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刘小明 《传媒》2021,(19):后插3-后插4
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文化传播的新形式和新载体,改变了大众的信息获取方式,并影响了受众的阅读习惯.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传播的形式和形态均发生了更新换代式的转变,直接影响文化的发展进程和社会进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悠久历史检验所积淀的宝贵精神遗产,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立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不仅在于文化自身的蓬勃生命力,更在于精神文化如何能够被很好地传播出去.基于新媒体在文化传播上的独特优势以及它所带来的技术和战略挑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做到借助新媒体技术实现文化的高效传播和延续,使中华文化继续在德育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对传统文化再续生机以及民族发展都至关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不断沉淀积累、吐故纳新中逐渐形成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延续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精神源泉.中华文化的传承需要通过媒介的承载来延续,媒介技术的发展变迁,革新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互联网平台上的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创新了文化表达的方式.新媒体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路径,微博、微信公众号、论坛等社交媒体平台成了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因此,新媒体环境下传承优秀的中华文明成果,需要把握新媒体的运行规律,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受众的文化需求,利用多元、立体的传播新方式,提升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性.由韩晓燕编著的《新媒体环境下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机制研究》一书通过对新媒体和中华传统文化基本概况的分析研究,对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的优化具有较高的现实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传统体育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的困境,阐释了新媒体给传统体育文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探析了新媒体视角下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策略。研究发现新媒体对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具有独特优势,传统体育文化应当建立与新媒体相适应的传播策略,如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与提炼、基于新媒体平台的立体化渠道整合等。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标签,媒体则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平台。随着互联网、网络电视、手机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出现,文化传播呈现出新的传播特点,在这样一个开放性传播平台上,传播范式也面临着新媒体元素的重新润色。本文试图从视觉传播效果入手,阐述在新媒体语境中传统文化传播的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常永强 《今传媒》2023,(11):45-48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传统文化媒介形象正在向可视化方向转变,并凸显出即时性、交互性、社群化和个性化等特点。基于此,笔者提出要从新媒体话语形象和文化传播者形象两方面入手,通过活用新媒体、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教育、挖掘文化资源以及塑造文化品牌等方式,重构我国传统文化传播媒介形象,旨在为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闽南文化一直以其独特的地域风俗与深刻的精神内涵深植于闽南人心中,并使闽南文化不论在民族融合、海外迁徙的过程中不曾消失并代代传承.但在今天世界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闽南文化却在传播上遭遇了年轻受众与传统文化隔阂愈深的困境.年轻人群成为了新媒体的主要追随者和使用者,闽南文化要走出传播困境,必将借力新媒体,融合传统媒体,用创新的思路开启闽南文化传播的新路程.  相似文献   

6.
曹海涛 《今传媒》2016,(2):18-19
孝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在当今时代日渐式微,存在认知困境、实践困境与传承困境.新媒体由于其丰富生动性、虚实转化性和拓展创新性,在孝文化传播中具有强大优势,因此,利用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的传播与宣传教育能够破解三大困境、实现孝文化在新的传播时代的嬗变,并且获得良好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7.
