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学术论文现存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可读性不强等三大弊病。论文的修辞文采表达,受学科、论题、作者性情等因素的制约。注重文采是古今一脉相承的学术传统。一般的社会科学人文领域学术论文的写作,应讲求修辞,追求文采,以增强可读性。写作理念应更新,文风宜端正,写法应调整,学术论文写作大有文采的用武之地。学者应开拓胸襟,扩大视野;见贤思齐,效法前贤;虚心揣摩,在实践中锻炼表达能力,提升写作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诗的故乡,文辞之邦,因而中国学术历来十分重视文采,文采是中国文化的文脉。大概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学术论文开始逐步淡化"文采",崇尚"格式"。到了今天,则已完全不讲文采,只讲"格式"了。中国文化与学术的文采传统已有被中断的危险。此种形式的论文难以推动中国学术的发展。作为一名学者,应用独特的富于个性化的理性探险和感性表述来展示其对人生和世界真理的生命证悟与探索,而论文的写作必然要写得生动辨洁、讲究文采斐然、文若春华。因为,文采永远是上乘学术论文所需要的品质。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诗的故乡,文辞之邦,因而中国学术历来十分重视文采,文采是中国文化的文脉。大概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学术论文开始逐步淡化“文采”,崇尚“格式”。到了今天,则已完全不讲文采,只讲“格式”了。中国文化与学术的文采传统已有被中断的危险。此种形式的论文难以推动中国学术的发展。作为一名学者,应用独特的富于个性化的理性探险和感性表述来展示其对人生和世界真理的生命证悟与探索,而论文的写作必然要写得生动辨洁、讲究文采斐然、文若春华。因为,文采永远是上乘学术论文所需要的品质。  相似文献   

4.
语言的文采,对于学术论文来说,就是要求学术创新,观点鲜明,内容充实而不空洞,语言尖锐、泼辣,风格生动活泼。学术论文的文采,就是要求文章“准确、鲜明、生动”,这是对所有的文章的基本要求,当然也是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5.
近20年来学术论文普遍没有文采。学者们写出来的文章毫无文采可言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其实文采消失的根本原因就是学术的腐败。对真理的漠视,对权利的依附,对学习兴趣的无视,以及与官员的勾结,所有这些都是学术腐败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6.
注重文采是从古至今传承的学术传统,当代学术论文越来越只注重形式:堆砌辞藻,滥用各种修辞手法,表面上看,好像很有文采,但这都是假话,是纸做的假花。所谓"文采",其实是人的全部的修养,人格的修养,文学的修养,学术的修养,一个集中体现。既使文章具有学术性,又使文章散发出一种感人的力量,让读者手难释卷。  相似文献   

7.
摘要注重文采是从古至今传承的学术传统,当代学术论文越来越只注重形式:堆砌辞藻,滥用各种修辞手法,表面上看,好像很有文采,但这都是假话,是纸做的假花。所谓“文采”,其实是人的全部的修养,人格的修养,文学的修养,学术的修养,一个集中体现。既使文章具有学术性,又使文章散发出一种感人的力量,让读者手难释卷。  相似文献   

8.
孔子云:"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内在的实质与外在的文采是统一的,同时,文采也体现为文章对真善美的传达,文采不是简单的运用华丽的辞藻装饰文章,而是指文章在神、质、情、形、辞诸方面表现出的美的交融与综合,它反映了作者的才华禀赋,能给读者带来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并引发读者潜在的再创造激情。当然,想要使文章文采斐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需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又要有渊博的知识,以及持之以恒、孜孜不倦的求真精神,还要努力提高思想文化素质。借用王泉根先生的一句话"文采,永远是上乘的学术论文所需要的品质"。基于此,本文对"文采"从古至今的发展变化进行梳理,简略区分"文采"与"文笔",并对学术作品如何富有文采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写作方法,以期对提升文章的文采有一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论证了学者著书立说,不但要讲清学理,还有让更多读者读懂、知道的责任。学术与文采并不是对立的,它是一种能力,一种高超的文字表达。在说清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本文论述了四位学术大家的文体,他们是黄仁宇、王从闾、张中行和梁宗巨先生。以此为案例,充分说明学术文采的表现形式与艺术差异。  相似文献   

10.
学术论文由于问题限制要达到活泼、通脱的程度,难度很大,但可以达到,而且必须达到。《庄子》的先秦时期的一部高深的哲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散文精品。通过对《庄子》的分析与研索,进而论述学术著作文采的规律性认识。  相似文献   

