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直接引语是记者在新闻写作中最经常采用的叙述技巧之一,它对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院终身教授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写道:“一个人的话能让人心悦诚服,能使报道具有真实感。”①我国学者将直接引语称为是新闻活起来的“秘密武器”、②新闻的“灵魂”。  相似文献   

2.
由于报告文学是以具有新闻价值的真人真事为写作对象的,不允许虚构,所以报告文学的写作必须以大量的事实为基础。因此,采访——掌握事实,对于报告文学的写作是至关重要的。一、采访前的准备采访前,首先要确定采访对象。采访对象的确定,一般来说有四种情况:1.领导指定任务;2.编辑部命题约稿;3.得到信息,个人发生兴趣(听别人讲或见到报纸上的消息);4.偶然发现,追踪采访。这四种情况,无论是哪种,在采访前都需要想一想:为什么要写?采访对象是否具有“新闻性”或“新闻价值”?其典型性在哪里?同时代脉搏的联系是什么?能否构成文学作品?领导指派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在新闻中怎样运用引语呢?总结中外记者的写法,大体有两类做法: 一类是直接引用采访对象或有关人士的原话。在新闻中如此运用引语,对原话一定要加上引号,以表示是报道对象或新闻来源的原话,作者未加任何改动。前面谈到有的记者报道我国排坛名将梁艳上大学的新闻,文中引用她的话就是这样。再比如,战争年代的1947年2月7日,新华社发的刘胡兰  相似文献   

4.
新闻要求用事实说话,而巧妙地使用“直接引语”说话,便是用事实说话的主要方法之一。 直接引语指的是记者通过采访得来的被采访者的原话。在新闻报道中,直接引语已成为新闻写作不可或缺的手法。随意翻开《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黑龙江日报》等媒体,都不难找到使用直接引语的报道。  相似文献   

5.
写新闻要用事实说话,是在记者判断这一事件或人物可以作为新闻报道的前提下进行的。这就是说,记者对新闻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的采访,搜集了大量的、生动的事例和材料,但因新闻篇幅有限,以及主题的需要,许多事例和材料不能一一报道,这就要对事实进行推选。一般说,应注意推选如下五种新闻事实: (一)选取“以一当十”的典型事实。我国有句古话:“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孙子兵法以一当十”。这两句话用来衡量记者的采访与写作是很恰当的。记者采访时,应有“韩信点兵”的态度,采访的材料越多越好,目的是写新闻报道时有挑选的余地。  相似文献   

6.
在一次新闻培训班上,当我提出新闻稿件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时,不少同志脱口而出:“那自然是写出来的!”我说:“这个回答顶多是说对了一部分。”新闻稿件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任何新闻稿件都是先采出来,然后才能写出来。但是,不少年轻记者和通讯员只看到新闻稿件是写出来的,却不理解它首先是采出来的。因此,对待一篇新闻在写作上下的功夫较大,而忽视或不重视采访。即使出去采访也像蜻蜒点水一样抓些一鳞半爪的材料,回到办公室闷头写上半天或一天。结果是,尽管在写作上下了不少功夫,也难出“精品”。穆青同志曾说过:“手里没有好的素材,文字再考究,也弄不出好东西。”笔者刚步入新闻工作岗位时,就有过这样的教训。那是40年前的一个秋天,在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当  相似文献   

7.
新闻报道的对象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既然是对“事实”的报道,这就对记者提出了既严格又基本的写作要求——准确。新闻的准确内涵有许多方面,诸如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客观事实的环境、条件、过程、细节、数字、引语等等,而准确表达这诸多要素,都离不开语言的驾驭。因此,运用准确的语言叙述所要表达的新闻事实,是记者的一项基本功。  相似文献   

