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托里拆利实验是初中物理“大气压”教学内容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演示实验。该实验不但可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而且还可以测出大气压的数值(出于水银有毒性的安全考虑,现在的托里拆利演示实验多用学生观看录像来代替了)。然而,在历次的托里拆利实验演示(或看录像)之后,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该实验不理解,主要是弄不清楚玻璃管中76 cm高水银柱的压强,为什么会等于外界的大气压强,即便教师费尽口舌,从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压强变化的角度去分析,也仍然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达到似懂非懂的地步。这很可能与大气压比较抽象有关,对于空气人们看不见,也摸不着,大气压强我们又感觉不到,不像人在水中能感觉到水压强的存在。所以,对于初中生来讲,大气压强是非常抽象的。为此,笔者尝试采用类比的教学方法,如同用水流作比来讲解电流、用水压作比来讲述电压一样-用液体内部的压强作比来讲解大气压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沈孝兵 《物理教师》2006,27(11):1-31
大气压强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有趣的小实验,如覆杯实验、瓶子吞蛋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以及教材新增加的易拉罐被压瘪的实验,这些实验都简单易做,这些实验都说明了处在空气中的物体受到大气压的作用.笔者用演示真空中不能传声的玻璃罩做了几个有趣的大气压实验,从另一个侧面反映  相似文献   

3.
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材第一册大气压强中“马德堡半球实验”,笔者在教学演示中发现有如下弊端:在马德堡半球实验中,用手摇抽气机抽气,常因接口不密封而漏气,学生一拉即开,有的教师用两用打气筒抽气,常因导管软易被大气压压变形,导致实验效果不好。这样,教师上课时常不去演示它。教材中用两个皮碗,模拟演示,虽能说明大气压存在,但不能形象地说明大气压强之大,难以让学生相信“马德堡半球实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根据大气压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了解大气压强,通过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认识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由于气体的特殊存在形式——看不见摸不着,不像固体压强那样可以  相似文献   

5.
在《大气的压强》的教学过程中,成功演示大气压强的实验,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体会大气压产生的存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能解释有关大气压的一些现象,突出了教学重点.但是,其中的几个演示实验,演示时效果不明显,甚至失败.通过研究探索,我总结出了成功演示大气压强实验的几个小窍门.  相似文献   

6.
在<大气的压强>的教学过程中,成功演示大气压强的实验,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体会大气压产生的存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能解释有关大气压的一些现象,突出了教学重点.但是,其中的几个演示实验,演示时效果不明显,甚至失败.通过研究探索,我总结出了成功演示大气压强实验的几个小窍门.  相似文献   

7.
利用身边廉价易得的资源自制教具对"烧瓶吞蛋"实验改进与创新,增强了演示实验的可观性、奇趣性、可操作性,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与推广度,使教学活动更加趣味化、生活化,加深了学生对大气压强的理解,提高了教师的实验设计与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资源的实验功能和教育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初中物理讲授大气压强知识,为了体现大气压强的作用,也为了增加趣味,老师们常常要做这样一则实验:取两个粗细相差很少的试管,在大试管里装满水,把小试管底朝下放到大试管里,把这样装好的两个试管倒过来,就会看到大试管里的水徐徐流出,同时小试管自动上升到大试管里。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呢?  相似文献   

9.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对大气压强概念的教学是通过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和利用“皮碗”模拟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来证实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对此 ,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一是由于大气压看不见摸不着 ,学生不易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二是认为“皮碗”很难分开是被吸住了 ,很难正确理解实验现象形成的内在原因。针对上述情况 ,我们利用身边废旧材料 ,自制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装置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实验一 如图所示。实验所需材料 :1小铁夹子 ;2乳胶管 ;3玻璃管 ;4单孔胶塞 ;5高橙饮料桶 ;6饮料瓶盖 ;7胶带 ;8铁丝勾 ;9塑料袋、…  相似文献   

10.
托里拆利实验和大气压强的教学设计周培付⒇(湖北省浠水县汤铺中学436208)托里拆利实验能证实大气压强的存在,同时又能准确地测出大气压强的数值,教学中理解并做好这个著名实验,很有必要.学生能否理解大气压强的值就等于玻璃管中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的值和教师安...  相似文献   

11.
初二物理大气的压强一节,通过演示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大气压强跟760 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相等,从而得出大气压的值约为1.01×105Pa.该实验的演示方法及原理,有以下几点难以为学生理解. 1.往托里拆利管灌注水银排尽管内空气后,倒插入水银槽中后,管内水银面上方是真空,部分学生不易接受. 2.管内水银柱高度因受当时大气压的影响,高度与760 mm有一定的差别,容易造成学生对实验的准确程度产生怀疑. 3.管外水银面上的大气压支持着管内 760 mm高的水银柱,仅靠讲解、分析,似有让学生硬性接受之嫌疑. …  相似文献   

12.
一、以课堂演示实验为主渠道,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从过去的以获取知识转变为探索知识,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拘泥于一种模式,特别要注重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积极思维,获取知识。例如:讲《大气的压强》一节时,首先做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拿一只盛满水的杯子,口上盖一硬纸片,让学生思考:将杯子倒过来,纸片会不会掉下来?杯中的水会不会流出?多数学生认为水会流出来,实验结果并非学生所想。在学生想知道为什么时,教师就趁势给学生说明大气压的作用。接着用带拉手的两只皮碗做实验,当两只皮碗贴紧后挤出碗中的空气,让学生用力来拉,怎么也拉不开。可是从边缘掰开一点空隙,进入少许空气时,两皮碗却自然分开,使学生大吃一惊。再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此时学生产生了大气压究竟有多大的疑问。最后做托里拆利实验,让学生看到大气压跟760毫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相等,通过计算可以得出大气压的值约105帕。这样教学,学生易理解,记得牢,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讲杠杆原理和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时,可以启发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杆秤、磅秤、起重机,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用课余时间做一个杆秤,让物理走进学生的生活,增强学生对物...  相似文献   

