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丽坤 《文化学刊》2014,(5):104-109
方言民俗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是反映文化差别和变迁的重要标志。辽西方言属于东北方言的一种次方言,是辽西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辽西地域文化包括人类发凡文化、中华文明发祥文化、区域民族文化、战争文化、移民文化和农耕文化,在此文化基础上形成的辽西方言民俗具有鲜明的文化融合性、典型的农耕性和厚重的文化性三方面特点,通过揭示方言民俗的地域特点,旨在进一步展现辽西乡风土俗的奇光异彩,同时也为加强保护辽西方言这种非物质文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近代东北赈灾中的地域文化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郎元智 《文化学刊》2010,(2):129-133
近代东北经历了清政府统治时期和民国政府统治时期。由于近代东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加之处于新旧变迁的时代,在赈灾政策和措施上显现出了与其他地区明显不同的地域性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晚清时期的"旗民分赈"、民国时期的"闭关自救"、赈灾活动中的日俄势力和赈灾活动中的"性善论"思想四个方面。本文即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尝试分析近代东北赈灾活动中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色,并对其中蕴涵的原因进行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3.
高颖 《文化学刊》2010,(3):50-53
东北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其独有的"民族性格"彰显出东北地域艺术文化的特色。东北地区民族民间音乐生产在该地区的社会运行中均体现出一定的规律和特点。从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生产在该地区的运动情况入手,希望探寻出该地民族民间音乐的一些社会学规律。  相似文献   

4.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集中体现了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因此可以借助方言来研究地域文化。东北方言中的动物隐喻词是东北方言直白幽默、表达精简准确的集中体现,本文通过研究动物隐喻词,发掘其所蕴含的东北特色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5.
增强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的育人功效,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任务的应有之义,是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凝聚精神力量的坚实根基。增强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的育人功效,一要明确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的育人价值,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引发学生的文化自觉,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二要明确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的育人内容,加强金色农耕文化教育、红色革命文化教育、绿色生态文化教育。三要探索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育人的方法路径,做到保供给,充实黄河文化育人资源;抓阵地,推进黄河文化融入课程体系;重体验,创设黄河文化实践育人条件;强环境,营造黄河文化育人氛围。  相似文献   

6.
东北地区的古人类足迹东北地区特殊的地貌和多变的地势,以及复杂的气候环境,决定了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根脉是沿着东北地区的江河流域或沿海、沿湖的走向而分布的。因此,与其说是“东北地区的区域文明”,还不如说是“东北的流域文明”更为确切。历史上,对东北文化的称谓有“满洲文化”、“关东文化”、“白山文化”、“黑水文化”、“辽海文化”等等,实际上,这都是一种流域文化和地域文化相结合的复合概  相似文献   

7.
东北电影以朴素的影像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东北电影的文化色彩沉实厚重,广泛关注社会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而民族化的电影表现手法更使得东北电影富有意境和诗意。另外东北电影对地域文化的展示影响了人们的文化价值观,显示了东北艺术家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8.
"地域文化"(Regional Culture),是一种以历史地理作为基点的"区域文化"。辽宁地域文化因其优越的地理优势、厚实的人文基础、珍稀的古迹蕴藏、淳朴独特的乡土文化、兼容并蓄的多民族文化而赋予了浓重的地域色彩。正是这种独特性,才使得辽宁地域文化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当前,我们应从长远的眼光来审视和规划辽宁地域文化的发展方向,立足当代,放眼未来,以地域文化为特色,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9.
经过岁月沉淀后形成的农俗文化是珍贵的物质文化资源,已成为云南本地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云南普洱地区主要围绕茶山、林地、水稻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最终由茶俗文化、养生文化和稻作文化等共同组成了具有多民族特色的边地文化。基于普洱地区多民族农业习俗的“农俗文化”用二十四节气串联茶俗、养生习俗、稻作习俗、建造筑物习俗、吉祥文化和特色民俗活动6个部分,该课程内容具有民族性、功能性、工艺性和文化性。学生能结合自己的专业继续继承、开发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农俗文化,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0.
略论“江淮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崇旺 《文化学刊》2008,(6):112-118
目前,学术界对"江淮文化"的命名和概念的理解还存在一些分歧。"江淮文化"主要是指在江淮这个特定地域内所形成、聚集的系统文化,为此,必须从时空统一的视角,结合"江淮"历史地理概念的形成和演变,去对"江淮文化"的内涵和总体特征,做一准确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1.
高东妮 《文化学刊》2011,(3):141-143
以往学界对东北现代文学的研究,多局限于东北地域之中;所言"中国视野",意将东北现代文学置于现代中国的历史境遇中进行研讨,表述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突出和独特的贡献。此学界还未见系统论述。东北现代文学伴随着东北社会形态的演变而发展,总体上与中国现代文学同步而行,但两者之间并非并肩相进,而是显示出鲜明的错位样态。在中国现代文学30年的历史进程中,这种错位的发生,是与东北文化的相对落后以及政治、社会、经济、民族、地域等方面的条件不相协调有密切关系。虽然东北现代文学的总体进程相对滞后,但其在某些方面对中国现代文学做出的历史贡献,从理论上说是可能的,就历史事实而言也是无可争辩的。  相似文献   

