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伟大诗人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臭”字应怎样理解才正确呢?肖文苑在《唐诗琐语·再说“诗眼”》中说: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臭”字,“是腐臭之意,从语法结构上看,它是动词。”而林安在《“诗眼”不一定都是动词》一文中却说:杜甫的“这个‘臭’字也只能是形容词啊!”(《福建文艺》  相似文献   

2.
品读古诗,常为诗句中意蕴各别的“独”字而发出由衷的感叹。一、抒写感时伤世的忧情诗人们才华横溢,却大多怀才不遇。他们关注国家危亡、时代变迁,常将满腹忧愤化作沉郁诗篇。被郭沫若盛赞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的大诗人杜甫,便是一个极好的代表。他在《登高》一诗中写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将时令季节、个人身世与国家命运融为一体,抒发其沉郁悲凉之情,感人至深。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这里的“独”字,尽显孤寂苦闷和难以排遣的感伤。“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  相似文献   

3.
诗圣杜甫的《游修觉寺》诗有云:“诗应有神助.”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引《南史》说:“谢灵运尝于永嘉西堂,吟诗不就,忽梦见族弟惠连,即得‘池塘生春草’之句,云此语‘有神助’.”此典不但见于《南史》,钟嵘《诗品·宋法曹参军谢惠连》记载的更加详尽.不过这只能说明“有神助”三字的出处,证明杜甫作诗,其遣词用字,都是有来历的,不是杜撰或生拼硬造的.至于“神”字该怎么讲?杜甫的用意何在?谢灵运的用意何在?读者就不得而知了.  相似文献   

4.
杜甫有《古柏行》诗,写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孔明庙前的老柏树。其中有两句是: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北宋有名的科学家沈括(存中)在《梦溪笔谈》中提出了异议:“四十围乃是径(直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而《鏖史》《湘素杂记》的作者偏要为杜甫辩护。《鏖史》曰:“今人以两手指合而环之,适周一尺,杜诗四十围,是大四丈。沈存中谓径七尺,不知何法以准之.”《湘素杂记》曰:“存中性机警,善九章算术,独于此为误何也?古制以围三径一,四十围即百二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中的《望岳》和《春望》的标题中都有一“望”字,诸多诗词版本(当然也包括我们的课本)在选杜甫的诗时也有意无意把这两首诗并列。这不禁让我产生了无穷的联想.如果从“望”字切入.我们会开拓出这两首诗词教学怎样的境界呢?  相似文献   

6.
诗中叠字又称“重言”,是一种修辞手段。叠字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虽然是两个字的重叠,却传达出了一种不尽的意味。无论是用来刻画人物,描写事物,还是用来抒发情感,只要运用得恰当,都会收到多种多样的艺术效果。杜甫非常注意诗句的音韵和谐,所以杜甫的诗歌中大量使用了叠字,他的诗歌一千四百余首,用叠字修辞的诗有三百多首。明人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诗中叠字最难下,唯少陵用之独工。”  相似文献   

7.
干谒诗是杜甫困居长安十年期间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诗人创作干谒诗的动机、干谒诗的内容结构、干谒诗对杜甫后来诗歌创作的影响等三个方面探究干谒诗中的隐含意蕴,有助于我们对干谒诗的理解以及对杜甫长安十年的生活状况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诗中叠字又称“重言”,是一种修辞手段。叠字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虽然是两个字的重叠,却传达出了一种不尽的意味。无论是用来刻画人物,描写事物,还是用来抒发情感,只要运用得恰当,都会收到多种多样的艺术效果。杜甫非常注意诗句的音韵和谐,所以杜甫的诗歌中大量使用了叠字,他的诗歌一千四百余首,用叠字修辞的诗有三百多首。明人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诗中叠字最难下,唯少陵用之独工。”叠字炼字炼句的难度很大,但是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能把叠字运用得天衣无缝,使其诗歌意象情趣横生,呈现出令人震撼的音意美,具体表…  相似文献   

9.
卢杨 《学语文》2008,(2):42-42
王力《古代汉语》第四单元文选《许行》篇中,作者对其中“独可耕且为与”一句中的“独”字的注释是“单单,偏”。对此,我们存有异议。  相似文献   

