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就语言如何把握形上之道而言,孔子言道以“隐喻”的方法为代表;苟子言道以“负的方法”为代表。孔荀二儒对道的把握除了用意像语言加以言说之外,更重要的是用行动去体认和体悟,这种化认识论为实践哲学的体道方法,将儒家的语言理论与道德学说美妙地结合起来。将传统上所出现的形而上学与心灵理论有效的联接起来了,这在荀子那里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2.
王夫之以“能”、“所”、“格物致知”、“见闻之知”和“德性之知”、“知”与“行”等几对范畴完成了对中国传统认识论思想批判性的改造,从而建构起中国哲学认识论史上最为宏大且逻辑严密、形式完备的认识论范畴体系。这几对范畴可以说是构成其认识论范畴体系的核心,也是我们把握王夫之认识论的关键。只有通过对这几对范畴各自的内涵的充分考察及其对各范畴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的分析,方可把握王夫之认识范畴体系深刻、丰富的内容,也才能够客观地确定王夫之认识论对古代哲学认识论的系统总结和对近现代认识论的开拓之桥梁作用。本文试…  相似文献   

3.
反思环境危机的哲学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观、认识论与价值论不仅是构成哲学的三大主要领域,而且反映了人类思维的发展历程:古希腊人对世界本源的探索反映了人类对认识世界的渴望;近代理性派与经验派的哲学探究是为了找到认识世界的最佳方法;现代人对人自身的研究兴趣反映了人类价值观念的困惑与迷茫。因此,探究环境危机的哲学根源,需要找出人类在世界观、认识论与价值论上存在的问题。人类在世界观、认识论与价值论上存在的问题就是:世界观上的机械论、认识论上的主客二分和价值观上的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4.
“玄”字本义索解与“道”之原型探求朱炳祥“道”是老子哲学的第一范畴,也是中国哲学的第一范畴。但是“道”的原型是什么,却是古往今来一个“玄之又玄”的问题。在道家创始人老子那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就是“道”;玄扎之门,是谓天地根”中的“玄牝”也是“道...  相似文献   

5.
前老子时期“道”语词的发展及哲学准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于考察老子同时代以及之前“道”这一语词及其概念的发生与发展,考察它的原始义以及后来的各个衍生义,由此把握道从日常语词发展为哲学概念的完整过程。其具体包括:(1)“道”包括道路、引导在内的原始含义;以及由此衍生出的(2)方法义;(3)社会法则义;(4)道德义;(5)自然法则义;(6)更为普遍的规律或法则义;(7)由原始而发展的言说义等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考察有助于我们了解老子之前或同时,关于道的语词内涵发展所已到达的进度,了解老子“道”的哲学的概念准备,了解前人为老子哲学所奠定的观念甚至是思想基础,并了解前老子之道与老子之道的内在连接。完全有理由这样说,老子的道并不是无中生有、凭空产生的。是前老子时代关于道的丰富理解或认识构成了老子“道”的哲学的坚实概念与思想基础。老子所要做的是在此基础上向着抽象与系统高度的辉煌一跃。  相似文献   

6.
关于本体的开显方式,儒释道三教互异:儒主张“格物致知”、“立象尽意”;道强调“以无为本”、“得意忘象”;释倡导“以心印心”、“转识成智”。直到王夫之哲学才以“践形”显道、“知行一体”的实践把握方式对之实现了终结,并首开知识论路向和召唤主体性原则之先河。  相似文献   

7.
叶适-永嘉学派之集大成,其哲学思想是丰富的、弥足珍贵的。他认为构成自然界的主要物质形态是五行和八卦所标志的各种物质,而气同是造化之根本。他又指出,世界的生成变化都是由于事物中有对立面相互作用的结果,“济物这两”与“道这定”紧密联系。在认识论上,与程朱之即物穷理及陆九渊之反少心观点完全对立,肯定人类知识来源于客观世界,亦区分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及认识真假的标准。反映在社会政治、经济思想上,叶适哲学的事功价值观则愈加彰显。  相似文献   

8.
中国哲学研究历来重视先秦道家哲学“道”本体论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原创地位,而比较忽视儒家哲学创始人孔子的“道”本体哲学思想。文章认为,“道”是孔老哲学共同的本体论核心范畴,意指天地万物之本原、本质、本性;它既是一种物质实体,又是一种精神实体,“混沌”、“变通”、“阴阳”、“虚静”是表述“道”本体特征的几个重要范畴;“道”是中国哲学“天人合一”基元命题的本体论依据,也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谐本质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内的哲学认识论研究有一种倾向,认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认识定义为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太简单、太含糊了”,“忽视了认识的主体性”,“反映概念不能揭示人类认识的真实情况”,它“是机械唯物主义决定沦的引申”,应予以扬弃。有些同志提出“选择论”、“重构论”来取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简言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已经“过时”。对此,我谈一些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老子“道”的哲学实则是一种对存在意义的思考。“道”之存在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不是任何物的存在,故“道”是“无”;但“道”又不是非存在,不是虚无,而是真实的存在,故“道”为“有”。“道”之作为存在正是这种“无”与“有”的统一,是“无”之“有”,即不是任何事物之存在。由于“道”的存在是“无”,故为无限,是无限之存在,故能包容天地万物,为天地万物之母。“道”的这种“无”与“有”的矛盾统一是天地万物得以产生存在的形而上根源,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在道的“无”“有”矛盾转化中的生生不息的逻辑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