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黛西·米勒》在“符号矩阵”中展现的深层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A.J.格雷马斯符号矩阵理论分析亨利·詹姆斯的成名作《黛西·米勒》的深层叙述结构,从新的视角解读这部作品的深层文化意义。从《黛西·米勒》中抽象出四个语义素,组成六对人物关系,形成作品的基本意义框架,并解析这六对人物间或对立或矛盾的二元关系。通过这种分析,作者又在格雷马斯符号矩阵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出作品的深层叙述结构,以揭示表层叙述下蕴含的深层文化关系,即传统与自由的关联与矛盾。  相似文献   

2.
张纹嫣 《文教资料》2012,(23):19-20,34
本文试图以A.J.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分析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的叙事手法和人物之间的关系,给观众提供新的视角解读电影。符号矩阵通过从作品中抽出四个语义素,组成了二元对立的关系,故事就是在这二元对立的发展中进行的。可以让读者更清晰地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对电影更进一步地把握。  相似文献   

3.
《地海巫师》是在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生与死的三组“二元对立”的基础上展开叙述的。而这一二元对立的结构特点恰好符合格雷马斯“符号矩阵模式”的建构基础。因而采用“符号矩阵模式”来分析其深层叙事结构并透过这一结构进而探寻整部小说的深刻内涵可以发现:一方面是“人”与“非人”的较量体现“本我”的制服与“超我”的实现;另一方面是“反人”与“非反人”的对立将价值体认从误区引回到正途。  相似文献   