8.
报刊文字报道之所以易于引起新闻侵权纠纷,可能与诸多环节有关,如主动或被动消息来源提供不完全客观信息甚或虚假信息,记者调查采访不扎实、不深入、不全面,编辑编发稿件把关不严等,都有可能为侵权行为产生累积条件.而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是,把原始新闻素材转换成文字作品的新闻写作,即将客观发生的事实或现象用有主观倾向性的语言和特定叙事方式固定下来,难免会出现“复制”、“再现”走样的情况.“七分采,三分写”,这固然说明了前期素材采访的重要性,但“三分写”同样重要,在取得新闻素材后,对相同素材的不同写作表达方式,可能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新闻写作除了直接影响到稿件的质量和可读性外,有时可能还会牵涉到新闻侵权方面的法律问题.就避免或减少新闻报道侵权的策略而言,如何进行规范的新闻写作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业务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新闻写作教程中,引语常常要辟专章讲述。有人甚至说:“没有引语的新闻,不论篇幅长短,都像月球的表面一样贫瘠荒芜。”(美联社《新闻写作指南》)当然,他们强调引语的重要性,更多的与他们的新闻观,特别是新闻制度有关。比如,在他们看来,引语的主要作用就是在新闻报道中分清楚“是你的话,还是我的”,或者说就在于“提供消息来源”。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往往会受到同行的奚落,甚至要吃官司的。我国新闻写作书中不曾对引语作很特别的强调,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忽视引语的重要性。从我  相似文献   

10.
新闻,一般不可能不包含有引语的内容。引语,在新闻写作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因此.很有必要对引语的技巧做一番研究。引语,是指在新闻写作中精当的引用新闻人物的语言,或报告、演讲中的话语的一种写作技巧。是用客观报道手法写活、写好新闻的重要技巧之一。在1995年度的《人民日报好新闻集锦》一书中,编者辑录了当年刊发在人民日报上三十三篇优秀通讯,除《1994年全国获奖邮票赏析》的“前言”与((6亿美元外汇储备多不多?》两文,归于通讯略显勉强外,其余各篇均包含有引语的内容,其中用直接引语做标题,就有7件之多。这是偶然吗…  相似文献   

11.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发慌。我采写新闻,也有“三吃”三喝”。 先说吃吧,这一“吃”是吃苦,就是“玩”新闻要有吃苦精神,采访时不怕苦不喊累,路再险,坡再陡,事再难,也不畏缩退步,风再狂,雨再猛,也不中断采访;写作时蚊蝇嗡嗡,汗流满面或手脚冻麻,寒气袭人,也得及时赶稿。这第二“吃”是“吃”材料和“吃”采访笔记,把新闻事实吃进去慢慢细嚼,取其精华,排其枝蔓,用采集的花粉酿出蜜汁。这第三“吃”指吃透中央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领会有关文件精神,做到眼明心亮。 再说三“喝”,第一“喝”是指从名记者和同行的奋斗足迹中吸取精神营养,喝些高级“饮料”,以解自己在人生旅途和新闻写作学步中的饥渴。这第二“喝”是喝下来自四面八方的热潮冷讽;第三“喝”则指在采访途中渴了喝几口泉水或冰雪水。②  相似文献   

12.
俗语说得好“万事开头难”,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开头,所以在写新闻的人里边流传着一句话“千斤采访四两写”,来表明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性。一个多年从事新闻写作的老记者说过一句话:“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当不好记者的。”那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在新闻(消息)写作中“大而全”的产品又多起来了,实在令人担忧和头疼。尽管编辑修改时费了好大劲,可编发后读者或听众又很少买账,影响了报纸、电台的宣传质量。如果把这些“大而全”的新闻比做是满满当当的“一河水”,那么“小而专”新闻自然就算清清亮亮的“一瓢水”了。作为一名通讯员,最好是少写“一河水”新闻,多写些“一瓢水”新闻。写好“一瓢水”新闻,一要善于发现“闪光”的东西,写好一个闪光点。1984年我县农村大面积搞起商品生产。我和县委宣传部的一位同志在霞港乡唐辛庄采访时,看到村里商品生产一片红火,搞什么行业  相似文献   

