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以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贝壳》一诗为中心,结合瓦莱里和巴什拉等诗学家对于“贝壳”形象的论述,对此诗的诗歌形象、想象角度、结构构建、深层诗心等元素做出分析,借此来探讨郑愁予这位诗人对诗歌形象、想象机制、深层结构等问题的处理方式。指出他虽然在使用诗歌形象、想象角度的把握、结构的构建等方面有浸淫于西方诗学理论的痕迹,但其诗歌灵魂仍然是纯然东方的,并且仅属于郑愁予独特的“无常观”与“菩提心”的个人气质。所以他的诗歌世界显得驳杂而独特,西方的创作技巧、东方的诗情、西方的意象、东方的韵味和诗心,常常在他的笔下有机地熔铸为一体。  相似文献   

2.
金姬 《生活教育》2008,(2):45-46
关键词:课堂互动十二月的一天早晨星期三,随着一声清脆的铃声,现教高中语文的黄文老师走进了教室,今天,他要给大家上的是郑愁予的诗歌《错误》。郑愁予是当代活跃在台湾诗坛的一位著名诗人。曾有人评价他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他能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诗句华美,而且绝对是现代的。"他的这首《错误》并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你是否同意以上的这些评价呢?那这首诗又是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带着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一首流传甚广,简短可爱的诗歌:一首意象古典,意境凄美幽怨的诗歌:一首一发表,“一时间整个台湾岛都响彻了‘达达的马蹄声”的诗歌。《错误》可以浅读可以深读,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解读,赏析。  相似文献   

4.
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歌《错误》,纯净利落,清新轻灵。有人称它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也有评论家说它“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作为新诗,它无疑有着西方现代派的影子,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新诗,因为它处处体现了中国诗歌的传统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歌《错误》,篇幅虽然很短,却散发着浓郁的诗意,渗透着一种情韵。这首诗歌自问世50年来,曾创下了再版上百次的纪录,更有人称它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的确,在充斥着快餐文化、网络爱情的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错误》恰似一泓清泉、一湾溪水,  相似文献   

6.
杨惠 《学语文》2011,(1):58-58,69
《错误》是台湾诗人郑愁予享誉海内外的诗歌名篇。多次被选入各种不同的教材,如2006年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5册中的第一册,北京大学谢冕、洪子诚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安徽师范大学谢昭新、吴尚华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下册)等。  相似文献   

7.
郑愁予的早期诗歌,走向西方而回归东方,用精美的意象营造隽永的意境,以古典的躯壳寄寓现代的灵魂,融古典于现代,汇西方于东方,在台湾诗坛上显示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8.
郑愁予是活跃在当代台湾诗坛的—位著名诗人。有人评价他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他能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诗句华美,而且绝对是现代的。”他的这首《错误》便被誉为“现代抒隋诗的绝唱”。  相似文献   

9.
好的作品不需要多,一篇便足以独步文坛,占尽风情。台湾诗人郑愁予先生的《错误》便是如此。  相似文献   

10.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似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郑愁予《错误》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是一首优秀的当代抒情诗,200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把这首诗与北岛和舒婷的诗编入中国当代诗歌单元,2003年这首诗再次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第一册。台湾香港各种版本的高中教材也选录了这首诗。  相似文献   

11.
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同胞和大陆的炎黄子孙是同宗同祖的.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浓浓的乡愁是剪不断的,台湾各个时期的作品针对这一主题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台湾同胞渴盼祖国统一和渴望回归故园的殷切之情.  相似文献   

12.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极其重要的一部中篇小说,显示出了大量的怀旧成分,这里的怀旧既是个人策略,也是社会批评策略,它让人在回忆中重构生活的诗意,对现代社会作出反思与批评。  相似文献   

13.
时空的巧合与历史的必然,使河南固始成为众多闽台人的祖根地。也正是因为时空的巧合与历史的必然,使欧潭生与豫闽台渊源关系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随着寻根浪潮的兴起,具有双重身份的欧潭生开始关注和探究豫闽台渊源关系,其研究成果不仅成为豫闽台渊源关系研究兴起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成为固始成功举办"根亲文化节"的重要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闽粤迁台移民具有浓厚的故土情怀,在拓垦台湾的过程中,为求得生存和发展,便出现了以传统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为纽带的聚落。台湾先民为了寄托对故乡的眷恋之情,除了用姓氏给新居住地命名外,还以原籍地名来命名新的垦殖区。台湾移民社会中的冠姓冠籍地名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爱国爱乡的优秀传统,成为维系台湾同胞与祖国大陆的重要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当代文学史上1949-1976年时段的诗歌现象与问题作了生梳理和学理性读解。指出海峡两岸三地诗歌的异同互补构成了“大中国诗歌”的当代格局,对“颂歌”政治抒情诗”“台湾现代派”等概念做了具体辨析,提出在重估诗歌史时应防止道德怀旧与历史虚无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16.
白先勇作品中的乡愁不仅是一种故园之恋,更是一种"文化乡愁"。独特的生平经历与性格气质使文化成为白先勇寄托乡愁的重要载体,对传统文化的殷切关注,以及对传统文化美学观念与表现手法的借鉴使白先勇的作品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有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的厚重。  相似文献   

17.
乡愁是一个永恒的文学母题.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文学中人们赋予了她独特的美学特质。台湾学者齐邦媛的《巨流河》通过一家人在一个世纪中的漂泊、奋斗历程,创造了不同于以往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乡愁叙事,对现代民族国家、精神家园和现代人格进行了开拓创新,体现出鲜明的独创性特质。  相似文献   

18.
闽都书院源远流长,已经成为闽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都书院于明清之际传入台湾并产生深远影响.清代台湾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闽都书院渡台山长、教谕的辛勤教学及其提供的教材、典籍.清廷治台213年间,设立的书院有61所之多,遍布岛内各地,大部分深受闽都书院教育宗旨、培养理念和教学方式之影响.清初台湾还是移垦社会,文化与风气较为落后,动乱频繁,只能以武力维持社会安定.台湾能从“武治社会”儒化为“文治社会”,书院教育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迁台作家的怀乡散文对研究两岸文化有着重要作用。50年代迁台作家被迫脱离大陆,无论是外在身体还是内在心理都受到了压制,对自己身份的焦虑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生,因此大多迁台作家靠“怀乡”去寻求安慰。梁实秋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在真实地书写中寻找精神世界的返乡之道,以获得外在肉体无法实现的心理身份的确认。以梁实秋为例,我们能够寻求台湾民众对大陆身份的认同之路,发现海峡两岸民族精神文化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20.
台湾著名诗人张默及其所代表的台湾前行代诗人,经由半个多世纪,从人本到文本的塑造所行成的“诗歌人格”和“诗歌精神”,已成为百年中国汉语诗歌一种可资借鉴的重要资源与传统。一向“把‘诗’当作动词”的张默,对“旅行诗”的写作更是偏爱有加且独有心得。新近出版辑其五十余年“旅行诗”作品为大成的《独钓空濛》诗集,以“台湾诗帖”、“大陆诗帖”、“海外诗帖”三大板快亦即“家园”、“故国”、“彼岸/远方”三种文化地缘的游历互证,不但构成别具一格的待性行旅之丰饶景观,更将一般而言的“旅行诗”,提升到一个深具“文化学意义”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