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在揭示“大散文”内涵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论述“大散文”观的意义,同时也分析了“大散文”观的偏颇给九十年代散文创作带来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释智圆是宋初著名僧人,不仅精于散文创作,而且在学术思想上也颇有造诣。智圆儒学特色表现在追求“内圣外王”、肯定“道统”说、采用训诂与义理两种解经方式。因此,他的散文创作观推崇“文以明道”、主张文章应经世致用、强调“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受到上述散文观的影响,智圆的散文创作实践呈现出立论精当、论证严密,讲求复古、学习古人,善于议论、理盛于文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名目繁多的散文分类中,生态类散文一直未被从其他类别中剥离出来并给予充分重视。在建立“生态文艺学”呼声高涨和此类散文创作日丰的背景下,提出“生态散文”的概念很有必要。本文简要分析了生态散文产生的背号;与古代及建国十七年前托物言志类散文的区别;并描述、梳理了新时期以来生态散文的发生、发展及其流变。  相似文献   

4.
本文力图对学术知识渗入散文的现象加以理论分析。学术知识对散文的渗透确有其出现的积极意义,它满足了人的“审智”需求、提升了散文的思想深度、增加了散文的知识趣味;但是它的过度侵入也易造成学术对散文的“谋杀”,即破坏散文最为尊崇的自我及作者与读者间的亲切感;学术知识要融入散文需要做到———以情融之,以审美化之,以文化视角审之,并坚持思想的个性。  相似文献   

5.
一 90年代,在经济波涛汹涌,文学没有主潮,纯文学日益式微的时候,散文继诗歌热、小说热之后,也骤然“热”起来了.散文作为当今文化的重要表征而大行其道。适应这种形势,几乎所有的期刊杂志都开辟了散文专栏,所有的报纸副刊都要刊发散文作品,一时间,散文的“繁花”争奇斗妍,竞相媲“美”。散文作者辈出,散文作品铺天盖地涌向读者。似乎能拿起笔写作的人,都投身到了散文创作之中,专业的散文家自不待言,小说家、诗人、学者、理论家……在散文逐浪的大潮中,余秋雨是一个引人关注的热点。如今,研究散文者似乎言必  相似文献   

6.
智者的微笑──杨绛散文漫谈刘传霞作为作家、文学翻译家、文学研究专家的杨绛,她的散文很自然地被许多论者归入“学者散文”或者“学人散文”,因为它体现着一个有着丰厚文化背景的心灵。然而,与黄裳、金克木、张中行、王佐良等同时代人文学者相比,杨绛的散文则显示出...  相似文献   

7.
欧阳修的散文独具“六一风神”,常着眼于感情的抒发,得到了诸多的好评,然而在他散文中所蕴藏着的“刚正”、“淑世”和与民同乐等情怀,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发现、挖掘。  相似文献   

8.
金元交替之际,元人王恽通过元好问接续了唐宋古文传统,糅合了理学理论,形成自己的散文审美理论:以“中和”为审美内核,以“温醇典雅”为审美风貌,以“自得”为审美升华。王恽的散文审美理论是对宋代散文传统的自觉选择,丰富了元代相对贫弱的散文理论。  相似文献   

9.
目前,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比较普遍存在着“逐段串讲”、“逐句讲析”或“满堂问”、“随意问”的现象.这种教学方法根本无助于学生完整、到位地赏析散文作品,培养健康、美好的情操.初中散文阅读教学应以主问题为抓手,引领学生赏析散文作品,学习散文作品中蕴含的丰富的学科知识,探究散文作品中洋溢的人文情感.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应遵循针对初中散文的文体特质设计主问题、要为突破教学重难点设计主问题的原则.其基本策略有:从课文的标题入手设计主问题;从文章的关键语句入手设计主问题;从文章的结构入手设计主问题;从关照学生的兴趣点或已有经验入手设计主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叶灵凤和余秋雨同为学者散文的代表作家.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叶灵凤与九十年代的余秋雨都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睿智的笔触抒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散文随笔.拟从“关注文化和文明的方式”和“虔诚心态”两方面对叶灵凤的读书随笔和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创作中的异同点一比较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他们各自的散文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中考语文复习中,文言文部分是重点.。从考核内容导向,反思文言文教学,了解到一些启示。夯实基础是前提,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使学生能独立阅读课外浅易的文言诗文才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2.
艾青为中国现代自由诗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总结自身创作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诗批评,始终坚持现实主义方向,同时又不断探寻新诗自身创作及文本规律,关注时代大众的接受意识,代表了中国现实主义诗学发展的一个高度。艾青的新诗理论以“大众的精神教育工具”说为基准,是一个由诗人“苦役”说、新诗“散文美”和读者接受反“晦涩”三根支柱支撑的批评体系。  相似文献   