11.
<正>本刊讯近日,本刊入选为"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14年版)并获荣誉证书。本次新闻学入选期刊共有23种,主要根据期刊转载数据和同行专家评议结果确定。据了解,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将"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界定为:某一时间段内,被"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数量较多且被学术界、期刊界同行评议为学术质量较好、影响力较大并  相似文献   

12.
毛曦 《文化学刊》2011,(3):156-160
论文的质量与主体的学术素养有密切的关系。针对学术论文写作教育中存在的缺失,笔者认为应重视学术价值观与学术道德教育,科研人员应克服功利心态,具有追求科学性、尊重他人学术成果等学术道德;重视创新问题的教育,对于创新性做综合性的多层面的理解;重视学术论文写作规范教育,注意"摘要"和"绪论"中必要信息的含量;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教育,倡导通过多种途径的学习与实践,不断提高理论思维水平;重视知识、资料积累和认知结构更新的教育,不断适应学术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文化学刊》2008,(6):193-193
改革开放30年,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取得长足进步,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20世纪末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人文社会科学界却频频出现违背学术道德,无视学术规范的种种不端行  相似文献   

14.
《文化学刊》2013,(5):25
引言"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可见,"文章"与"文采"自古即是相辅相成的。"文采"是中国文化的文脉,足中国文化的传统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到唐宋八大家,到清末的桐城派,再到"五四"以后的胡适、周作人、鲁迅等人,都十分重视文章的文采,并且将"文采"融化到自己的文一章之中,创造和传承着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5.
聂涛 《文化学刊》2015,(1):181-184
儒家传统人文学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基本目标,重点在人生实践而不是知识体系。如何在现代重建儒家传统人文学术成为中国崛起的当务之急。本文就《学记》所见,围绕为学之"道"与为学之"术"两个方面,首先应明白儒家传统人文学术的终极指向,即为学之"道"的内涵,从而通过"志""信""乐"与学不躐等、博约相济、为学次第等为学之"术"形成传统学术的正信与正见,最后开展"正行"的重建之路。  相似文献   

16.
引言     
《文化学刊》2013,(4):4
<正>"文风",是个老而弥新的话题。"文采"亦属"文风"问题。中国文论注重文采,古代论著注重文采,是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魏晋六朝文论家刘勰曾明确地提出了"文采"这个文章学兼文论学命题,"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  相似文献   

17.
大学对社会、对人的生存发展起着巨大思想导向作用,大学人文品格是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的最大程度展现。精神品格、教学品格、学术品格是大学人文品格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8.
对于学术论文的文采,是否应当鼓励和提倡呢?考虑这一问题,可以关注古来成功的、有影响的政论的行文风格。被称为法家思想集大成者的《韩非子》一书,纯粹是严肃的政论性质。然而《韩非子》论说的新鲜和文辞的生动,却打动了人称"少恩而虎狼心"的冷酷的君主秦王嬴政。此外,王充的《论衡·佚文》又讲了其他的故事,比如:"孝武之時,诏百官对策,董仲舒策文最善。王莽时,使郎吏上奏,刘子骏章尤美。"通过"文辞"的"美"和"恶",也就是"金玉""瓦石"之别,可以看出"才"的高下,这是很明白的事情。  相似文献   

19.
自古文史哲不分家,史学著作往往用文学的语言来书写。《史记》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有"无韵之离骚"之称。史著之优劣,取决于文采的高下。然约当民国时期,文史逐渐显分离之势,至今已完全分离。同时,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影响,使史学著作已全无文采可言。现对史学研究和史学著作的弊端进行分析和说明,详尽论述其与文采的关系,以期引起学界共鸣,使现今之学者重视史学著作之文采。  相似文献   

20.
自然灾害研究的人文社会科学探索视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防灾减灾赈灾抗御灾害是自然科学家和人文社会科学家的共同使命。面对重大灾害,人文社会科学不可缺位,应充分履行自己的学术责任,应作出自己独到的贡献。面对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的各类自然灾害,人文社会科学始终在探索如何把握自身在抵御和防治自然灾害应有的科学职责定位,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符合各个科学领域科学探索视点的科学谱系。这些各自领域的分支学科的整合,合而构建了围绕灾害学的人文社会科学视点谱系——一个灾害学研究不可或缺的、由灾害学研究需要所催生的交叉学科新体系,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一个同样非常重要的科学体系,一支队伍庞大的人文社会科学家方面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