10.
在一次学科培训中,一位教师执教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八行56字,但在课堂上,教师引领学生解读了“杜甫”与“史诗”“安史之乱”“诗的意思和意境”“历代文人的评价”,还拓展了杜甫的《彭衙行》《石壕吏》《春望》,引导学生感受杜甫的穷困潦倒的感慨和百姓的苦难。整节课的教学容量“饱满”至极。不少听课教师记了满满的两大页。  相似文献   

11.
《东方生活报》有一篇报道,说的是一名初二女生公开叫卖初夜权,用自己的身体来换取吃喝玩乐的经费,笔者相信每一个有道德感的人都会为这个女孩这样的行为感到耻辱。在中国历史上,“知耻”与“无耻”始终是评判行为好坏的道德标准。《论语》说:“行已有耻”。孔子这里所讲的就是作为一个人都要有自尊、自爱之心,不要作出令自己感到羞耻的事情。耻,是社会公德的底线,不以伤风败俗为耻,何谈社会文明?不以耻为耻的民族,何以成为强盛的民族?教民知耻,是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社会文明程度、维系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的一项固本强基工作。对青少年进行…  相似文献   

12.
戴永青 《湖南教育》2007,(11):29-29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的传世佳作,现为新课标语文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笔者有幸观摩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新课改教学实践课。其中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课堂中质疑探讨时有些同学说“群童抱茅”是杜甫的败笔。理由是“南村群童”中“群”字说明不是个别,有多个人,而且“欺我老无力”,  相似文献   

13.
在杜甫诗歌中,“望”字或直接或间接不断出现。 创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的《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诗题含有“望”字,诗中虽没有一个“望”字,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充分显现了杜甫的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相似文献   

14.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以下简称《望》)与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以下简称《上》)是新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新添篇目,一诗一文,都是“干谒”(乞求仕宦)的文字,但都不露“干谒”的俗相,特别是在结构行文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从动机背景看起笔。《望》诗由“八月湖水平”的“湖水”为突破口;《上》文以“辙生好为文”,然后提出文与“气”的关系:“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以此起笔,起势突兀,立意不凡。两篇均在开头避免  相似文献   

15.
何谓“特”?《辞海》曰:“⑤杰出的;特出的。⑥独。”何谓“师”?汉代杨雄在《法言·学行》中说:“师者,人之模范也。”什么叫“特级教师”?特别优秀的教师也。它是我国特设的一种既具先进性、又有专  相似文献   

16.
杜甫精于诗律,出语惊人,皆从锤炼中得。宋时有个陈舍人(“舍人”系官名).名从易,偶得一册残旧的《杜甫诗稿》,如获至宝,只是有的诗墨迹脱落,个别字已经很难辨认。有一首《送蔡都尉》,其中“身轻一鸟‘口’,枪急万人呼”。鸟后面的字看不清楚,他想补上这个字,思考良久,却想不出补什么字合适。  相似文献   

17.
在杜甫诗歌中,“望”字或直接或间接不断出现。 创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的《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诗题含有“望”字,诗中虽没有一个“望”字,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充分显现了杜甫的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相似文献   

18.
对现行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五册所选柳宗元《捕蛇者说》中“而吾以捕蛇独存”的“独”,讲解者大致有以下三种态度。一、不解释。持这种态度者较多。我所见过的选了《捕蛇者说》的课本都对“独”字不注解,似乎认为“单独的独,有什么可解释的!不值得解释”。有的教学参考资料的增补注解中,也没有对“独”的解释,甚至讲解中也不讲解或解释,如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广西  相似文献   

19.
在新编入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五册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被后世尊为中国诗圣的杜甫以博大的忧国忧民的火热情怀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绝响。诗人爱国爱民的热情极富艺术感染力,但“庇”字应怎样读,争议很大,影响了感情的抒发。课下注释中标示读“pì”,学生诵读到此名句时,本应慷慨激昂,却都低头窃笑。这样的读音有伤视听,是否注释中所标示的读音是错误的?《辞海》中“庇”无“pì”音,再查“bì”音明确指出“庇”读“bì”音,意思是:遮蔽、掩护,并且举例词为“庇荫”、“庇护”,又指出杜甫的《茅屋为…  相似文献   

20.
杜甫一生与“爱”和“悲”二字紧密贴合,在其诗中有十分重要的体现,本文基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爱人”之心谈起,走进杜甫,感受其酒入愁肠的博爱与抽刀断水水更流般的悲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