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吴恭让 《收藏》2006,(2):114-114
综观石界,一波又一波藏石热高潮迭起,一拨又一拨赏石新秀凭着热情和实力壮大着奇石收藏队伍,为赏石活动推波助澜,改写石界精英座次。一次资深藏石家却面临沉寂、落伍,叹惜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何才能适应赏石藏石形势发展的新要求,我以为藏石家起码要具备四种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2.
李德寿 《收藏》2008,(3):148-149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赏石、藏石、爱石蔚然成风,赏石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已和企业文化、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广泛融合。在这股赏石潮流中,文人墨客仍是领头人,奇石发源地的农民是奇石产业的大军,俗称石农,并且不少的奇石发源地都成了奇石村,农民靠彩石藏石发财致富。  相似文献   

3.
愚木 《收藏》2008,(2):134-135
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关于奇右收藏的记载。奇石收藏从隋唐开始逐渐形成潮流,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爱石、玩石、藏石已蔚然成风,并形成了以大书法家米芾慨括的“瘦、漏、透、皱”的传统赏石审美标准,同时还出现了有奖赏石的专著,如《云林石谱》和《天清禄集》等。明清两代,奇峰异石成为装点园林和点缀厅堂的材料被大量采集,可谓无园不石,  相似文献   

4.
赏石境界谈     
李庆辉 《收藏》2006,(10):122-123
赏石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时逢盛世,奇石收藏更以其特有的韵味和意趣吸引着大众参与,藏石,赏石因之成为时尚。在广东、山东、甘肃、上海、台湾、福建等地甚至形成了有关藏石的产业链,促进了不地文化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观赏石艺术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语蓁  许初鸣 《收藏》2009,(9):66-69
台湾十大雅石品种 “雅石”之称是由台湾赏石家林岳宗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他认为,赏石不仅是观赏其外形和色彩,更应该赏其意境,体会其诗情画意。雅石的收藏与研究在台湾起步较早,台湾出产的颇具特色的雅石成为藏石爱好者竞相收藏的雅玩,赏石、觅行之风十分普及。  相似文献   

6.
吕耀文 《收藏》2008,(5):132-133
灵璧奇石是立体的天然艺术品,天然是它的生命,失去了天然性,即使它的形、色、声、质、纹、筋等再好,电就是一块石头,毫无审美与收藏价值。那么,如何鉴别它是不是天然的呢?笔者根据自己近20年的玩石、藏石、赏石经历,就灵璧奇石的几类品种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陈臻 《收藏》2007,(7):154-155
奇石乃天地间最古老的艺术品,从古到今,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爱石者甚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赏石者队伍日益壮大,目前已有200万人之众。然而,现在仍有不少人对藏石的好处与原则概念模糊,甚至领会有误,以致征收藏过程中常常走弯路。鉴于此,笔者总结一些赏石大家的经验,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看法,希望给初学者以帮助。  相似文献   

8.
李庆耀 《收藏》2010,(3):141-142
赏石的人如今日渐增多,以致采石、购石、赏石成了一种行当,有些地方发展成了一种产业,一种晶牌,一种形象,成了一部分人和一些地方赖以生存发展的依靠。赏石日渐成为时尚,很快就赏出了石馆,赏出了石店,赏出了奇石一条街,甚至于赏出了奇石文化节、奇石城、奇石之乡,昔日冰冷无语的石头,已成为热门收藏品。  相似文献   

9.
鲍才盛 《收藏》2007,(11):133-133
笔者系一点斋斋主,自号一点先生。好结交世间正道朋友,常以“一蓑烟雨任平生”自慰。酷爱奇石、古玩,尤以奇石为最爱。赏石讲求石质、造型、图案、色彩、纹理及天然完整,尤其注重奇石的文化蕴涵。以下介绍几方一点斋藏石,供读者品评。  相似文献   

10.
李峰 《收藏》2007,(3):149-150
广西有着丰富的奇石资源,地处桂东大地的贺州市八步区,近年来又发现了新的赏石品种——八步黄蜡石,深受岭南及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藏石家追棒。  相似文献   

11.
吴恭让 《收藏》2008,(12):143-143
举世瞩目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圆满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成太空行走的国家,全国军民为之豪情激荡。在赏石界,令人惊喜的是,一直醉心于航天系列奇石收藏的军旅藏石家黄富强,继发现酷似“神五”安全着陆、航天英雄杨利伟手捧鲜花走出太空舱历史瞬间的奇石“英雄凯旋”,以及寓意“神六”胜利归来的文字画面石组合“天马行空”后,又将一方酷似“神七”返回舱张伞凯旋的“平安永恒”奉献给广大石友,这是赏石界引以为豪的幸事。  相似文献   

