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理想类型"是马克斯·韦伯为应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困境而提出的重要概念。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理想类型"是一种概念工具,体现着韦伯所确立的诸多原则,包括价值关联、价值中立以及确保意义上与因果上的妥当。在引入比较教育研究后,布雷恩·霍姆斯借助"理想类型"建构了其资料分类模式中由人、知识和社会的特征所组成的"理想类型规范模式"。承袭霍姆斯的资料分类模式,许美德继续运用"理想类型"研究中国大学发展背后的文化与价值理念,并突破了价值中立原则。然而,从整体上看,"理想类型"在比较教育研究中还存在明显的应用困境,需对其应用限度展开充分讨论,更好地发挥"理想类型"在中国比较教育学科专业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政治经济学家,西方宗教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学者们在谈论他的"理解社会学"时,多从新康德主义学派那里寻找其思想渊源.事实上,对新康德主义哲学思想的借鉴,只是韦伯"理解社会学"的实用主义方法论的一种实施.在这种借鉴的背后涵纳的是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方法理论的实用主义倾向.本文从"理想类型"这一"理解社会学"的核心概念的提出及特征和韦伯社会学方法论所表现出来的多元论倾向这两方面解析其"理解社会学"的功利性.  相似文献   

3.
周霞  欧阳彬 《天中学刊》2007,22(3):45-47
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问题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的重要内容。面对“独立于哲学”的思潮,西美尔提出了“哲学社会学”的思想。哲学社会学就是对社会科学的认识论研究和形而上学研究。这一关于哲学与社会科学关系的思想在他的《货币哲学》中得到了具体体现与运用。在现代思想语境中,西美尔的“哲学社会学”思想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韦伯理解社会学是社会学学科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理论流派和方法论体系。本文主要探讨韦伯在理解社会学框架中对“社会”、“社会行动”、“动机”、“秩序”“理想(理念)类型”、“理解”等概念的基本论述,进而分析关于“理解社会学”的基本逻辑及方法论特征。  相似文献   

5.
借鉴韦伯"理想类型"的概念和方法,通过对高职校园文化典型要素的突出与组合,提出了建设"德育首位、能力本位、文化品位"的高职校园文化"理想类型".  相似文献   

6.
社会学方法论,指的是关于社会学研究过程的哲学,其中包括作为研究的基本原理的理论假设和价值观念,还包括研究者用来解释资料、引出结论的标准或准则。社会学的方法论指导着社会学研究者怎样提出假说,怎样选择必需的证据来说明自己的理论观点。社会学在我国恢复以来,特別是近两年来,社会学学者就社会学方法论问题展开了讨论。讨论的“热点”主要是:社会学方法论的定义、内容、层次、框架,而对其特点却很少论及。我认为,与其他社会科学的方法论相比,社会学方法论有着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注重社会调查、从整体着眼进行综合研究和社会学的本国化这样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社会科学解释的核心问题是意义理解和因果解释之间的关系。韦伯的理想类型方法试图融合二者关系,其关于意义、价值中立原则和意向性因果关系的观点均受到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的批评。针对因果机制探索何以可能,批判实在论提出了本体论和方法论上的改进。它提出分层的本体论,将因果机制放到了本体论层面,而因果关系则是"人为封闭系统"中的一种认知上的关系,由此澄清了因果机制和因果关系,同时,它提出的RRRE模式和MIT的方法论核心虽然都是回溯,但RRRE模式更契合最佳解释推理对回溯的推进,亦即通过可爱性原则和可能性的关系来反映理解和解释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实验方法能否运用于社会科学研究之中,历来备受争议。文章通过对社会科学中实验方法兴起的历史考察,以及"实验"概念的可接受性、实验的受控特征、实验方法在经济学中的运用等方面的论述,探讨了社会科学中实验方法的适用性问题。实验方法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建基于相同的方法论基础之上,这就为消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长期以来所存在的方法论分歧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什么"与"什么是教育"是两个不同的命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做出区分.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讲,"教育是什么"探讨的是教育概念的内涵,揭示的是教育的本质,而"什么是教育"则讨论的是教育概念的外延,即概念的适用范围;从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角度来讲,"教育是什么"蕴含着人们对理想教育的追寻,而"什么是教育"则是对教育现实的反思.只有清楚二者的区别,才能把握教育本质,警惕大量"非教育"及"反教育"行为,从而使教育实践向"本真意义上的教育"逼近.  相似文献   

