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我出版了两本书,第一本妄称“文集”,是从1978-1992年14年间在全国报刊公开发表的1100余篇作品中选出400余篇的集结,60万字;第二本“文二集”,还有一个正名叫《心灵原稿》,是1959-1994年35年日记的一个选本,从700万字中选出70万字。不少的人在得到书的时候,要我在扉页上写几个字。于第二本书,我经常写的是“无悔人生”或“以平常之心做非常之事”之类;至于第一本书,尤其是对新闻界、文学界以及其他喜欢搞搞写作的朋友,那题词常常是:“有志于从事笔耕事业的人,一定要努力让名字活在自…  相似文献   

2.
姚庚荣 《今传媒》2007,(9):45-47
我写新闻评论30年,第一个十年是写小评论,小打小闹"豆腐块";第二个十年既写评论也写杂文,每年要在全国报刊发表百余篇;第三个十年有幸调来《常州日报》专写新闻评论.许多评论文章被全国众多媒体转载,在江苏省报纸好新闻评比中,我的作品多次获奖.同行们也常常问新闻评论写作有什么"秘诀",我的体会是四个字:情理交融.即既要有严密充分辩证的说理,又要有迸发的激情、流淌的真情;既能说服人,更能打动人.  相似文献   

3.
我院陈力丹教授新著《解析新闻传播学2012》,于2012年4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共计30万字。这是他2006年以来出版的第七本《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系列著作。这本书从他2011年及2012年1月写的文字中选取了与当前关系较为紧密的69篇,根据内容划分为九章:第一章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3篇)、第二  相似文献   

4.
新月的广告     
要想用几十个字,或者百余字来写一本书的特点,制成一篇吸引人的书刊广告,这对执笔者简直是出难题。答卷如何,当然可以看出水平的高低。  相似文献   

5.
我想写一组《我心目中的“绝作”》系列书评,给《中国图书商报》写了第一篇后,发现报纸的篇幅限制太大,所以现在这第二篇只能移到刊物上来。由于换了地方,故而对“绝作”一词又须解释几句。 我心目中的“绝作” 当然指写得很好、很有价值的书;但不一定是天下最好的书,更不一定出于天下最有学问的人之手。它的“绝”,主要是指“不可重复性”,即此书不但没有第二个人能写出来,而且作者本人也不可能再写出这样一本来。另外,我深知自己对“绝作”的解释是经不起反驳的,我之所以这样来称呼一些著作,是有很大的主观感情色彩的,因此,请读者不必较真。招呼打过,言归正传。 这一次要谈的“绝作”是  相似文献   

6.
古今名人大多善于读书,读书讲究方法是他们成就大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本”经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提出:“根据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需要精读的书,要一本一本的读,在同一时间内只能读一本书,一本书读完了才能读第二本。”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精读一本最好的书,要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能清楚,  相似文献   

7.
诗文评七篇     
书三绝句诗后(欧阳修)前一篇,梅圣俞咏泥滑滑;次一篇,苏子美咏黄莺;后一篇,余咏画眉鸟。三子者之作也,出于偶然,初未始相知。及其至也,意趣同归;岂非其精神会通,遂暗合耶?自二子死,余殆绝笔于斯矣。(七十二字)这里第一首,是梅尧臣写“泥滑滑”;第二首呢,是苏舜钦写黄莺;第三首呢,是我写画眉鸟。三首诗都是即兴之作。作诗时彼此并未沟通,写成一看,诗的意思和趣味却十分接近。难道这不说明,我们三个人,  相似文献   

8.
编辑起码     
2005年最后一期《中国编辑》,要开展“做一本比生命还要长的书”的专题讨论。大约是我为该刊上一期写过题为《一本书主义与一本书运动》的卷首语,在主张上彼此不谋而合的缘故,编者约我为此专题再写一篇东西。出版业内同好,相敬不如相应,况且前一篇写罢,有些意犹未尽,于是应承下来。  相似文献   

9.
虎年岁未.有幸拜读了1998年第5期《深圳商报通讯》“金笔奖”专稿。我深深地被杨晓敏、姜东南等6名获奖者的事迹所感动.他们像一颗颗璀璨的金星.光采夺目一催人向上。诚然,我要感谢编辑们的独具匠心。为读者精心采编的这组高质量的专稿,可谓:浓墨重彩写风流.商报‘哈笔”催人魂。报魂铸华章《深圳商报》驻武汉记者站站长杨晓敏。在1998年震撼中外的长江抗洪抢险中,4O多天写了40多篇稿子,组织高质量的照片SO余幅.见报2万余字。事后有人问她:“你一个女同志.为什么如此‘玩命’?是什么力量驱使你采写和组织这么多的稿件?”她…  相似文献   

10.
1989年底,笔者写过一篇短文《评我国十二本编辑学著作》,发表在《编辑学刊》1990年第一期。拙文刊出以后,引起一些反响,首先是一些同志来信,表示支持、鼓励,认为这样做有助于了解编辑学研究、著述的全貌。更令人感动的是一些同志主动把他们的新著寄给我。因此,现在我手上又有十一本以“编辑学”命名的书籍,使我可以写第二篇短文,这是我十分感谢的。以出版时间先后排列,这十一本书是: 《编辑学概论》,肖汉森、戴志松、曹毓英、彭守权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4月出版。  相似文献   

