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辞源》引了《周易》很多词语,有的释义非常准确,也有的释义不符合原书之义。本文选择了十五则释义不准确的词语进行商榷,希望对即将修订重版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高僧传》中的几个词进行了考释,结合《汉语大词典》等辞书的释义及当代学者研究的情况对它们的意义做了一番辨正。如“志业”乃指人的识性、才悟,而非“志向与事业”;“投簪落彩”指出家,“投簪”并非单指弃官,等等。  相似文献   

3.
王泉 《语文知识》2009,(3):92-93
《山海经》中常用一“服”字,义为“佩戴”而非“食用”。《汉语大词典》和《辞源》两书对此“服”字的释义及例证皆有不当之处。考察文献用例,“服”的对象只能是“药物”。  相似文献   

4.
李十三先后写出了历演不衰而又深受群众喜爱的“十大本”,《如意簪》为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如意簪》本事见《聊斋志异》卷一《陆判》.李十三的《如意簪》在思想内容、人物塑造、故事情节方面对《聊斋志异·陆判》进行了多方面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词典》“尔”字下收有“尔耳”。注释是:“(书)如此罢了;如此而已:不过~|聊复~。”我认为。“尔耳”根本不是一个词,《现代汉语词典》不应当把它收录进去。《辞海》《辞源》和《汉语大词典》等大型工具书都是只收“尔尔”,而未收“尔耳”。  相似文献   

6.
《庄子·齐物论》中“道隐于小成”在各校注本中有不同释义 ,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曰“小成”指小有成就之人 ,如成玄英云 :“小成者 ,谓仁义五德小道而有所成得者 ,谓之小成也。”另一派则释“小成”为“偏见”、“一孔之见” ,如宋人林希逸《庄子斋口义校注》云 :“小成 ,小见也 ,一偏之见也。因人之偏见而后此 ,道晦而不明。”又王先谦《集解》云 :“小成 ,谓各执所成以为道 ,不知道之大也。宣云 :‘偏见之人 ,乃致道隐。’”此两种释义似各有合理之处 ,但经查证 ,余以为“小成”之真意当还为“仁义五德小道而有所成得者”…  相似文献   

7.
历来说《诗》者,皆认为十五《国风》是按国别分的类,《商颂》《周颂》《鲁颂》也是如此;而对《大雅》《小雅》则另有说法.总之认为不是按地域来划分的类别。本文认为."综观《诗》的分别,可以发现它们应该是以地域为依据而划分的类别。在上古语言中,"雅"与"夏"相通.或互相连续.如“雅夏”.因此.这就是现在的“亚细亚”一词的来源。“大夏”就是《大雅》.“大夏”也就是“古希腊”.“小亚细亚”就是《小雅》。周武王前的西周.面对中原.背靠大夏,成为堪称中西合璧的广袤侯国。建立西周王朝后.很注意“采八方之音”.广泛搜集各地乐章.“大夏”和“小亚细亚”一带的音乐.对他们并不陌生.这就是在《诗》中出现《大雅》和《小雅》的历史背景。所以.正如同十五《国风》、三《颂》一样.《大雅》《小雅》名称也是源于地域而分的类。  相似文献   

8.
苏教版语文教材(2008年第5版)必修一《师说》一文,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师道”的释义为:“【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辞海》对此“师道”的解释与教材同。《辞源》于【师道】下有一义项为“求师从师之道。”所举之例是“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但没有对“求师从师之道”的“道”做进一步解释。笔者认为教材及《辞海》的解...  相似文献   

9.
《辞源》、《辞海》在解释“杀青”一词引用《后汉书》“李贤注”时,因断句不当而造成歧义。又由此衍生出有人认为清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的错误解释为正确解释。其实,只要对“李贤注”作重新标点和理解,以上两个问题则迎刃而解,“杀青”词义也就得到了正确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袁枚《祭妹文》中有“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之句,由于权威的工具书如《辞海》《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均未收录“义绝”一词,这给我们理解词义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大部分的注释都将“义绝”译为“断绝关系”(如《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这种译法是就字面上翻译,笔者认为不太准确。其实,“义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离婚方式。  相似文献   

