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媒体的力量     
烽火连天的足球世界杯,几乎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今天的中国,数以亿计的球迷通宵达旦为球痴狂。中国人,如此着迷于一个没有自己的队伍参加的运动会,原因究竟何在?应该说,都是媒体惹的祸。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还没有转播足球世界杯的时候,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世界上有一项如此狂热的大赛。从1982年转播西班牙世界杯以后,狂热的中国球迷与届俱增。现在,谁要是不知道世界杯足球赛,那真是让人笑掉大牙。是电视、报纸和网络把这项世界第一运动介绍给中国的每一个人。那  相似文献   

2.
《大观周刊》2006,(26):67-67
4年1次的“世界杯”已经过去,它让很多球迷疯狂不已,但长时间看电视也使他们的身体产生了各种疲劳反应。连日来.就有为数不少的昆明球迷到医院就诊.眼部疲劳、眩晕和失眠是他们遇到的典型疾病。凌晨特别为你开出“世界杯综合症”食疗处方。[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2006年德国世界杯,中国足球队被挡在了赛场之外,可这丝毫没有降低中国人看球的热情。在火热的夏天,忠实的中国球迷废寝忘食地守在电视机前享受“最极端的足球生活”,使中国成了世界杯期间全球最大的“电视足球”消费国。世界杯是人类精神和视觉的盛宴,也是足球经济的盛宴,世界杯更是球迷、足联、媒体和商人共同营造的一个神话。[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听多了“微信改变中国”的豪言壮语,本文想谈谈在巴西世界杯前后,微信是如何影响我和我熟悉的人的。这些人,包括男人与女人,“真球迷”与伪球迷。笔者自认为曾经是一个“真球迷”:在足球赛季中,能基本保证每周完整观看3—4场直播球赛,其中甚至包括许多人不屑一顾的中超联赛。但自从有了微信,一切都变了。本届世界杯期间的一个真实图景是.真正目不转晴盯着电视屏幕的人极少,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是一边看球一边刷微信,甚至是刷微信、“听”电视。  相似文献   

5.
2014巴西世界杯的余温逐渐散去,这场全球顶级赛事的赢家却不仅仅是手捧大力神杯的"德国战车",不计其数的企业、媒体在世界杯之年伊始就企划着从中分得一杯羹。值得注意的是,巴西世界杯是有史以来第一次PC、Pad、手机、电视、电影共同争夺球迷的世界杯,五屏混战,拥有版权才算是拥有了世界。  相似文献   

6.
“网络风暴”的魅力就在于它吸收了电视直播的部分优势。在世界杯球赛中,电视直播与因特网联姻,可以利用因特网的高速快捷,远隔万里的网上球迷可以边看直播、边同电视评论员一起探讨球事。难怪有人说,下届世界杯球迷的眼睛会更累,因为他们要同时盯着直播赛事的电视屏...  相似文献   

7.
足球笑话     
《大观周刊》2006,(19):36-37
中国足球数十年屡遭打击,冲不进世界杯和一些球员的恶习成了大家制作笑话的素材。算是中国足球对球迷的另类贡献吧!这种啼笑皆非的事情反映了中国足球的悲哀水平和糟糕状况!虽然是笑话,但笑话说明了问题,反应了一些道理。 关于中国足球的笑话让不懂足球的人都能笑得快掉“大牙”。而四年一次的世界杯,是球迷狂欢的日子,也是“伪球迷”爆笑的日子。希望世界杯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欢乐,也希望中国足球早日实现真正的腾飞,以后不会再出现类似的“笑话”![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宿命     
中国国家足球队再次与世界杯决赛无缘,在亚洲进八强竞如此困难,被弱小的马来西亚、科威特和中国香港任意欺凌,羞得球迷们快无地自容了,中国足球给国人丢尽了颜面。改革十年的中国足球没有进步,反而倒退,一次又一次失败,总是没有人去从根本上总结失败的原因,面对失败各方总是想方设法推脱责任,一次又一次在失败的泥沼里挣扎成了中国国家队的“宿命”,令人痛心的国足,何时才能让球迷国人扬眉吐气一回啊!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巴西世界杯留给了国人无数的话题,其中中央电视台几位前方解说的表现,一度成为网络最热搜索词和网友竞相吐槽的对象。1978年,中央电视台首次通过卫星实况转播阿根廷世界杯的半决赛——足球解说界泰斗宋世雄老师的处子秀,至今中国电视足球解说已经走过了36年的历程。最初,由于电视普及度不高以及国内足球人口不足,电视足球转播相对较少,基本只转世界杯这样的顶级赛事,足球解说员表现的机会不多。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国足球职业化进程的启动、甲A联赛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足球虽然离世界杯遥远,但这丝毫没有减弱中国媒介对世界杯的关注。今夏,广大球迷在欣赏足球比赛的精彩之余,对世界杯的另一大感受则是媒介近乎白热化的的竞争。就在世界杯高潮迭起,越战越酣时,为之摇旗呐喊的众报刊却市场销售急剧萎缩。这始料不及的现象,让传媒人惶惑和纳闷:  相似文献   

