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红娟 《考试周刊》2008,(2):140-141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重要的一环是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大学生法治教育是指对高等院校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的法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法治观念、法治信仰以及法律实践能力的教育,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加强法治教育,大学生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生力军,开展大学生法治教育是高校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当前高校开展大学生法治教育尚存在一些误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法治实践教育尚需进一步拓展。为此,开展大学生法治教育应把握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这个主渠道,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思想,采取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大学生提供参与法治实践教育的多种途径,在真实情境中加深他们对法治知识的认识,提升大学生的法治实践能力和法治素养,使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忠实信仰者、坚定捍卫者与模范践行者。  相似文献   

3.
形成法治思维,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表现。大学生法治思维应是一种合法性思维,体现公平正义的思维,它要求以权利义务为中心,强调要有程序意识。为培养高校大学生法治思维,针对高校在法治教育中存在的认识上的主要问题,应重视与加强大学生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加强校园法治环境建设,营造高校法治学习氛围;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等更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4.
赵艳敏 《高教论坛》2022,(10):10-12
高校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进校园的体现。高校法治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实现高校治理现代化、提升思政教育实效的重要方式。高校法治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是多元化的,可以通过渗透式融入大学课堂、感召式融入校园环境、开放式融入网宣平台建设、互动式融入思政育人全过程,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动,通过营造法治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全方位、全过程地掌握法律知识,提升法治素养。  相似文献   

5.
林志香 《文教资料》2012,(12):99-100
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在现阶段已初步确立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针对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以及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现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文章提出宜从创新法治文化建设入手,加强高校管理体制的创新、法治文化理论的研究及法治教育教学的改革等方面,更好地推动高校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在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及主要途径进行了初步探析.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法治精神是法治的内在引擎、思想精髓和价值体现,法治精神的培育是法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大学生作为法治中国建设的生力军,其法治精神的培育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已经有了明显提高,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通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拓展实践教学路径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有力措施,引导大学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认同、制度认同和道路自信,自觉践行与弘扬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8.
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高校应通过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优化法律教学内容、改进法律教育方式等途径,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法治教育体系,切实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水平。  相似文献   

9.
培育大学生法治精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校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大学生法治教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本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对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在肯定教育成效的基础上,就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进行了深度的挖掘和原因剖析,最后从组织领导、内容完善、方式改进、条件保障等方面就全面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加强高校法制教肓,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中国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有待提升,现行的法制教育欠缺实效性,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高校法制教育目标不明确、课程流于形式、第二课堂与社会实践环节不完善、具有法学专业背景的师资相对缺乏等。构建新型的高校法制教育模式必须创新高校法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的方式方法、师资队伍等,促进高校法制教育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1.
孟繁秋 《文教资料》2010,(3):203-204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也对大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载体的建设.本文试图探讨一条通过以法治教育为载体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新路。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神内核。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高校是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在大学生中进行法治理念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功能。文章就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必要性与路径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合格且具有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根本保证,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为树立高校学生的民主、法治意识,信仰法律、崇尚法律权威,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对于宏观层面的国家建设发展和微观层面的高校依法治教的根本目的和重大意义,从而给予思想上的高度重视.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加强和立法、司法部门的联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深入持久的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14.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法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和培养社会主义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高校法治教育要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论基础和价值方向,坚持兼顾价值引导与知识传授、沟通政治性与学理性、注重实效性与实践性的基本原则,探索完善相关课程的配套设置、选择有针对性的课程讲授内容以及深受学生喜爱的多元授课方式,将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深植于学生内心,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和守法、用法的能力,助推依法治国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15.
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高素质人才的客观需要。积极探索高校法治理念教育的新路径,对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观念是实现国家法治建设的基本前提。受传统法律文化和社会法治环境的影响以及高校法治教育局限性的制约,大学生法治观念总体上比较淡薄。本文探讨了加强高校法治教育、培育校园法治文化氛围和优化社会法治环境等对策,以期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高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应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骨干和带头作用,走在前面。大学生是校园的主体,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创建和谐校园、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法治素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应相得益彰,共创和谐。这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具有战略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代大学生的法治理念不仅影响个人人生理想的实现,更直接关系和影响着国家的法治建设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基于此,从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课程改革、校园法制文化宣传、信息化时代网络新闻的影响等方面,对当前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重视法制教育主渠道的课程建设,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完善教材结构,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全面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等构想,以期有效地改善并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相似文献   

19.
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战略的主要阵地,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场所。高校应该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法治环境的保障,高校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对于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意义。高校法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方式有:将法律意识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进行科学考核。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法治实践的重大创新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全面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政课,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构建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长效机制,实现由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的科学转化,切实增强大学生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思想自觉、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