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人要成长为人就必须受教育,因为受教育可以促进人的人格化、人类化,使人获取基本的人之秉性和人之资格。人是一种“可教化的生命”“,可教化性”是人所特有的“先天的性格”。人受教育的旨趣在于:超越自然生命,走向文化生命;超越现实生命,走向未来生命;超越符号生命,走向实践生命;超越个体生命,走向人际生命。  相似文献   

2.
在有限的生命存在中,人何以超越其生命的有限性,中外古典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稍有不同。西方哲学家是通过否定人的有限存在来寻求对生命有限性超越的解决,而中国古代哲学家则是从承认人的有限存在,并在人的有限性存在中寻求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就儒家和道家而言,其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也存在一些差异。儒家走的是“有为”式的超越之路,而道家走的是“无为”式的超越之路。事实上,对生命有限性的超越最终是一种价值的超越。这种价值的超越既可以是一种个体的行为,也可以是一种群体的行为,在今天仍有思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类一直在不停歇地寻求和探索,充分显现了关注彼岸世界,力图超越此在现实的本能趋动和未来意识。文学世界中,活跃着无数永不言弃、不断探索和追求精神自新的人。中西方小说中人的寻求、探索,呈现出不同的轨迹和方向。中国人更多的是圆形循环以及对这一圈定的突破和超越,所谓的“画圆”与“破圆”;西方人的探求,是开放式的、直线型行进,即便最后要面对无果而终,或者死亡、毁灭等,也始终会无悔地前行。  相似文献   

4.
生命教育论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是三重生命的统一体: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以此为据,全人的教育是由自然生命的教育、精神生命的教育和社会生命的教育构成的一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开放的复杂教育系统。“全人教育”理念的论证。既超越了以往所提出的“全面发展教育”和“完满人格教育”的“不全面性”,具有全面性;又超越了以往对人的教育的一种工具性理解,具有生命性。  相似文献   

5.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西方古典理性诗学衰微,“体验”与“梦想”作为“不可再现”的生命奥妙在诗学论域扩散、蔓延,导致后理性诗学的崛起。“体验”是生命的盘桓流连,归属于意义又流亡入时间,是存在的关联又是存在的断裂;“梦想”是超越、否定、流亡的精神力量,它建构而又消解,返本归根而又向上超越,体现着人类本质的自由与万能  相似文献   

6.
生命教育不应该只是生理与心理教育,还是对意义与价值探究的教育,以引导学生去思考生命,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生命。教育哲学一直都在探讨教育意义与教育价值的问题,本文从哲学意义的思维与视野,提供对生命教育的哲学反省。哲学意义的反省提供给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对自我与存在的关怀”(即与自己的关系),以了解存在的意义;与“对伦理与现实的关怀”(即与他人的关系),以深化生命的价值;以及“对死亡与超越的关怀”(即与超越者的关系),以探讨人的超越向度。  相似文献   

7.
吴安春 《教育史研究》2006,(2):89-93,98
本文求本溯源,从西方“德性论”哲学史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和理解“创造观”,认为创造是指生命内在的自我实现的创造潜力,是人的完整生命的自主创生过程,人的完整生命的自主创生过程与德性成长是同一的,重视人在自我发展上自立、自主、自成的内在超越精神。这对于重新审视和合理地理解创造的本质内涵,以推进创造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改编自美国作家迈克尔.坎宁安同名小说的电影《时时刻刻》充满了浓重的死亡倾向。生命哲学认为生命的本质是自我超越,作为生命终结的死亡也是生命的自我超越。影片中的四位主人公通过亲历死亡、逃避死亡、直面死亡的方式面对生活中的困顿与迷惘,收获了"比生命更多"的意义,彰显了生命的自我超越本色。  相似文献   

9.
人的生命具有“生理生命”、“内涵生命”和“超越生命”“三重性”,是以超越生命为内核的一种价值存在和物质存在的统一。人的本性也是自我塑造的过程,这说明,真正的幸福就体现在人的无限创造活动。对于成长中的学生而言,生活意义很大程度上在于认识自己的前进方向和目标,学生本质上也是一个由其内在能动性推动的、具有无限多种发展可能性的动态生命创造体,并在目标的追逐、生命的创造过程中践行理想、体验幸福的。因而,教育需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身的个性化目标,还需关注实现目标的手段必须合乎人之为人的道德水准而非背离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神”与“人”的关系是一切宗教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宗教的根本在于如何实现“人”向“神”的升华与超越。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东西方宗教关于人神问题,如神人的地位、神人的品格、神对人的超越方式等方面皆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以西方宗教的代表基督教与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道教中的“人”与“神”为例,二者在神人概念及神人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反映人类精神生活的本质方面又表现出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由于文化和哲学传统的不同,中西的死亡观有很大区别。中国人重生怕死,西方人直面死亡。因此,中西悼亡诗在表现死亡时也显示出不同的风貌。中国悼亡诗往往把死亡表现得哀婉含蓄,是一种哀美,走的是一条内在超脱之路;西方悼亡诗把死亡表现得明朗和谐,是一种壮美,走的是一条外在的超脱之路。  相似文献   