13.
训读法:日本受容汉诗文之津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诗文训读法是一种双向处理汉诗文与和文 ,使二者相互训译转换的语言机制 ,是日本接受汉籍并进而创作汉诗文之津桥。日本对待外来汉字的积极吸纳态度 ,坚持以本国固有语言为本的原则 ,以及灵活的“训读”、“音读”方法 ,是训读法产生的理念基础和技术基础。训读法从产生到定型 ,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嬗变与完善过程。江户时期以荻生徂徕为代表的训读法反对者的尝试与失败 ,证明了训读法产生的合理性、必然性。从现今日本解读汉诗文所采取的原文、训读文、口语译文的三段式结构中 ,可以认知汉诗文训读法的基本形态与工作原理。向使日本一味用音读法处理汉诗文 ,则汉诗文就始终只能是极少数文化贵族独占的“外国文学” ,不可能出现江户时期的鼎盛 ,更谈不上融入日本文学 ,成为构成日本文学的和汉两大体系之一。  相似文献   

14.
在中学语教学中,古代诗是最令学生畏惧的内容,然而它又是最重要的内容。本认为,将古代诗的教学重点放在言字词的疏通上是使其变得面目可憎的主要原因。本试图通过两篇古代诗教学的示范,探索培养学生对古代诗的兴趣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体育是汉代骈文描写的对象,多姿多彩的骈文呈现了一幅汉代体育画卷。汉代作家枚乘和孔臧最早开始在骈文中描绘狩猎的内容,接着司马相如和扬雄在文学作品中描写皇族诸侯出猎的盛大场面,讨论狩猎的褒贬意义。马融的骈文介绍了汉代的樗蒲和围棋;蔡邕的骈文介绍了汉代的弹棋;张衡的《西京赋》和李尤的《平乐观赋》则再现了汉代的杂技娱乐。骈文不仅真实摹写了汉代体育活动,而且折射出汉代古人的体育观念,当时全社会树立了尚勇崇武的体育风尚,人们下棋狩猎追求的是娱乐与休闲。骈文蕴涵着古人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认识。研究古代骈文可以促进文学和体育事业的交融发展,在体育与文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体育视角审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促进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扬雄的汉赋观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讽谏说为主体,其他观点皆由此推演而成。扬雄的某些观点是终生一贯的,如汉赋讽谏说,屈、马高下论,模拟说等;而有些观点则有着前后期的巨大差异,如"神化"说,"丽则"、"丽淫"说,汉赋价值说等。扬雄晚年鄙薄、否定汉赋,有着多方面的深刻而复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以中国武术世界化传播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中国武术近30多年世界化传播的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归纳,提出:“表面繁华,内核荒凉”的中国武术传播现状,着实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其次从传播学的视野对奥林匹克运动110余年的成功发展经验展开探讨,认为:奥林匹克运动之所以在当今世界最具全球影响力,在于奥林匹克运动追求的是一种超越于“运动”,“竞赛”、“锦标”之外的“别的东西”,而这种“别的东西”恰恰是中国武术在世界化发展过程中所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通过对奥林匹克运动成功经验的深入探析,试图找寻能够推动中国武术世界化发展的新契机、新出路和新视野.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学批评史”应正名为“‘诗文评’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诗文评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而迥异于西方的文学批评,二者似是而非。中西很似,好像就是;但若仔细分析,则非也——从外在面貌到内在神韵,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中国诗文评同西方类似学问或学科存在巨大差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以往我们在引入西方文学批评观念和术语上之所以出现某些负面结果,问题症结即在于:一些学者多看甚至只看中西文论之同或通(可通约)的方面,即似的方面;而少看甚至不看其异或隔(不可通约)的方面,即非的方面。而后者则是关键和要害所在。不同民族的人文学科正是依仗着相互之间的异、隔和非,即自身固有的独特之点,而获得了在世界上生活的资格和存在的价值;也正是因为这异、隔和非,才使这多彩的世界文化(包括丰富多样派别林立的学术活动)在和而不同中相克、相融,互渗、互动,竞生、竞长,不断发展繁荣。我们不应再套用西方的学术名称和学科称谓硬是把文学批评加在我们古代文论的头上,郑重其事地还给它本来就有的一个称呼:诗文评;中国文学批评史,也应该叫做‘诗文评’史。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公文,檄文由纯军事性文告演变成文学欣赏的对象是在汉魏六朝时期。从文体学角度考察这一演变的过程,可以发现六朝时期文学的骈俪化趋向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因,公文的体式和骈俪的语词交叉渗透,使檄文发生了创造性的转化,演变成了注重“辞令之妙”、具有“移人”效果的美文。檄文的形式也由散体到骈散结合,最终发展为完全的骈体文。同时,檄文功利性的淡化和审美性的凸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风尚和时代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20.
散文诗从西方传入我国后,受传统文化的制约,未能彻底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散文诗要走向现代,应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相适应,应与散文诗这一文体相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