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孙燕 《内江科技》2018,(2):73-74
复杂断块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受断层影响无法部署面积井网开发,油水井连线往往与断层走向平行,导致油井单向受效,含水上升速度较快。开发井网存在注采关系不完善、水驱效果较差、地层能量下降大、储量动用程度低等问题,同时受到历史零散挖潜的影响,注采井网和剩余油情况在平面上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针对胜坨油田坨30断块的历史开发状况进行分析,提高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认识,有针对性地制定断块油藏开发调整对策。  相似文献   

2.
《内江科技》2016,(2):38-39
草4块沙四3砂层组进入中高含水期后,由于平面、层间矛盾突出,油井含水上升较快,制约了该层系的高速高效开发。为此,进行了综合调整对策研究。结果表明,井网加密调整可以提高储量控制程度,提高注采对应率;水井调剖、分层注水可缓解平面和层间矛盾,实现油水井均衡驱替;水井增注可恢复地层能量,提高油井供液能力;油井压防解堵可改善储层,提高单井产能。调整后,该层系注采对应率提高了6%,水驱控制程度提高了17%,预计采收率提高3.1%。  相似文献   

3.
缪明铭  梁杨 《内江科技》2015,36(6):69-70
秦家屯油田泉头组农安油层渗流特征主要表现为前期含水上升速度较快,中低含水阶段液量增加幅度不大,严重制约着油田的开发,因此有效判别油水层是秦家屯油田有效开发的关键。该区油层复杂的沉积体系以及储层平面和纵向上严重的非均质性给油水层判别带来了困难。本文结合测井曲线在油水层不同表现特征的辨别方法与储层的四性关系特征,建立了适合该区的油水井判别标准,从而有效地判断储层含油性,为下一步开发调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了确定注水井的注水水驱路径、推进方向、波及范围和水驱路径的变化情况,进一步落实注水井与周围井的注采关系,了解注水井水驱平面发育状况,平衡注采矛盾,合理调整开发方案,应用电位法井间监测技术,在老河口油田选3口井注盐水,并对注液前后地面电位场进行了现场测试,对比目的层变化前后的测试数据,确定视电阻率分布图,从而达到推断注水水驱方向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王群 《内江科技》2014,(3):69-69
<正>樊151块是典型滩坝砂低渗透油藏,地层物性差,油水井投产时大多进行压裂改造,裂缝发育,平面矛盾突出,纵向上各小层渗透率级差大,层间差异大,注采调配难度大;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易水锁,致使油井大幅减产,开发效果变差,2013年,我们通过精细注采调配、油井酸化解堵、水井措施增注,实现了区块的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6.
卢惠东  黄昌碧  李静  董涛 《内江科技》2008,29(2):107-107,118
辛109断块属于典型复杂断块油藏。2005年以来在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封、堵、卡、调等工作,优化产液结构和注水结构,减少油藏平面及纵向干扰,有效提高了断块的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7.
<正>高890块是典型滩坝砂低渗透油藏,地层物性差,油水井投产时进行压裂改造,裂缝发育,注入水延裂缝窜流,导致裂缝方向上水淹严重;受储层物性影响,平面矛盾突出,纵向上各小层渗透率级差大,层间差异大,注采调配难度大,2013年,通过精细注采调配、水井细分层位注水、油水井联动调参、调配,实现了区块的高效开发。1油藏基本概况高890块含油层系沙四上,含油面积3.8 km,地质储量220万吨,平面上非均质性强,纵向上,一砂组物性好,平均孔隙度  相似文献   

8.
延长油田西区采油厂所辖油田属于低渗特低渗油田,在投产时大多采用压裂,由于油藏的非均质性和开采层系不同,在注水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体现在层内、层间、平面注采矛盾突出;注采调整缺乏充分的依据。通过油水井生产过程监测和动态分析,进行注水井与油井连通层位的对应调参,提高注水效果及注水开发采收率,从注水井和油井两方面入手,在以上研究分析、动态描述、注采调整等措施的基础上,摸索整理出一套适合本区的注采开发思路,最终解决油藏平面、层间与层内矛盾,实现注水开发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姚兰芳 《内江科技》2009,30(2):126-127
滨南油田为多油层、复杂断块低渗透油藏,地质构造复杂,断层多,且由于滨南油田长期回注污水,造成地层堵塞。再加上长期重油轻水的思想影响,致使注水井的工作量严重滞后,从而使油田的开发形势明显变差,给开发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通过对水井进行油层改造、转注等一系列措施地实施,使油田的开发形势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0.
韩兵 《内江科技》2012,(2):100+145
滨南油田经过长期的注水开发,水井套管腐蚀结垢现象日益突出,复杂井况井逐年增多,给油田注水、卡封等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自2008年,水井作业引入了40臂测井技术,在套漏封窜、薄夹层、套变遇卡等类型水井上实施115井次,通过不断深化井况认识,对现有注水工艺提出了改进措施,从而提高了水井管柱在井有效率。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进一步提高下二门油田下层系开发效果,对下层系进行了综合分析表明,下层系断层复杂化的短轴背斜,物性复杂,非均质性严重,层间层内矛盾突出,且下层系油水井对应状况较差,油井受效方向单一,目前已存在明显的无效注水,局部区域开采效果不理想。因此,本文利用油井的历史生产资料、产液剖面结合时应注水井的吸水剖面厘定非主力层的产出状况以及本层系注水井固井停注,结合沉积相带、砂体展布、油井的产状变化,重新评价注水井优势方向,提出合理的技术对策:压裂、调整注采结构、完善注采井网。  相似文献   