12.
研究地方特色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文章通过分析地方特色文化和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以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和谐、包容、共赢"的企业文化与六祖禅宗文化融合的探索与实践为例,进一步阐述了促进地方特色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发展和融合,必然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从而更快地推动地区经济和文化一体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当前国家大力倡导文化自信理念,高职院校正在开展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该文以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凝练“执其规矩,以度方圆”的测绘英才校园特色文化品牌为例,探讨职业教育特色文化与地域文化、校企文化融合的文化育人改革。在校园活动中融入企业文化内涵建设,结合企业文化建设,培养企业需要的综合性专业人才。同时,以地域文化孕育和滋养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反哺地域文化发展,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先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满族农耕文化作为吉林省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然而,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给满族农耕文化带来了挑战。该研究旨在探讨满族农耕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以促进其保护和发展。满族农耕文化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家族和社区的凝聚力及传统和文化的传承。现代科技的发展提高了农耕效率,但也带来环境问题。满族农耕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可以通过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融合现代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来实现。通过这些措施,满族农耕文化可以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传承和发展,为吉林省的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和谐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5.
冼夫人文化是岭南地区的名人文化,是集爱国主义及先进思想于一体的地域性文化。冼夫人文化作为茂名乡土文化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其中的“好心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是重要的精神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宝贵的价值。冼夫人文化早已不只是传统文化,已然沉淀为一种育人的路径。该文探索冼夫人文化融入医药类高校文化育人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实施路径,旨在增强大学生的革命意识、奋斗意识和爱国意识,培养其优秀品质。冼夫人文化融入医药类高校育人工作,有助于提升医药类高校校园文化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夏历  李霞 《文化学刊》2013,(6):86-89
沈阳市民在“我”和“咱”的使用上有地域特色,如亲兄弟姐妹之间谈及共同的父母时使用“我爸、我妈”,而朋友之间谈及非共同的父母时使用“咱爸、咱妈”等。这一语言使用地域特色的形成,既与“我”和“咱”二者的源流关系有关,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关东文化的影响,与关东地区的多民族融合、东北人的性格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关联。  相似文献   

17.
以海南地域文化融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实践为例,结合海南当地的文化特点,分析把地域文化融入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意义,并通过梳理具有代表性的毕业设计作品,体现融入地域文化特色的教学成果对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邓飞 《文化交流》2013,(6):72-74
龙游赛龙舟是弘扬地域文化的新亮点。赛龙舟与游龙习俗舞龙民俗融合,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农耕文化的内容。赛龙舟,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自2004年10月龙游县举办首届龙舟邀请赛至今,已五次接待了来自五湖四海的龙舟爱好者,古老的灵山江上百舸争流、同舟共济的宏大场面令人久久不能忘怀。"龙舟在古代就盛行于吴、越、楚三国,姑蔑国当时就在越国的西境,作为姑蔑国政治经济中心的龙游,是否在那时就有赛龙舟我们已不得而知。"  相似文献   

19.
地方餐饮是被世代传承的文化瑰宝,它根植于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土壤之中。但是,由于很多地域特色餐饮文化缺乏传播意识,以及缺乏饮食品牌构建的认识,最终没能很好地进行品牌传播而难以为更广大民众所共识。该文对齐齐哈尔餐饮文化赋予品牌形象价值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探讨齐齐哈尔市在东北饮食文化传承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利用地区饮食及其文化有关的资源优势,从地域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市场需求、饮食服务及地区相关部门的辅助等方面进行餐饮品牌构建基础研究。以期寻求受众和品牌价值链接的方式,为东北地区餐饮品牌化建构展开更广泛传播和有效设计实践提供参考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诗人在周南地区崇德重礼、尚贤好仁的地域文化背景下,选取"麟"这一物象作为兴象来起兴时,撮取了"多子多福之吉兆"这一美好文化内涵来经营"麟"意象,以便通过歌咏"麟"来祝福周王之公子、公姓、公族繁衍昌盛。"麟"意象是"周南"地域文化的艺术载体,是《周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完美结合的集中体现,是《周南》地域风格的艺术结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