11.
通过研究《洛阳伽蓝记》一书的双音新词,指出了《汉语大词典》存在的三个问题:释义不确,释义与书证不合;漏收词语;书证迟后,目的为今后《汉语大词典》的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魏源的儿子魏耆说魏源的祖籍在江西太和县,而《辞源》《辞海》只讲到历史上山西、云南、安徽三省设有太和县,却没有关于江西太和县的只言片语,但说历史上的江西有泰和县。依《辞源》《辞海》之说,若魏源的祖籍在太和县,就不可能在江西,若在江西则应该是泰和县。考历代史志,江西历史上确有太和县,但明萧执《洪武志序》关于太和县得名的天人感应说法,不足为信。泰和县不仅江西有,安徽也有。故《辞源》《辞海》关于“太和”“泰和”的辞条,叙及历史上的太和县与泰和县,都应作相应的修改。  相似文献   

13.
《诗》中富含名物,《诗》作为经学典籍,其价值观念的构建是以实实在在的名物为基础的。后世对《诗》中名物的不断阐释,构成《诗经》名物学,成为《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汉魏《诗》学演进与价值构建中,对于名物的释义有着清晰的发展线索与明确的内容表达。两汉经学今古文交错发展,《诗经》名物释义以“随文释义”为基本方式,释义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多样;魏晋南北朝经学衰微,以王郑之争、南北之争为背景,《诗经》名物释义在“随文释义”的基础上,出现以《陆疏》为代表的摆脱经学束缚而“独立阐释”的发展模式,且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此基本路径下,汉魏《诗经》名物释义整体上体现着以“伦理政治表达”“语言文字训诂”“名物本体疏解”为主的表达内容。这些内容对唐代《毛诗正义》的成书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辞源》词条释义中比喻义的释解存在一些问题。从《辞源》第一册来看,主要表现在将谚语肢解为比喻义、将词的基本义释为比喻义以及错将语素义当做比喻义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辞源》释义指瑕董德志《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79-3年版1-4册)面世以来,学人多有考订。笔者翻阅时也偶有所得,此仅就其释义方面略举数端,以求正于编者读者。【徵】第二册1090面单字释义:徵收。《左传·僖公四年》:“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  相似文献   

16.
《古诗》,或称《古诗十九首》,是中古文学史上引起最广泛争议的一组诗。实际上,文学史上最早对《古诗》进行深入探讨的,当首推《文心雕龙》。刘勰以“五言之冠冕也”论《古诗》在五言诗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意义;以“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论《古诗》的艺术成就;并依据“阅时取证”、“比采而推”的科学思路,辨析《古诗》的作者及创作年代。《文心雕龙》的相关认识是深刻,甚至是经典性的,是研究《古诗》必不可少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7.
第三版《辞源》于2015年正式出版。《辞源》(第三版)较之前两版更加完善,但由于其规模较大、书成众手,难免存在疏误。本文通过对金部条目进行考订,从释义和书证两大方面进行推敲。考其释义是否正确、书证是否溯及其源,订其释义、书证之显误,并补出释义、书证尚可完备之处。结果发现,《辞源》(第三版)还存在些许疏误,包括:释义不全、首条书证时代过迟、标点失标、书证有疑、书证卷次或标或失、书证与释义不符合、孤证等。文章在金部所有条目之中选取数例,对以上七方面疏误进行讨论,希望为《辞源》之完善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中《语》第一册有专章论及掌握和使用工具书。《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海》《辞源》等,都是适合中学生使用的工具书。其中《现代汉语词典》比《新华字典》收的词条多,而且对每一词条的读音、意义和用法都作了解释;它又比《辞海》《辞源》规模小得多,用起来方便,最为适用。笔以为,中学生宜通读《现代汉语词典》。  相似文献   

19.
《辞源》中“ ”字cong音下辖有疾容切、疾用切两个不辨义古音。借助《广韵》、《经典释文》对“使”字cong音的注音、释义,能证明《辞源》中“使”字cong音下的疾容切与疾用切是有区别意义作用的两古音,不应处理为不辨义,也不应与zong音似用切简单归并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以《汉语大词典》与《辞源》、《辞海》等辞书作比较,全面论述了古人笔记中的语言资料对《汉语大词典》的义项设立、义项释义和例句收录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大型汉语辞书的编纂必须重视古人笔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