12.
愚木 《收藏》2010,(5):148-149
我国赏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代,从隋唐开始,收藏奇石渐成风气。及至宋代,以大书法家米芾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阶层把赏石推向了一个高潮,并提出了“皱、瘦、透、漏”的赏石审美标准。同时还出现了以石为题材的绘画和有关赏石的专著《云林石谱》。与此同时,文人士大夫阶层已经不满足于单一的石质供石的欣赏,认为赏石可以抽象为形式上的欣赏,几具有石之特征的、能够达到与供石同样的欣赏效果的其他物体均可以列人赏石的范畴,从而使赏石的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赏石的形式和内容得以丰富,进一步满足了人们的精神享受。  相似文献   

13.
王昆 《收藏》2008,(11):136-136
《海上藏石》报是国家文化部中国文化信息协会百文化专业委员会会刊,由中国文化信息协会、石文化专业委员会和《海上藏石》编委会主办,于2001年9月28日创刊。该报以“弘扬石文化,为石友服务”为宗旨,坚持“贴近时代精神,弘扬先进文化,推崇创新实践,鼓励石友亮宝”的办刊理念,分别设有“综合信息”“赏石文化”“理论与实践”“石友亮宝”等栏目,还开辟了评鉴专刊和奇石艺博专刊,  相似文献   

14.
奇石魅力说     
吴恭让 《收藏》2010,(3):138-139
在诸多藏品种类中,奇石因其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捡集方便、入门容易等特点广受青睐。在我的家乡、天府之国四川乃至全国广大地区,山脉绵延,江河纵横,出产的精美的观赏石声铝远播,爱石赏石藏石者众多。  相似文献   

15.
康平 《收藏》2014,(7):140-141
在升值空间稳定、投资回报率高的古玩艺术品收藏领域,近年来奇石收藏的高额回报率引人注目。 以西安为例,西安的藏石热始于20世纪80年代前期,兴于90年代中期,盛于2000-2006年。2007-2009年,由于普洱茶受热炒,奇石投资交易波澜不惊。2010年后,奇石交易回暖,每年从各地奇石交易会反馈的成交额数据在不断提高。当今奇石收藏缺乏名人效应,也少了权威机构的参与。  相似文献   

16.
李庆辉 《收藏》2009,(6):140-141
奇石出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乃客观之存在;赏石,作为人类独特的心理过程,乃主观之现象,是一种审美活动。由于中华奇石丰富多彩,加之个人的阅历、修养、学识等不同,对同一块奇石,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出现不同的心理价位,奇石因之呈现出不同的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少华 《收藏》2009,(11):172-173
在中国观赏石市场,戈壁玛瑙石与广西大化石是无可争议的硬通货,与之相应,全国赏石界素有“南有柳州,北有阿拉善”的美誉,每年一届的柳州石展和阿拉善左旗石展成为中国奇石展览的两大品牌。  相似文献   

18.
李饶 《收藏》2001,(11):68-68
本期刊载的七幅彩照,是陕西省观赏石协会组织陕西奇石收藏家和奇石爱好者一行10人,于2001年7月lO日至16日参加由中国收藏家协会、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局、宁夏石文化研究会、宁夏华夏珍奇艺术城在银川市联合举办的“中国银川国际赏石旅游节”的部分展品。经过大会评委会的评审,陈松林的“秦俑魂”、“幼狮”,彭文的“龙马精神”,张新端的“一行白鹭上青天”,张三弟的“翠珠满堂”,  相似文献   

19.
李饶 《收藏》2001,(3):15-16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赏石热波及中华大地,赏石队伍成倍增加,新石种大量发掘,赏石展示活动声势越来越大。加之目前人们进入生活节奏更快、竞争力更加激烈的时代,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将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赏玩天然造就的奇石异矿,正好适应了当代人的这种心理状态。赏石文化已进入无序中又有序的全面发展的趋势,理论研究有新的突破,赏石理念也有较大的转变。就此我想谈谈以下三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李饶 《收藏》2001,(9):34-35
在赏石热向纵深发展,赏石队伍迅猛壮大,需求观赏石数量大增的今天,众多的爱石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奇石流通领域中,愈演愈烈的假冒伪劣商品石。原本,石头的品相坚贞,自然,纯朴,高洁,决无矫饰虚伪,而赏石界少数人为了牟取暴利,不顾人品道德,肆意在自然纯真的石头上动手动脚,以假乱真,在全国不少地区都有发生。他们采用切割打磨抛光、钻孔抛光、钻孔镶嵌、烧烤涂油、化学退色、染料浸色和用酸溶蚀作假石皮等手法,制造出假图案石、假象形石、假矿物晶体、假日月石、假文字石、假景观石和假古生物化石等,扰乱奇石市场,损害了赏石文化的声誉。这个问题很有必要引起有关机构和奇石爱好者的高度重视,提高警觉,广为宣传,采取多种方法揭露和打击假冒伪劣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