达30K,同年底物理所赵忠贤等获得了转变温度为48.6K的SrLaCuO高临界温度超导体,并观察到这类物质在70K附近有超导转变的迹象。1987年2月物理所又发现了新的高温超导体。这种超导体是改进的钡基氧化物,主要成分有钇、钡、铜、氧四种元素,超导中点转变温度为92.8K,零电阻温度为78.5K。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于1987年2月 24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首次向全世界公开了YBCO的超导体组分,得到世界各国的公认。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研究的巨大突破,有可能使能源、电子、电工、交通、通讯、医疗和军事等有关领域发生广泛的、深刻的革命,将极大地改变世界的面貌。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6):675-675
中科院物理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王楠林研究员领导的小组在铁基超导体的母体和超导样品的电荷动力学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取得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正>2008年日本科学家首先在掺F的LaOFeAs中发现了临界温度为26 K的超导电性。在高温铜氧化合物超导体发现之后,虽然科学家发现了多种临界温度高于26 K的超导材料,但是都没有像这次这样引起强烈反响。这是因为在传统观念中,磁性元素铁不利于超导,而新发现的铁基超导体恰恰是以铁为主的化合物,其临界温度如此之高,完全与传统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23(6):542-543
铁基超导体是目前超导和强关联电子系统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物理所王楠林、雒建林、陈根富等研究人员继续在这一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相似文献   

8.
正Nature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中的自发回旋电子排序Nature封面:研究团队所用方法的艺术示意图,该方法让圆偏振光照射1T-Ti Se2的同时将其冷却在临界温度以下,从而优先形成一个手性畴。Nature杂志第7796期封面文章报道了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中的自发回旋电子排序研究。手性是自然界材料的一个常见属性。对某些材料来说,电子可以自发地重新排列,让原来的非手性结构具有手性。这种回旋排序被称为胆固醇液晶的量子版本,但事实证明它很难被观察到。NuhGedik等人报告称,他们在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1T-Ti Se2中实现并观察到了回旋排序。  相似文献   

9.
《大众科技》2010,(7):8-9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5月25日(北京时间)报道,英国利物浦大学和杜伦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通过施加一定的压力,改变C60的晶体结构,不同C60晶体结构下的Cs3C60能够从磁绝缘体转变为超导体,而其超导转化温度也从38K转化为35K。研究人员表示,新发现将有助于降低诸如磁共振成像扫描仪及其他依赖超导体的能源存储应用的成本。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1):108-108
最近一年多来物理所丁洪研究组,在前期研究工作基础上,和多个研究小组合作在铁基超导体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最突出的是用多个有说服力的实验结果揭示了反铁磁波矢相连的带间散射和费米面近似嵌套是导致铁基超导的最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科研进展     
<正>物理所等在铁基超导体中观察到绝缘体-超导体转变中科院物理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周兴江研究组与其合作者,利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首次在单层FeSe/SrTiO3薄膜中发现了载流子浓度变化诱导的绝缘体-超导体转变,为理解铁基超导体中的电子关联效应及其作用提供了重要信息。实验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合成了单相复合氧化物多晶超导体Ba_(2/3)Gd_(1/3)CuO_(3—y),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发现样品在空气中保存59天后仍保持原有的超导电性,是一种较稳定的高T_c超导体。Ba_(2/3)Gd_(1/3)CuO_(3—y)的超导临界转变温度为Tc(onset)=120K,Tc(mid)=92K,Tc(0=0)=91K,△Tc=0.9K。磁浮实验表明该超导体具有明显的抗磁性。  相似文献   

13.
超导体的两大宏观特征1908年荷兰莱登实验室的K.Onnes将最后一种“永久气体“——氦气液化成功,从而达到了4.2K的低温。在这个新的温度范围内,人们首先感兴趣的就是观察纯金属的电阻,当时能获得的最纯金属是汞。1911年在测定低温下汞的电阻时,K.Onnes发现,它在4.2K附近突然跳跃式下降。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的光电性能研究,提出观点。在二维材料光电子器件行业起到重要指导作用。如付诸现实将产生巨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新发现的含有磁性元素的超导体LaOFeAs,经过元素掺杂后其临界温度可达到55K,这一最新发现引发了新一轮的高温超导研究热潮.文章总结了目前关于LaOFeAs型超导体在实验和理论上的研究进展,对超导体材料的制备、电学性能、磁学性能等做了阐述,同时对其今后的发展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卡麦林?翁尼斯在实验中发现,当把水银放到零下269℃低温环境中,它的电阻会突然减少为零。而产生的感应电流持续一年多也没有衰减。后来,科学家把具有这种超导电性的物体,叫做超导体。研究发现,铅、锡、铌等近20种金属和几千种化合物,在低温条件下都会成为超导体。  相似文献   

17.
以热重分析(TGA)、电阻测量和X射线衍射分析等方法,研究了CO_2与NH_3对YBa_2Cu_3O_(7-x)超导体结构稳定性及超导,电性的影响。当温度低于373K时,CO_2对YBa_2Cu_3O(7-x)的结构和超导电性无影响;当温度为523K时,CO_2使YBa_2Cu_3O_(7-x)的Tc下降;温度高于703K时,CO_2将很快破坏YBa_2Cu_3O_(7-x)的结构,并产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化合物,在CO_2中存在的O_2与N_2对YBa_2Cu_3O(7-x)与CO_2的反应及反应产物的影响有较大差异。NH_3对YBa_2Cu_3O(7-x)结构稳定性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高温超导体的临界温度突破77K即进入液氮温区,它使人们看到了在液氮温度下利用超导体优越性能的巨大潜力,从而在科学技术及生产应用上有了突破性的变革,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从高温超导体刚刚被发现时起就受到世界科技界极大的关注与重视,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研究它的性质,摸索其应用途径。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为,薄膜形式的超导体将是首先得到实际应用的超导体。因此在高温超导体发现的开始,科学家们就对制备薄膜的各种方法十分重视。  相似文献   

19.
正在2014年1月10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多年空缺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被铁基超导研究团队获得,一时间"铁基高温超导"一词再次被人们所关注。殊不知,早在2008年凝聚态物理学领域掀起铁基高温超导研究热潮后的次年,宋灿立就在薛其坤院士的指导下开展铁基超导体Fe Se高质量薄膜分子束外延(MBE)生长的探索,并于2011年作为第一作者在《Science》上发表了有关铁基超导Fe Se研究的论文"Direct  相似文献   

20.
正超导电性是荷兰科学家Onnes在1911年发现的,它是指某些材料在其临界温度以下表现出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的现象,相应的材料称为超导体。如果超导体临界温度在常压下高于传统理论认为的"麦克米兰极限"(40K),则称为高温超导体。超导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在其研究历史上,已经有10人获得了5次诺贝尔奖。目前,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