何国军 《出版广角》2016,(22):29-31
方言文化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具有重要的传承和传播价值,利用APP平台进行方言文化的推广和传播,有利于发挥APP平台的趣味性、新颖性和互动性特点,可引发新兴人群对方言文化学习和应用的兴趣,使方言文化这种民族文化形式与新时代技术发展充分结合,最终将方言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与数字化传播的新方向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信息时代社会文化传播途径有了新变化,各类新兴网络社交平台开始成为国人获取资讯的主要渠道,互联网社群成为了多元文化竞争主战场,为传承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应借助信息化传媒工具改进文化宣传方法。此类网络新媒体传递信息主要形式是短视频,短视频拥有修改编辑快捷、对摄录工具要求不高、信息传递速度快等特性,利用短视频传播传统文化,能够贴近人民日常生活,加快传统文化在社会上的传播速度,提高其对大众精神生活的影响力,通过国内短视频平台特有的创作风格重构传统文化的视听表现形式,挖掘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和消费者吸引力,以此达成双赢局面。本文深入论证了利用短视频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行性,通过观察社会现实指出了网络短视频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的优势和缺陷,并指出了更好地使用短视频工具传播传统文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环境下,二十四节气已经超越传统的农耕生活进入互联网时代,如何让二十四节气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让二十四节气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变得极其重要。本文首先对新媒体环境下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传播现状进行梳理,其次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当前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困境,最后,针对现有问题提出节气文化的传播策略,以期能够为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绿色传播策略的提出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传播思维。当今社会,大众传媒在绿色文化建设中扮演着监督、引导、培育等重要的角色,如何将绿色传播策略与传统文化传播有机结合?文章从剖析江西媒体在绿色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入手,对媒体的平台建设、从业人员结构、媒体经营运作、媒体功能发挥、转型升级等方面提出了几点思考,对努力探索和打造绿色传播、弘扬绿色文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西藏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既是中国民族文化和世界民族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体现,也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从新媒体的时代背景着眼,在梳理西藏民族文化的文化元素和艺术意蕴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开发西藏民族文化传播的新媒体产业链,力求借力新媒体平台探索西藏民族文化和新媒体传播相结合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大物博,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图书出版作为传统地域文化传承传播的主要载体,在地域文化传承、发展和繁荣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图书出版造成冲击,图书出版必须从优秀地域文化中挖掘更多的可用资源,不断推动新媒体时代图书出版行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做好新媒体背景下红色文化传播与红色基因传承工作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作者结合工作实践,对在新媒体背景下红色文化如何传播及红色基因如何传承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八音坐唱是布依族的民族瑰宝,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与内涵。其传播与发展对布依族有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本文拟从新媒体时代背景出发,针对八音坐唱的文化内涵与发展现状,提出在新媒体背景下传播与发展的策略,为八音坐唱的传承提出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余锐 《传媒》2023,(20):41-43
电视栏目《典籍里的中国》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围绕青年受众主体地位,创新传统文化大众表达,展现中华典籍思想传承,凸显传统文化时代价值,满足青年群体多元需求。《典籍里的中国》依托丰富的新媒体平台,通过多媒体互补、联动,实现多渠道立体传播,进而提升传播效能,强化青年群体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效传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1]以"学习强国"APP平台为例,分析新媒体在华夏文明传播中的表现形式、内容特点,并就进一步提升新媒体环境下的华夏文明传播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新媒体时代乡村文化传播面临的困境做出解读,通过剖析乡村文化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语境及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确立传播主体文化自觉意识、拓展乡村文化新媒体传播维度及建设文化传播协同体系等对策,为乡村文化的创新发展与传承探寻新的方式和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当今社会的各行各业被不断传播,自web1.0时代后,新媒体传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其中的网络游戏作为一种以互联网平台为依靠,以丰富的内容为支撑的独特娱乐消遣方式,成为是这些传播媒介中的突出代表.在玩家与游戏相互交融的过程中,网络游戏孕育出了一种独特的网络文化,它既孕育了随着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新文化形态,也包含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立足于网络游戏中的传统文化传播,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网络游戏中的传播现状,并找出中国传统文化在网络游戏应用中的问题,以期能为中国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中更好传播与传承尽一份绵力.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语言是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时代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带来挑战,同时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传播渠道。文章分析新媒体时代环境下,少数民族语言如何适应新的媒介环境,实现语言的保护和传承。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少数民族语言发展的策略:进行少数民族语言的信息化处理,建立有声数据库和数字化出版档案,在此基础上,依靠新媒体平台的建立和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链的发展,促进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和传承。  相似文献   

20.
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承已久,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佛教文化又将怎样传播?对此延参法师进行了有力的探索,其不仅是微博红人,而且利用微博对佛教文化进行了有效的传播,其微博的内容类型化明显、特点鲜明,通过频繁的信息发布、鲜明的个人媒介形象的塑造、佛理世俗转化,使其微博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为在新媒体时代下弘扬佛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