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什么是科学精神
什么是科学精神?长期以来,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此有着各式各样的理解和诠释。
(一)科学精神的要义是求真
1922年8月20日,著名学者梁启超应当时影响颇大的学术团体——科学社的邀请,作了题为《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的演讲。一开始,他便开宗明义道:“中国为什么直到今日还得不着科学的好处? 相似文献
2.
3.
贺承业 《川北教育学院学报》2000,10(3):1-3
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它具有显的实用性。人们学科学,用科学也往往有着明显的功利性,而科学的内在精神常被忽略。科学的内在精神是社会进步的第一推动力,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重视科学实用性的同时,应大力提倡科学精神,重视科学精神的普及和教育。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视科学精神为社会进步、新民强国的内在动力。1904年至1922年间,梁启超多次论述科学精神,积极实践在中国培育科学精神、普及科学方法、为科学营造社会文化氛围的理念与行动,构成其关于科学精神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5.
贺承业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3)
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它具有显著的实用性。人们学科学,用科学也往往有着明显的功利性,而科学的内在精神常被忽略。科学的内在精神是社会进步的第一推动力,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重视科学实用性的同时,应大力提倡科学精神,重视科学精神的普及和教育。 相似文献
6.
7.
教育的理性化思维,国际化视野,现代化意识,法制化走向是教育理性的基本内涵,知识分子是教育发展所依靠的主要力量,倡导和培养他们直面现实的批判精神,爱国爱民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献身精神,创棒辟莽的求索精神和把握时代走向的科学精神,是素质教育得以实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论科学精神与科学精神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著名科技史专家乔治·萨顿曾说:“大多数的人,而且我也遗憾地说还有不少科学家,都只是通过科学的物质成就来理解科学,都不去思考科学的精神。”他指出,科学对人类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为人类带来了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即物质上的便利,这只是它的副产品,科学最宝贵的价值是科学的精神。在现实中,我们之所以重视科学,只是因为它能促进经济发展;之所以重视科学教育,仅仅是由于它能使学生顺利通过囿于科学知识的理科考试。难度巨大的统考,尤其是理 相似文献
9.
杨晓明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0(6):11-17
对梁启超的科学精神,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较为全面的论述。在批判的层面,应揭示出梁启超对“中体西用”思想背景的突破与超越。在倡导的层面,追溯乾嘉学派与梁启超科学精神的渊源可以认定,梁启超是早在五四前就大力倡导与追求“赛先生”的先驱之一。在反思的层面,可以看出,梁启超对“科学万能之梦”的反思与质疑,非但不能说明梁启超反科学,反而表明了他对科学的科学态度;非但不能说明梁启超保守与落伍,反而是他思想超前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王冬凌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3):107-109
中国近代学校科学教育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重要内容,但科学精神的缺失是中国近代学校科学教育的致命弱点。探其原因,近代学校科学教育的产生动因是科学精神缺失的直接缘由;畸形的科学文化理论构建是科学精神缺失的深刻缘由;传统的治学方式是科学精神缺失的重要缘由。 相似文献
11.
大学教育呼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莉炜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7,21(2):7-9
科学精神的内涵是求真、务实、创新、怀疑和坚持,人文精神的内涵是求善、以人为本,二者具有统一性.但是目前我国大学教育中存在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分离与缺失的现状.因此,大学教育呼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而实现这一融合的现实途径是变革教育观念、教育体制,优化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素质,完善管理体制、评价制度,改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2.
弘扬科学精神是科学技术界的重要任务之一,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科学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学术界对科学精神内涵阐释的介绍,又对处于历史文化境脉中的西方科学精神源流的梳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精神的论辩,从而对科学精神具有比较全面的理解和正确的定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前我国基础科学教育中实践科学精神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希冀科学精神的养成从课程到教学、从理论到实践,从理念到策略都能得到落实。 相似文献
13.
科学是系统的实证的知识,主要是追求纯粹知识的自由研究活动。科学家这一术语,是英国哲学家威廉·惠威尔于1834年在“英国科学促进协会”成立大会上首先提出来的。它最初指以经验为根据寻找自然规律的人,即从事实验科学工作的人,一般指自然科学和社会领域中各类专门研究者。它已成为一种社会职业角色。本文中的科学是专指自然科学,本文的科学家专指自然科学家。 相似文献
14.
科学精神的产生源于近现代科学的兴盛,其核心即以理性批判为核心的求真求实求准,它以人类追求的“求真、臻关、至善”为终极目标。科学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缺失是教育研究出现诸种偏差的重要原因之一,需要深入完整地理解科学精神内涵并指引当代中国教育研究的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教育的误区及其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学教育经过百年的发展历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科学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从影响科学教育发展的科学文化观、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科学教育理论、科学教育课程、科学教育方法以及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的缺失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批判。 相似文献
16.
17.
教育研究科学取向是教育研究从自在走向自由的自为存在。它通过认知教育世界、引导教育生活、创造教育理论提升自己的价值;借助于问题转化和主客体互动、逻辑自洽和经验证实建构教育理论和关注教育实践。由于固有的“悟性”特质和社会精神使然,中国传统文化明显缺乏科学意识,特别是科学精神。现代中国的教育研究需要倡导和培育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以应对现代性的挑战。这就要求超越以传统道德理想主义的“天人合一”思想,而借助科学的中介实现教育研究“天人合一”之目的。 相似文献
18.
刘尧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2(4):14-17
从中国教育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入手,对中国教育工作者科学精神的迷失,教育学风问题凸显,中国教育学风纠正与教育评论的使命,21世纪中国教育应倡导的教育学风等现实问题进行了评论。 相似文献
19.
任鸿隽是中国近代科学事业的积极倡导者,著名教育家.留美期间,他曾于1915年发起创办了<科学>月刊杂志,组织了中国第一个综合性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并任首任社长,对近代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普及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核心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我国中小学的科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重视不够,方法也不得力,原因是高师院校的科学教育专业缺乏科学方法、科学哲学类的课程设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