11.
色彩淡雅、装帧精美的《广东当代作家传略》(陈衡、袁广达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一部作家自己写自己(个别已故作家除外)的大书。收录747人,凡70余万字。每传,少则百余字;多则三、四千字;而大多数则在千字左右,短小精悍。此种以一个省的作家小传合集出版的书,在全国来说,尚属第一部。书前,有秦牧同志的序言;书末,有附录《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会员名单》。纵览一遍,可以看出这部大书有它自己的特色,那就是: 一、“我写我”,写亲身经历,材料出于第一手。700多位作家,不论老年、中年、青年,都有自己的人生旅程,社会实践,创作成绩、  相似文献   

12.
我与言论     
我是自1985年底正式步入新闻之路的,特别倾向于新闻言论的写作。两年多来,我坚持做到“练”之以恒、笔耕不辍、投稿不止,总算有所收获。至今已在中央及有关省市的50种报刊电台上发表各类稿件250余篇,其中言论稿件占三分之二。我写言论的体会基本上可以归纳为12个字,即:注重投入、勤写苦改、处处留心。一、注重投入。要想多输出,必须多投入。这十个字几乎成为我写言论的“座右铭”。记得我的第一  相似文献   

13.
在报社编辑部学习两个多月所见所感颇多,尤其有两件不为人知的小事让我“刻骨铭心”,也许这两件小事将会影响我在新闻道路上所走的每一步。编了一篇言论稿下楼找不到“北” 分到理论部学习的第二天,负责带我的编辑就交给我一篇500字的言论,让我编成一篇400字左右的“星火小集”。这是我编发的第一篇稿件。过去总以为编稿子要比写稿子容易,改个标题,删除一些文字就可以了。然而,事实并非自己想的  相似文献   

14.
“在我的人生中,有39年都是人家在写我,这是唯一一本我林青霞自己写林青霞的书。这里面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篇文章都是从我心里面涌出来的。我很希望,大家能够把我这本书,放在书桌上,或者放在书架上,或者放在床边,经过的时候,翻一翻,然后心里想着,嗯,她是我的朋友”  相似文献   

15.
第一篇新闻稿的发表告诉我:初学写作,要在短上狠下功夫。那是一九八四年十月的「天,领导把新闻报道的任务交给了我。当时想,新闻有啥难写?连续二十天,我一下子采写了十多篇,却篇篇都没能变铅字。在我灰心之时,《河南计划生育报》登了我的第一篇新闻,是写民兵宣传计划生育的。拿出样报一看,原来我写的千余字的稿子在报上变成一百八十九个字的简讯,经过仔细对照,揣摩,才发现只有登出来的一百八十九个字有新闻价值。我想新闻就是要短,只有短,才能使你用最精炼的语言。在短上下功夫@张英俊  相似文献   

16.
《出版史料》2001,(1):50-50
巴金在1947年时说过,“我的第一本书是《面包略取》,那是用另一个名字出版的,原著者是克鲁泡特金,中译本在1927年出版。我自己写的第一本书是长篇小说《灭亡》。”并说,“我1928年夏天在法国的一个小城里写完它,寄给在上海的朋友A·A,我请他替我打听印价,我  相似文献   

17.
编辑的幽默     
我是画图画的,有时也作文,投寄报纸发表。因为怕丢,就复写一份自己留下。积数十年之经验,越来越感到非留不可了。拿最近一次来说,有家报纸的一位编辑约我写一篇讲幽默的文章。他是我熟识的青年朋友,自然要按时交卷,他也按时登在了报纸上。我从头到尾读了三遍,才发现1,000字里,只有第二段开头16个字的那一句是我写的,还有一个句点;此外,没有一句是原文。我那篇作文有1,400字,选用了1.14%强,按原稿署名“方成”。因之也越来越感到当编辑之难了。一篇别  相似文献   

18.
1987年起,我编著的三本书:《揭开迷信鬼神内幕》、《致富农民的新观念》和《城乡个体工商户实用大全》(共百余万字)陆续出版。一些同行问我:“你又要当总编辑,又要写书和文章,时间是怎样挤出来的?”说起来很简单,无非是两条:一是要多研究问题,二是勤奋和毅力。写《揭开迷信鬼神内幕》这本书的起因,是一封读者来信引出的。一天早晨上班,一位编辑手里拿着一封读者来信,往我的办公桌上一放说:“有一封读者来信,问黄雀抽帖是怎么回事?信中说,这  相似文献   

19.
逼出来的话     
没有想到,1991年我将65篇杂文结册的《热冷集》,有幸被推荐列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家图书目录。这事拽着我又把1990年以来写的61篇杂文随笔汇集出版。 本集杂文随笔,绝大部分是在《人民日报》、《半月谈》和《中国记者》上署名谈峰发表的。它们也如同我40多年来“爬格子”“爬”出来的其它杂文、新闻、通讯、报告文学和学术论文,写作的动因可分三类:一是奉命写的;二是人们希望写的;三是自己逼自己写的。初当记者时写的东西,属第一类动因者多,第二、三类动因  相似文献   

20.
我写这篇文章,是在近两年里读到有关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先生的两篇短文而引发的。第一篇是王学锋写的白岩松渴望“充电”,登在1996年5月25日的《钱江晚报》上,说的是白岩松做节目主持人的困惑和危机感,他本人认为需要冷静、旁观和“充电”,提出了主持人的知识积累问题,全文共400字左右。第二篇是白岩松本人写的渴望“年老”,提出了主持人的成熟心态问题,登在《焦点处的时空》,1998年2月6日《浙江日报》转载时不足600字。如此短小的两篇文章,竟击中主持人职业的要害,指明了做好节目主持人的关键问题。我与白岩松先生素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