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近年来,陆续问世的语文新教材,文言诗文所占比例明显加大;高考以及各地中考的语文试卷,文言诗文所占分值明显增加,而且加大了难度,增加了动笔表述的翻译题和鉴赏题等主观题型。然而文言诗文教学现状却不尽人意:学生对文言文有隔阂,不感兴趣;老师觉得学生难懂就满堂灌,让学生做笔记,然后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高考以及各地中考试卷中文言诗文所占分值明显增加,而且难度加大,增加了翻译题和鉴赏题等主观题型。陆续问世的语文教材中文言诗文所占比例也明显增大。文言诗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文言诗文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老师以为学生难懂就采取满堂灌,让学生做笔记,然后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这样弄得文言诗文课堂教学死气沉沉,学生文言诗文阅读能力提高缓慢。一方面文言诗文的比重在加大,而另一方面,我们的传统教学法却如此的尴尬。怎样解决这一矛盾,激活文言诗文教学呢?新课标为激活文言诗文教学提供了方向、依据和法宝。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诗文所占分值明显增加,新近出版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诗文所占分量也明显加大,可见我国教育界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对文言文教学给以足够的重视,本不容置疑,但有一种观点却认为,中学生学习母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准确使用现代语文的能力,过多地在文言文教学上用力,似乎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初衷。这种观点若被更多的人接受,将会造成语文教学很大的缺失。笔者认为,文言诗文的教学,不能仅仅以教给学生阅读理解文言诗文的有关知识为目的,更应该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高度,在更深远的层面上重新认识文言诗文教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把学生的文言诗文学习提到新的高度。近年来,高考以及各地中考试卷中文言诗文所占分值也明显增加,它作为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文言诗文教学应该引进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陆续问世的语文教材中文言诗文所占比例明显提高,高考以及各地中考试卷中文言诗文所占分值也明显增加,文言诗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文言诗文教学现状却不尽人意,除了教学方法陈旧呆板外,根本原因在于急功近利的应试原则在主宰着教学全程,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显然,这样的现状不加以改变,仅靠文言诗文“量”的增加是难于获得理想效果的,更无法实现教改的目标。朱熹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言诗文教学也应该引进“源头活水”,才能展示独特的魅力,放射出绚丽的光彩。这“…  相似文献   

6.
随着语文中考的改革,诗文鉴赏已经由课内古诗文鉴赏向课外古诗文鉴赏延伸。大部分学生概括文言诗文的能力随着文言阅读量的加大已经初步具备,而鉴赏文言诗文形象的能力还有所欠缺。本文试从初中生鉴赏文言诗文形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文言诗文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做好这些内容的教学工作,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除去掌握文言诗文的字面意义外,还要准确理解古人的思想观念与处事方式,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强古代文化修养,设身处地地从古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在文言诗文的学习中,只要做到时时留意,深入探究,勤学善问,就一定能逐渐提高阅读文言诗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文言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内涵丰富,具有无穷的审美教育潜能,能塑造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重点从文言诗文的语言美、自然美人物美、意境美和思想美五方面探讨文言诗文中蕴含的审美教学。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母语教育的课程内容,从课程论的视角思考中小学坚守文言诗文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应该是学理上一条强有力的线索。从社会发展的需求看,推进民族化、走向全人类需要文言诗文教学的坚守;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求看,文言诗文教学的价值主要表现在"语言纯化与心灵净化"、"经典阅读与语文素养"两个方面;从语文学科自身的发展需求来看,中小学坚守文言诗文教学既是语文学科民族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现代汉语表达力"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作为教材中的精品,文言诗文凝聚了华夏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精髓,沉淀出礼仪之邦所特有的文化底蕴,因其丰厚的人文知识,极强的辐射功能,对学生身心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自有无法估量的作用,理应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重点。然而,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文言诗文的教学不容乐观,表现在虽然学生从小就接触文言诗文,学习的时间并不少,但面对一篇哪怕是浅显的诗歌或是文言文,却还是一片茫然。以致到了初中,很多学生还是难以理解文言诗文的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比较僵化:遵循介绍作者——时代背景——逐词逐句串讲——内容分析"的固定程式;笔者在细致思考文言诗文的独特性之后,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改革创新,初探一下教学形式的多样对助力学生理解文言诗文内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案例背景】古诗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与考试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众所周知。翻开全国各地的任何一张中考语文试卷,其中古诗文的占分比重大都是: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五题八空6分(有两题选作一题);课内古诗文阅读试题四题8分;课外古诗文阅读试题四题8分;古诗词鉴赏试题两题占4-6分。  相似文献   