11.
世界杯足球赛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单项竞技活动。在德国举办的第十八届世界杯足球赛上,32支球队在亿万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技艺,表现自己的民族精神;无数的球迷在场内为自己的球队助威,在场外为胜利狂欢。在全世界球迷激情澎湃的30天里,数千位媒体工作者则在进行着另一场竞赛:新闻大战。对大多数不能到现场的球迷来讲,是各类媒体伴随他们度过了这个狂欢之夏。对媒体来讲,世界杯是一个抢夺受众市场、巩固和拓展生存空间的机会。尽管中国足球队没有去德国,但中国媒体没有放弃这个机会,近百名记者奔赴德国,更多的人在国内为世界杯报道忙碌:纸媒或增加版面或出特刊,广播电视即时转播加评论,第一次合法亮相的网络媒体更是发挥其资金和技术优势,大手笔投入以争夺网民。回顾世界杯报道,让我们在激情过后有更深的思考,思考让我们更加理性、更加成熟。相信在不远的2008年,中国的媒体会奉献给读者一顿更为丰盛的新闻大餐。  相似文献   

12.
世界杯来了,球迷们又开始四年一度的享受,每个比赛日都有无数球迷守在电视机前收看精彩的对决。当然也有不少网友会在比赛开始时,登陆一些网站或使用网络电视软件,在电脑上看世界杯。对于许多没有电视只有电脑的在校学生和刚刚工作的年轻人来说,互联网是他们感受世界杯的最好途径,宿舍的三五好友围在电脑屏幕前喝着饮料吃着零食,上网看球也别有一番滋味。  相似文献   

13.
《从德国世界杯报道的进步看中国电视媒体》一文,通过对中国电视媒体2006年德国世界杯报道的分析,对中国电视媒体报道世界杯的特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报道提供了许多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10年南非世界杯的开幕,使媒体和受众一同进入了"世界杯时刻"。以电视为主导的大众传媒通过对世界杯这一典型"体育媒介事件"的报道,为受众建构了一种独特的生活空间。南非世界杯期间,中国电视体育联播平台CSPN开辟了一档全新的世界杯播报节目《苏东世界播》,节目以1+1+1的模式开辟了世界杯解说的另类风格。世界杯,不仅是一场球迷狂欢的盛宴,更是一个媒体展示的舞台。  相似文献   

15.
7月4日新华社播发的《袁伟民聊世界杯足球赛》,不失为体育报道的一篇佳作。街谈巷议的中心话题——世界杯足球,在搞排球出身的袁伟民眼中究竟怎样,球迷们当然是很关心的。记者以特有的新闻敏感性,报道了袁伟民对此次世界杯足球赛的评论。衰伟民的评论,不但及时,而且确有一番新意。可以说,是出乎大多数球迷意料之外的。袁伟民评球,新就新在当“球运”之说铺天盖地而来之时,他没有随大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首先,他以两分法看事物,看事物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世界杯是球迷狂欢的节日,是释放激情的舞台。2010年南非世界杯于6月11日在约翰内斯堡球场开启华美盛宴,战火重燃,引来亿万球迷的关注。中国电视体育联播平台CSPN在南非世界杯期间开辟了一档特别节目《苏东世界播》。该节目不仅在CSPN覆盖的山东、湖北、新疆、江西、内蒙古五省取得较好收视,也受到全国各地球迷观众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7.
韩松 《记者摇篮》2015,(1):31-32
每逢世界级大赛,体育专题节目是电视观众非常喜欢看的,大台的"豪门盛宴"无疑是热门看点。那么,作为地方台如何参与到其中来,能不能给本土观众带来有本土特色、广接地气的体育专题栏目,本溪广播电视台在去年的巴西世界杯期间就推出了一档具有自己特点的世界杯特别节目《我看世界杯》,打造了地方台体育节目的"豪门盛宴"。世界杯,这一全球最受关注的足球盛会似乎离我们又近又远,说它近是因为每到四年一届无不牵挂山城球迷的心,大家为心迷的球队或喜或悲,说它远是因为我们仅仅通过央视和其他大的媒体体验世界杯的脉搏,本  相似文献   

18.
看电视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休闲方式,作为家庭媒介的电视也长期是中国的第一媒介,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是幸福感的源泉,看电视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看电视对主观幸福感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基于2013和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本文发现日常看电视和空闲时间看电视(或看碟)均直接提升了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但只有至少达到“经常”或“每天”看电视才能显著提升人们的幸福感,表明电视使用对幸福感的提升具有一定的门槛。本文通过相互竞争的两个中介机制分析了看电视对主观幸福感的间接影响,中介分析发现,看电视通过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间接提升了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但看电视并没有因为提升了物质主义倾向而降低幸福感。  相似文献   

19.
各大洲的世界杯足球预选赛大战早已偃旗息鼓,各路诸侯在杀得你死我活的硝烟迷漫中各分得一杯羹,世界32强悉数排定待发。6月就要来了,世界杯就要来了。在球迷的心目中,四年一度的世界杯就是一次释放激情的盛典,就是欧洲、美洲、亚洲等不同区域不同风格的足球队员在绿茵场上献上的一道道精美的精神菜肴。但中国人此次只能充当“看客”的角色。原以为没有中国队的比赛会看得舒服,“坐山观虎斗”最起码可以得到份难得的清静,再不用为中国队担惊受怕、半夜作噩梦,心脏再不用因为足球不堪重负了。谁知,从2005年2月初开始的预赛打到结束,看下来比赛…  相似文献   

20.
陈祎 《传媒》2015,(2):35-37
2014巴西世界杯,作为全球瞩目的国际级体育赛事,毫无疑问地引发了一场激烈的媒体大战.在巴西世界杯期间,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新媒体等纷纷抢夺时效、深入挖掘、进行专题报道,所有媒体都想要抢夺舆论的制高点.由于本次世界杯有11小时的时差,再加上新媒体的虎视眈眈,在开赛前就出现了纸媒“出特刊就是找死”的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