12.
吴磊 《鸡西大学学报》2013,(10):135-136,141
生死之事是人们无法回避且必须面对的问题。儒家重视生命的存在,重现世,轻来生,强调丧葬之礼和死而不朽;道家重视生命的自然本性,突出生命与自然相融合,实现适性逍遥的真实自我;佛家认为人生皆苦,生死无常,不要贪恋世间诸相,要看空一切,物我两忘,超越人生痛苦。梳理中国传统生死观,对实施生死观教育、提升当代人的生死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悲剧作品能够让人正视死亡,了解人的生命存在的有限性,并且使人借助死亡的阴暗背景,更加明晰地审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悲剧作品不啻生命教育的好教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生命教育的需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阅读给人生命启迪、生命力量、具有历史厚重感的悲剧作品,使之铸就起坚毅不屈、超越平庸与肤浅的生命之魂。  相似文献   

14.
《活着》展示了一幅幅死亡全景图。余华根据他儿时的生活经历以及对现实的理解,讲述了一个个死亡的事件。《活着》死亡的背后,超越了作者以暴力、血腥、恐惧渲染死亡的怪圈,寄托了作者对中国几千年来农民苦难命运的关注与思考。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精神原型给予人们面对死亡的勇气与信心。  相似文献   

15.
生与死是辩证统一的,但人们往往出于生的渴求而畏惧着死,或由生而畏死,或因死而贪生,生活在死亡恐惧的阴影之中。只有当人们舞场脱死亡恐惧,直面死本身,从而向死而生时,才能真正领悟生的意义和死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每个人都不可回避的时刻,有生必有死。在现实生活中,对死亡所产生的种种认知状态,反映了对死亡模糊的理解,从而造成人们要么漠视生命,要么逃避死亡,要么向往死亡。面对现实,教育要有直面死亡的勇气。文章从“培育哲学思维、塑造良善生活、回归共同体”三个纬度来阐释教育的使命.在树立合理死亡观的基础上,引导人们正视死亡,珍爱生命,创造美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从"面子"是情理精神在中国人社会生活方面的体现,耻感是情理精神在中国人性格方面的体现,乐观精神是情理精神在中国人精神生活方面的体现三个方面,论述了孟子伦理的基本内容。认为孟子伦理不仅在理论上决定了中国文化的风格和发展方向,而且对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西诗歌中对死亡这一主题的态度相差甚远,究其原因,除了文化、历史等原因之外,宗教观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宗教基本肯定人的价值,人生观基本上是入世的,力求在今世做出一番事业,对死后的情景则不感兴趣,对鬼神也比较惧怕,敬而远之,因而生离死别和慨叹生命的短暂常用来入诗,成为主题。而后者则受基督教的影响,"原罪——赎罪——死亡——永生"等观念深深地渗入人的生命意识中,他们认为能赎去原罪,死后升入天堂,与主在一起才是真正和永久的幸福,因而对死亡怀抱豁达和向往的态度,常有一种"美化死亡"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冯陶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4):111-112
活着与死亡是人生的两大基本问题。踯躅于生死两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生成了不同的生死观。余华的小说《活着》展示出了中国人典型的生存方式,顺天知命,以生抗死,对死亡进行了否定;波伏瓦的小说《人都是要死的》则阐释了‘死亡的意义与价值,肯定了向死而生。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学生的死亡图像谈起,发觉大多数人是最需要在死亡议题上重新为自己作厘清及追寻意义的人。人常忽略死亡的存在,活在“心智自我外造化”的世界申,唯有借助死亡的觉知,才能迫使个体对生命有全面真实性的观照,重建生命的意义价值,勇于面对死亡、超克死亡。依傅朗克意义治疗学的理论,强调人有追寻生命意义的意志和自由,所以建构生命意义以超克死亡,实在是死亡教育最核心的价值。虽然死亡教育包含的学科领域广泛,但依此角度来思考死亡教育的课题,仍可以提出四项要点作为授课重心:(1)意义的探问,贯串所有课程;(2)参考宗教生死智慧;(3)强调人伦的和谐圆满;(4)莫忘人间三法宝:微笑、幽默、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