12.
当前的语文教改 ,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审视之下 ,可以清晰地看见 ,较之写作与现代文教学研究成果的琳琅满目 ,文言诗文教学的研究成果却寥若晨星。一般的语文教学竞赛更是都将文言诗文的教学拒之门外。究其原因 ,是人们普遍认为文言诗文的教学难以体现新意 ,正是这种无端的偏见与冷漠使文言诗文的教学裹足不前 ,与语文教改的整体形势格格不入。实际上 ,若从无疑处生疑 ,我们可以提出很多反思性的问题 :1、参考多多 ,备课就无需推敲了吗 ?2、强调诵读 ,教师就无需多讲了吗 ?3、字字落实 ,任务就已经完成了吗 ?4、规矩已定 ,教法就无需创新了…  相似文献   

13.
<正>一、问题的提出文言诗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文言诗文,由于其词汇、语法及其所反映的内容与现代汉语、现代生活差别较大,语言晦涩难懂,学生难以理解,和现代文相比,学生缺乏阅读兴趣。其次,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文言诗文距离现代生活越来越远。我们应该看到,在如今以网络、影视为代表的电子传媒方兴未艾的信息时代,文言诗文在现代社会中已渐渐丧失了实用的价值,除了那些古文学专家  相似文献   

14.
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占19分,其中文言句子翻译就有10分之多,当然,其它文言文阅读题也是以翻译为基础的,可见古文翻译能力的重要。所以,要想在高考中提高文言文阅读题的得分,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除了指导学生加强文言字词的积累外,语文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文言翻译的方法技巧。  相似文献   

15.
中考语文对文言诗文的考查,主要表现在文言诗文名句名篇的默写积累、文言诗词赏析和文言诗文阅读等几个方面,试题分布在"积累与运用"和"文言文阅读"两个板块。笔者搜集了2004年全国各地100余份中考语文试卷,根据对这些语文试题统计分析,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小读者》2003,(Z1)
在学生普遍重视英语学习,对网络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形下,文言诗文还要不要在语文学习和终身学习中占有一席之地?一些大学教授和语文教学专家在目前举行的首届平安杯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上表示: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  相似文献   

17.
我们对去年和今年的语文试题,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认为对考生的要求有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一)增加了语体文基础知识的比重。今、去两年,语体文及文言的基础知识测验在正题中都共占50分。去年,语体部分26分,文言部分24分,语体占两项总分的52%;今年,语体部分30分,文言部分20分,语体占两项总分的60%。这一变化倾向,在附加题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去年,文科附加题给分为10分,无语体内容;今年,增为20分,语体部分占5分。比重虽不大,但它是从零开始而取得跃进的。今年文学常识的考题,更以其细致的方式来  相似文献   

18.
为了突出和加大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近几年来,高考语文试卷在结构布局和赋分上作出了一些调整,例如文言文部分由原来的第I卷的6小题18分调整为第I卷5小题15分,然后在第II卷增加文言翻译题2小题5分。2004年的《考试说明》又进一步调整为第I卷4小题12分,然后第II卷的文言翻译题在原先5分的基础上增加3分,共计8分。面对这一变化,学生普遍感到试题难度增加了,尤其是第二次调整后,有不少同学对文言翻译产生了恐惧心理。文言文翻译成了学生头疼和考试失分严重的一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除了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外,在翻译时还…  相似文献   

19.
高中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新课程理念的渗透和实施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应该择其所要,运用一些创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一、要融情于读,情景交融文言文的美是读出来的,文言文的语感是读出来的,对文言  相似文献   

20.
朱庆和 《新高考》2004,(1):16-18
古文翻译是对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考查。近年来,在高考语文试卷上,加大了文言文的主观题,体现着新《语文教学大纲》中“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的要求。如何做好文言文的翻译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八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