12.
  晶等 《内江科技》2014,(4):54+38-54,38
<正>埕东油田辖区内共有六个水驱单元,水驱产量占年产油量的70%。水驱单元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面对新井、措施选择难度大、管网腐蚀严重等诸多困难,如何挖潜增效降低自然递减率实现水驱产量硬稳产,成为水驱单元开发面临的重要难题。为此,我们积极探索紧紧围绕"注精细水,采效益油"的开采目标,结合目前开发实际,精细注水井管理,大力开展水井各项工作,最终实现了个单元注水井在各层系上的"动态合理配注"。从而最大限度地解决了高含水后期的层间矛盾和平面矛盾,满足油田稳产和"稳油控水"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针对某区剩余油分布较为零散的特点,通过小区块注水井调剖,挖掘厚油层内部剩余油(尤其高含水井组),可以将厚油层内部的高渗透率降低,注水压力得到提升,使动用较差的油层得到动用(从而挖掘这部分剩余油),最终调剖区块开发效果变好,既产液量下降,产量稳定,含水下降,流压下降。  相似文献   

14.
通61断块已处于"三高"开发阶段。在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封、卡、堵、调等工作,优化产液结构和注水结构,减少油藏平面上、纵向上的干扰源,见到了明显的控水稳油效果,有效提高了通61断块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15.
《内江科技》2016,(10):66-67
文405断块区属于复杂断块气藏,该类气藏主要特点是构造复杂,断块多而小,气水关系复杂。目前存在以下问题:断裂发育,构造认识程度较低;油藏埋藏深,储层物性差,平面变化快,对天然气分布影响大;气井井况复杂,气藏采出程度低,严重制约了该区的进一步评价。为此有针对性地开展构造解释、沉积相研究和含气性检测,落实优质储层分布,明确下步有利开发目标区,为该区天然气储量经济有效动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尕斯油田E3^1油藏平面上和纵向上的非均质,造成注入水在平面上向生产井方向舌进现象和在纵向上沿高渗层突进现象。在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的开展整体、深部的调驱工作,首先应根据吸水剖面了解纵上上注水的不均衡性,根据井间示踪技术了解平面上注水的不均衡性。选取存在大孔道的水井采用预交联颗粒等堵剂进行封堵,解决近井地带的窜通现象,调整并提高注水油压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后,然后采用聚合物微胶囊调驱剂进行整体、深部调驱,改变地下渗流场,扩大微观、宏观注入水波及体积,改善区块整体水驱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7.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化,杏六区东部I块主力油层(PI1-3)已转为三元驱开采。水驱油水井主力油层实施封堵,开发形势呈现出产液量下降,产油下降,含水上升的局面。通过对区块内30口水井采取细分调整,优化注水结构,在实施高效精细注水的同时适时对油井措施挖潜,有效地提高了油层的动用程度,改善了水驱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注水井的分类管理研究,能有效的将注水井进行精细分类,在日常动态分析工程中,能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分类管理和综合调整挖潜,达到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提高油田开发整体经济效益,注水井的分类管理同样可以在其他区块中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19.
《内江科技》2015,(7):103-104
针对甘谷驿油田1380井区长6特低渗透油藏复杂的地质特征,在综合油藏特征、油水井生产、动态监测等动静态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本区长6油藏注水开发效果;基于油藏的地层参数和流体参数,结合长6油藏的生产历史拟合结果,分析了长6油藏的剩余油分布特征,为下一步油藏的挖潜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纯梁采油厂低渗透油藏具有层多、单层薄、岩性复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单井日产液量低,近年建产的单元,90%以上的井需储层改造,但经过近40年的注水开发,储层平面和纵向水淹程度差异大,造成改造难度大、分层注水难度大。本文针对制约油藏开发的因素,在开发工艺上主要应用分层压裂技术,依据不同储层类型,优化压裂参数及压裂管柱,实现了低渗透储层精细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