13.
1 演示实验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的心理的一个特点是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自然的奥妙,兴趣广泛、强烈,但缺乏深度和稳定性。如果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进行演示实验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和献身科学的精神。例如:我在《大气压》一节的教学中,首先演示母子管实验,在大试管中注入水.将略小的试管放人大试管水中,然后提问:若手拿大试管倒置,小试管如何?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小试管会受重力而掉下。然后实验,学生惊奇的发现小试管不但没有掉下,  相似文献   

14.
一、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他们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好奇是初中生的一个显著的心理特点。在物理教学中,学生对实验的好奇比对理论知识的好奇更为明显。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设计实验,将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向研究与探索的轨道。如讲“大气压强”时,为突破“大气压强”概念这一难点,可设计这样一个实验:取一粗一细(相差不多)的两个试管,将粗试管装满水后,再将较细的试管插入粗试管中(约一半深度),将两个试管倒置,放开细试管后,学生往往会认为细试管和水由于受地球引力作用会一起下落,但实际上水沿两试管壁缓缓流出,而细试管在粗试管中缓缓上升。学生被这奇妙的实验现象“惊呆”了,迫切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此时,教师再加以分析和引导,学生便能深刻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为了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让学生课外做“瓶吸鸡蛋”的有趣实验:找一个煮熟剥了皮的鸡蛋,放在广口瓶上,蛋的小头能放进瓶内,蛋的中部直径稍大于瓶口的直径,因此鸡蛋不能放进瓶内。拿下鸡蛋,将点燃的纸片投入瓶内,再迅速将鸡蛋放在瓶口,一会儿,鸡蛋便被吸入瓶内。通过这些奇妙的实验,学生学得有趣,理解得深刻,记得牢。实践证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是一种很重要...  相似文献   

15.
一、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他们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好奇是初中生的一个显著的心理特点。在物理教学中,学生对实验的好奇比对理论知识的好奇更为明显。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设计实验,将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向研究与探索的轨道。如讲“大气压强”时,为突破“大气压强”概念这一难点,可设计这样一个实验:取一粗一细(相差不多)的两个试管,将粗试管装满水后,再将较细的试管插入粗试管中(约一半深度),将两个试管倒置,放开细试管后,学生往往会认为细试管和水由于受地球引力作用会一起下落,但实际上水沿两试管壁缓缓流出,而细试管在粗试管中缓缓上升。学生被这奇妙的实验现象“惊呆”了,迫切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此时,教师再加以分析和引导,学生便能深刻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为了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让学生课外做“瓶吸鸡蛋”的有趣实验:找一个煮熟剥了皮的鸡蛋,放在广口瓶上,蛋的小头能放进瓶内,蛋的中部直径稍大于瓶口的直径,因此鸡蛋不能放进瓶内。拿下鸡蛋,将点燃的纸片投入瓶内,再迅速将鸡蛋放在瓶口,一会儿,鸡蛋便被吸入瓶内。通过这些奇妙的实验,学生学得有趣,理解得深刻,记得牢。实践证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是一种很重要...  相似文献   

16.
大气压强比较抽象,学生看不见摸不着,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创设物理微实验,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具体包括利用身边器材,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利用生活物品改进测量器材,提高大气压强测量的精准度;利用身边常见物品,呈现大气压强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大气压强是大气由于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 .对于大气压强的存在许多学生往往不易理解 ,通过小实验巧证大气压强的存在 ,学生就容易接受多了 .这些小实验有些可在课堂上完成 ,有些可在课外完成 ,器材简单 ,操作方便 ,效果较好 .图 1实验一 如图 1所示 ,取一玻璃杯用硬纸片把杯口盖严 ,手按住纸片把杯子倒置 ,放开手后 ,硬纸片立即下落 .若在杯内盛满水后再用硬纸片把杯口盖严 ,手按住纸片将杯子倒置 ,放开手后 ,纸片不下落 ,水也不流出 ,这表明大气有压强 .正是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 ,纸片不下落 .实验二 如图 2所示 ,取一注射器 ,把针筒倒夹…  相似文献   

18.
大气压是由于气体分子对物体表面的碰撞而产生的压力。大气中的任何物体都受到大气压的作用。令许多小学生困惑的是:我们身处大气压力下,却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小学自然教材和一些教学参考资料列出了几个有关大气压的实验,这些实验有助于小学生对大气压概念的理解。但这些实验通常是利用外力克服大气压做功,和科学史上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原理相似。这里,我们介绍两个利用大气压做功的实验。直观的实验现象更容易使小学生感知大气压的存在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注射器的特性,叙述了注射器在演示沸点与压强关系、大气压的存在、液压机原理、反冲现象等物理实验中的系列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一、明确实验的目的性教材里安排的每一个演示实验都有一定的教学目的。课任教师上课前一定要把握好怎样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以达到预定的实验目的。如演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盛氧化铜的试管口为什么略向下倾斜?为什么要先通一会儿氢气后再加热?怎样进行加热?实验现象如何?反应停止为什么撤去酒精灯后还要继续通入氢气至试管冷却?在明确了这些问题之后进行实验,既可以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现象,又能够突出实验重点,分析实验现象,讲清实验原理,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实验操作规律。二、重视实验的启发性教师演示实验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