14.
新闻言论以新闻事实或新闻现象作为评论的对象,它是一个新闻单位的旗帜。回顾从事新闻工作30年的风风雨雨,自感新闻写作难,新闻言论写作更难。但我信奉“笨鸟先飞”的名言,经常深入山区贫困村,和农民一起下田劳动;我也曾下到八百米深的煤矿井下工作面采访;也曾爬上高高的水塔体验生活。有时为写好一篇评论,睡到半夜想到一个好点子、一段好文字也会立即爬起床,用笔记下后才能安然睡去……30年的新闻采访活动,特别是长期从事电视新闻言论写作的实践,不仅使我饱尝了个中甘苦,而且使我得到锻炼和提高。我的体会是:新闻言论要以…  相似文献   

15.
那是好几年前的事了。一次,我们几个在新闻战线上蹒跚学步的新兵。随一位老记者下基层采访。几天过去,材料记了一本子。研究写作时,我们觉得都挺不错,这也想抓,那也想写,但那位老记者深思熟虑之后,舍弃了大量的素材,只写了两篇稿子。结果这两篇稿子均被报纸刊出。当时,那位老记者曾经说过一句发人深思的话:“一个具有新闻敏感的报道人员,不仅要知道应该抓些什么,还要知道不应该抓些什么。”老记者的这番话,曾经使我们受到不小的启示。后  相似文献   

16.
刊林漫步     
“用事实说话”的技巧冯正撰文讲,“用事实说话”是中外新闻界所公认的新闻写作基本要求之一。其方法至少不下八种。 (一)借口定论。在事实叙述过程中,通过当事人的反映来褒贬是非、臧否人物。 (二)叙中出论。在叙述事实的过程中就把论点表达出来,不必再用作者的话或别人的口外加评论。  相似文献   

17.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新闻采访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新闻写作的质量,如果采访时不深入,不细致,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掌握的事实材料不确切,不充实,到写作时,“米不够”就“假来凑,添枝加叶,搞“客里空”;或者采访时满足于第二手材料.不亲自到现场.不核实查对,就急于写成报道,往往写出的新闻质量不高,没有真实反映出客观事  相似文献   

18.
新闻中运用“夸张”的例子很多。现试就新闻中常用的几种夸张手法进行探讨。常见的几种方法类型一、比喻夸张。全国获奖好新闻《飞天凌空》,在描写跳水冠军吕伟跳水夺魁一瞬间的镜头时,有这样一段精彩语言,她“笔直的像轻盈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股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悄然不惊。”这段文字运用了巧妙而又符合实际的比喻夸张,收到了一般叙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新闻《白果树村的“绿色银行”》将家家种上了白果树,比喻为户户有了一个小银行。还有“莫用‘文山’填‘会海’”等等,都使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二、引语夸张。在新闻作品中,常常需要援引采访对象、有关人士或文章的话语,而这当中的许多语言,又往往富于夸张色彩,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个性。  相似文献   

19.
评述性新闻,有的叫加注新闻。它是在叙述事实的同时或中间,用另一种口吻明显地加上作者的评论、分析、批注。这种评论、分析或批注,类似电影中的旁白,给人以引导或启迪的作用。写这种新闻,不完全用事实说话,而是利用各种事实来发表议论,表明看法。这样说,有的同志会问:“写新闻不是反对议论,强调用事实说话吗?”诚然,新闻报道肩负传递信息的作用,而且有些消息只告诉读者新发生或新发现的某某事实就够了。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写作只用事  相似文献   

20.
蔡逸 《新闻通讯》2014,(1):57-58
美国新闻学家杰克·海敦说过:“新闻事业是一个跟人打交道的行业。大约99%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人提问题——为基础写成。”采访对象是大众传播过程中最重要、起决定作用、处在最前位置的传播环节和主体,它是新闻事实与新闻传播的纽带与桥梁。因此,记者应成为采访对象的研究专家,对采访对象没有研究和了解,无法进行有效的采访和写作,无法搞好、搞活新闻采访工作,也就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