4.
运用结构主义叙述学的叙述视角理论对鲁迅小说《离婚》进行分析,并指出本在这种叙述视角下的叙述特色。  相似文献   

5.
小说叙述视角通常划分为限知视角与全知视角。叙述视角有共性价值,但在不同小说中亦有独特的价值。当下,对叙述视角的套路化分析往往忽视了其独特价值。本文以《大卫·科波菲尔》《复活》为例,探究叙述视角的独特价值与小说艺术特色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许三观卖血记》的叙述磁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动叙事既会为优秀作品锦上添花 ,也能跳脱出来 ,展现自身魅力。《许三观卖血记》中跳跃与复沓回旋形成的叙述节奏感 ;“二元对立组合”构筑的张力以及准确、动人的情感掌控从三个角度形成了小说文本强劲的叙述磁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叙事学理论和功能语言学理论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以小说《到灯塔去》的片段为分析语料,探讨及物性系统与多视角叙述手法之间的潜在关系以及小说叙述视角的转换机制,从而揭示及物性系统下分析文学语篇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我弥留之际》的交替叙述视角。本书的多层次叙述视角包含三类叙述者:核心叙述者,家庭叙述者以及外围叙述者。正是通过这种多角度叙述结构,读者有机会深入到角色内心世界,体察叙述者之间的呼应和对立、叙述内容的现实和虚幻,从而理解福克纳小说的现代派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9.
叙述视角是现代小说批评中一个重要的文学概念,但它也能运用到分析《圣经》这部伟大而古老的叙事作品中来。文章将采用西蒙.查特曼的叙述视角理论,即感知视角﹑概念视角与利益视角的三分法,对《旧约.创世记》第37~50章讲述的约瑟故事进行视角运用的分析,在视角的变化和整合中,彰显视角对于理解作品的含义与叙述者意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二元对立现象广泛存在与文学作品中,二元对立已成为文学批评领域重要的研究方法。在《无名的裘德》中,哈代运用几对二元对立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效果。本文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出发,通过对小说中二元对立模式进行分析揭示二元对立是怎样成功地刻画人物、揭示主题和渲染小说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1.
托尼·莫里森小说《所罗门之歌》叙述极具特色,最主要表现在不同视角的转换方面。因此,探讨和分析小说中蕴涵的各种不同视角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可以加深读者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视角描写是小说常见的技巧,而视角与叙述人称结合形成叙述方位,共同参与叙述角度的构建。本文以加拿大华裔英语作家伊芙琳·刘的短篇小说《碎玻璃》为例,分析了小说中的叙述方位,及其对主题构建的意义。在小说中,第三人称与人物视角结合的叙述方位以及第一人称与人物视角结合的叙述方位轮番出场,使小说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得到全面展示,她内心的挣扎轨迹也在“我”与“她”的对话中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视角描写是小说常见的技巧,而视角与叙述人称结合形成叙述方位,共同参与叙述角度的构建。本文以加拿大华裔英语作家伊芙琳.刘的短篇小说《碎玻璃》为例,分析了小说中的叙述方位,及其对主题构建的意义。在小说中,第三人称与人物视角结合的叙述方位以及第一人称与人物视角结合的叙述方位轮番出场,使小说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得到全面展示,她内心的挣扎轨迹也在"我"与"她"的对话中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叙述学又称“叙述文分析”,是与结构主义密切相关的“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叙述分析首先要把对象看成一个具有“能指”和“所指”的符号系统,然后从层次划分开始,确定叙述的基本单位,再在此基础上探讨其组合规则。但由于研究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使得层次划分不尽相同,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叙述问题的探讨也出现差异.从而导致小说叙述理论的庞杂。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叙事学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理论依据,剖析了伍尔夫小说《达洛维太太》的叙事特色——“多角度叙述”,揭示出伍尔夫富于女性主义特色的小说叙事策略。《达洛维太太》的叙述视角属于典型的“第三人称人物有限视角”,其根本特点就在于叙述声音与叙述角度的分离,由于这一手法的使用,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得以在多个人物之间自由流转,从而使小说中的人物呈现出多重自我.伍尔夫由此确立了女性的自我意识,消解了男性的自我中心,实现了男性自我与女性自我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卡森·麦卡勒斯在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中运用了不同的叙述视角。通过分析第二人称叙述视角在小说中的运用,指出其作用是双重的。在第二人称叙述视角下,其叙述者既是小说中的全知叙述者,也是读者,从而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对故事中的人物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判断。此外,该文还分析了小说中所运用的不同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其中包括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第三人称有限叙述视角。不同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在交代故事背景、揭示小说主题,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等方面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沈婷 《文学教育(上)》2011,(15):151-151
周新天先生的《心随野蜂飞》是一篇具有多种技巧和隽永意味的优秀短篇小说。本文从叙述视角、行文时序和章节结构三个方面对这篇小说进行叙事学分析:认为文本的视角是一种富有情感色彩的“糅合式”视角,文本时间和故事时间交织穿插、错落有致,章节结构上二元对立反应了自然与文明的对抗。《心随野蜂飞》通过丰富的叙事技巧巧妙地表达了对家园的守望和对原始文明遭到破坏的叹息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8.
符号是丹·布朗小说中永恒不变的要素之一,《失落的秘符》中的符号元素更是被运用得淋漓尽致.为了使小说的故事情节不显单薄,丹·布朗在叙述中采用了闪回的手法,并利用娴熟的叙述技巧,在时间、空间与视角 上巧布迷局,使看似传统的情节模式被赋予了独特的感知.  相似文献   

19.
许娜 《文教资料》2012,(25):25-27
本文运用西方结构主义批评对蒋韵的中篇小说《完美的旅行》进行解读,即主要运用格雷马斯的角色模式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用符号矩阵解读作品中存在的二元对立极其深刻涵义,用叙事模式分析对小说中的文本进行深层解析。通过多角度的深层解读,阐释小说中存在的复议性与多层次性。  相似文献   

20.
小说中的叙述视角与反讽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内在契合性。英国当代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在小说《十九号房》中立足女主人公苏珊的视角,同时结合并转换运用不同视角,将客观叙述内化为人物心理活动,将主观情感外化为象征意象,形成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实现对女主人公的反讽,进而对女性追求自由独立过程中源于自身的从精神上依附男性、家庭中自我价值缺失直至逃避自我等问题进行了讽刺与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