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根据徐訏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可将其分为三类:奇幻小说、心理小说和现实小说。奇幻小说浪漫的传奇色彩、幻美的理想主义情调和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赋予作品奇特的艺术魅力;心理小说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隐秘的人性探测;现实小说以展示社会问题为主旋律,显示了徐訏对现实社会的热切关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叙事学理论为依据,对胡塞尼的著名小说《灿烂千阳》内聚焦的叙事视角进行分析,以揭示其在表达人物内心世界、塑造人物形象、扩展小说的审美纬度和突出主题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效果。  相似文献   

3.
刘亚波 《出国与就业》2011,(22):134-135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意识流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非常注重小说的形式和技巧.她挑战传统的小说写作技巧,淡化小说情节描写,着重刻面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到灯塔去》这部小说中,伍尔夫大量借鉴使用了许多艺术手法,如绘画、音乐、色彩等.小说中伍尔夫大量使用了光线和色彩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本文作者认为伍尔夫对光线和色彩的运用能更好...  相似文献   

4.
庐隐为现代文坛奉献了一系列颇具"现代性"的小说。一方面,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的影响,其小说革旧鼎新,敢于批判封建思想,揭露社会弊病,具有启蒙现代性;另一方面,受到西方悲观主义哲学、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其小说反思启蒙理性,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忧郁感伤,具有审美现代性。庐隐小说的二重现代性既是她个人思想与个性矛盾、情感与理智纠葛的体现,也是现代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期复杂的精神体验和多元的思想倾向的写照,对当下未完成的现代化建设仍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徐渭通常被视作一个"奇"人或"异"人,但通过他的自叙文,更见其人生"悲"的底色。其家庭不幸,是为悲惨;仕途不平,是为悲愤;心理不谐,是为悲凉;身后不良,是为悲哀。用"悲"而不是"奇",或许更能透视徐渭步步惊心的生命历程,抚触其孤苦坚执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6.
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擅长精细微妙的心理分析,描述感情世界的种种纠葛,其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尤为深刻。文章从人物美学的角度,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茨威格的三部小说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7.
从文体学理论入手 ,对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进行解读。其独特的叙事视角、情节建构、象征隐喻 ,在表达情感、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扩展小说的审美维度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充分体现了福克纳在小说创作中注重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 ,使小说的主题思想得到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8.
卡夫卡在小说观念和艺术形式上的探索与革新,对20世纪以来的小说表现方法、技巧和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他在短篇小说《中国长城建造时》中,解构了19世纪以来现实主义文学对外部世界的客观反映与摹写、通过情节和场面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传统,转而探索和发掘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他反对传统小说"僵死的模式",而是用其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生活场景的独特表现方式,展现了现代主义创作隐藏在现象之后的生存含义。  相似文献   

9.
古典小说往往比较重视故事情节,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比较注重对人物的语言和行动的刻画,而较少去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而鲁迅先生在进行小说创作时.除了继续使用传统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外.也更多地去关注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来揭示人物当前的一种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0.
小说《红字》中的珠儿是个特殊的人物,她的生命是伴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而开始,其使命是探寻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作者的创作心态。珠儿引导读者穿越文字的表面,直达人物的内心深处,进而理解作者真正的创作意图。"视点"和"暗含作者"这两种叙述技巧的采用,使作者的主题和创作意图表现得更加明确,使读者更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1.
"数感"及其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数感”是对数字关系和数字模式的意识,以及运用这种意识灵活地解决数字问题的能力.形成“数感”有赖于对数字知识和数字的简便性的把握与熟悉,对运算知识和运算的简便性的把握与熟练,并体现在把数字、运算的知识及其简便性应用到需要用数字进行推理的问题解决当中.培育和发展学生“数感”的关键是,在熟悉“相互独立的”标准的计算程序过程中辨别数字模式和数字关系,并在这两者之间建立起恰当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从心理学角度论球感和球感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球感的心理学因素 ,对其特征进行了阐述 :认为有直觉性、整体性、敏锐性。因此球感是一种能力 ,可以从加强实践、养成习惯、提高层次、提倡创新等几方面着手进行训练和培养  相似文献   

13.
流动儿童已成为学校教育面对的一个特殊群体,流动儿童归属感缺失的影响因素及主要表现在于身份边缘、遭遇拒斥、教育不公、备受歧视、适应困难、文化混血等方面。全社会应从提升关注度、消除城乡二元壁垒、营造家庭氛围、缩短学校适应期、发展社区文化教育等几个方面帮助流动儿童建构归属感。  相似文献   

14.
书法艺术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之一。书法线条本身是抽象的,但线条的“形”与“神”有机结合形成的节奏感、力量感和立体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构成了书法艺术特有的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15.
正义感的基本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义感作为人的一种高级道德情感,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经济生活的一种特殊能力。从指向来看,正义感既表现为社会成员对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制度的评价与态度,又表现为社会成员对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的评价与态度;从承担主体来看,正义感有个体正义感和社会正义感之分。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其社会成员的正义感水平在呈下降趋势。强化个体正义感,形成强大的社会正义感氛围,不仅有利干个人实现自我肯定、自我完善,获得更多的道德自由,而且有利于团结他人、维护正义原则、实现社会公正,促进社会稳定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对歌曲表达的具体物象感即人物形象感、音响形象感、景物形象感及其特征与规律进行了揭示与描述。  相似文献   

17.
现代美学转型的基点之一是感觉经验,作为感觉经验之一的肤觉经验,既是内外交汇的媒介,同时也包含有浓重的生命因素,这一生命的、情感的因素与审美形态和审美观念均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8.
论高校文科学报专栏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栏是学报的窗口,设置专栏要注意政治导向、学术创新、时代风貌和特色选题。这样才能坚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刊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新学科,学科新发展,新的材料、新的研究方法等最新学术信息,增强为社会服务的现实感,具有时代特征,呈现出独特的学术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19.
宇宙宗教感情是科学创造中客观存在的情感因素,主体的这种情感的激发,是推动科学革命的主要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20.
昭通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坚持了为“塑造人的美好灵魂”服务的使命意识,出现了一批虽然还比较稚嫩但却有社会意识的作品;到了90年代,昭通作家在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的同时注意吸收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一些写作手法,使作品既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又较为新颖。90年代后期至今,昭通作家在继续深入探索入的精神状态、社会心理及其自然属性的同时,更把目光投向贫困山区的贫苦农民和其他社会弱势群体,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文化意识和社会命运,表现出积极的生命意识,在创作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