10.
实证研究在我国教育社会学界的境遇并不乐观,其受困于对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的争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一直难以获得其在社会学中那样尊崇的地位。教育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其作为"事实学科"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这门学科的价值,而作为"规范学科"则可能被其他学科所湮没。要确保教育社会学这门学科的独立地位,建构教育社会学的本土理论,实证主义显然是我们所不能弃守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从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归属问题出发,将教育社会学归入社会科学的范畴,然后从社会科学的高度来阐述教育社会学方法论特征的一系列二律背反:事实-价值判断,演绎-解释模式,定量-定性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空间"这一曾局限于地理学的概念,成为越来越多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重地"。国内的社会学、历史学、文学乃至教育学领域都对于"空间"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空间维度反观我国的学前教育政策及其演进历程,其意义旨在为政策科学化提供一缕新的微光,为建构和完善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体系探求新的方向,为政策实践指明新的可行之径。  相似文献   

13.
作为Domain理论中理想这一经典概念自然的推广,文章借助一致集和相对定向集引入相对理想和一致理想的概念,分析理想、一致理想和相对理想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极大理想的定义思想引入极大相对理想和局部极大相对理想的概念,对极大相对理想和局部极大相对理想二者的存在性进行证明.最后给出并证明偏序集上相对理想的一个分解定理:设P是偏序集,则其每一个真相对理想都可以表示成若干个相对局部极大相对理想的交.  相似文献   

14.
费孝通教授晚年的重大学术贡献是:在回答"社会是什么"这个社会学以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元问题"上,破解了西方社会学的迷思,建立起了"生活论"的解释框架和研究范式,从而确立了生活本体论的社会学信仰,明确了社会学既是社会科学又是人文学科的学科属性,建立了从生活逻辑出发和符合中国文化特点的研究方法。费孝通所确立的"生活论"研究范式为求解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实体与价值、理性与情感、实证与非实证研究等基本理论关系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5.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学理意识和方法意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代自然科学通过对科学概念的确定性假设为自己划定了学科阈限,提供了一个理性的知识结构和严格的方法论原则。受其影响,人文社会科学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始终为自身的不确定性而苦恼。规律是人文社会科学关于确定性的幻觉,是近代科学观向社会科学扩张的反映。社会科学不应追求那种现实中一般并不存在的假设的东西,而应揭示貌似自然的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价值选择活动。人文社会科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而是一个专门化的研究领域。人文社会科学应当树立专门的研究意识,即问题意识、学理意识和方法意识。"法无定法,道有常道"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特征。  相似文献   

16.
波普《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的逻辑与方法论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卡尔·波普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运用分析哲学归纳和分类方法对法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社会科学进行了方法论分析。由于著者的先验论和唯知识论世界观的影响 ,所以 ,他的方法论分析所运用的“证伪原则”是纯粹形而上学的方法论。所以波普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分析是矛盾的 ,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分析是需要解释的  相似文献   

17.
一、课程评价理念的基本内涵"理念"是个典型的哲学词汇,"是一个精神、意识层面上的上位性、综合性结构的哲学概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理想追求和哲学观点的抽象概括,是理论化、系统化的具有相对稳定性、指向性的认识、理想的观念体系"[1]。  相似文献   

18.
庄子的理想追求是"无待"、"无累"、"无患"的绝对的精神自由与"逍遥",可是由于对"命"的无可奈何,他只能"游"于世俗生活当中,"安之若命".这样一种矛盾怎么会奇妙的集合于一人的身上呢!现实中的压抑在理想中的彻底爆发,"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身体受世俗的约束,心在理想中自由飞翔.而"命"和"道"成为了他处世态度和理想追求最好的解释和归宿.  相似文献   

19.
研究借鉴Shavelson等人的自我概念框架,将"理想自我"分为学业、社会、品格和身体四个基本维度。通过对北京市某中学179名学生的"理想自我"的调查数据分析,可以发现:被调查学生倾向于从"品格"和"学业"两个角度来定位"理想自我"。其中,"品格自我"中最受学生关注的是"自信"、"勤奋"等品质,"学业自我"则往往以"学习结果"的方式来定位。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是推动一个民族和国家前进发展的动力,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是全社会达成的共识。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家庭和学校往往偏重于对青少年的理想教育,要求其树立崇高的社会道德理想和人生理想;而忽视了对青少年的底线教育,没有告诉他们做人、做事的底线,"底线"一旦触碰将会付出极大的代价。本文试图从理想教育和底线教育这两个方面来探讨青少年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