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陶渊明不肯为之折腰的“五斗米”究竟是什么?由于缺乏资料,长时间以来有不同的解释。有俸禄说、(?)食量说、五斗米道教说等。近期又有两篇解释“五斗米”的文章,笔者认为其立论依据仍然存在错误。 《历史大观园》1988年第8期刊载的《五斗米是月俸还是道教》一文,否定五斗米是晋朝县令的月俸,而认为是五斗米道教徒。该文否定月俸说的依据是《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的这样一段文字:“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由此认为五斗米不可能是陶渊明的俸禄。但该文明显是将“秩千石至六百石”误认为是县令的俸禄了。实际上千石、六百石只是县令的官阶、品级,并非俸禄。这从颜师古的以下注文也可看出:“千石者九十斛,……六百石者七十斛。”九十斛和七十斛,才是西汉县令的俸禄(月俸)。 由于官吏的俸禄是有变化的,因此东晋末年任彭泽令的陶渊明,其俸禄是不能以西汉县令的俸禄为准的。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人人熟知的掌故,对于"五斗米"的意义前人共有三种解释陶渊明的俸禄,督邮的俸禄,江州刺史五斗米道徒王凝之.笔者认为这三种说法都值得商榷,"五斗米"的真正意义应该是陶渊明种植在公田里的尚未收割的秫米.  相似文献   

3.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说过的话。“五斗米”指微薄的俸禄,“折腰”指弯腰鞠躬,全句意为不因为求取微薄的俸禄而向上司卑躬屈膝,它反映了陶渊明的清高与孤傲。陶渊明是东晋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年轻时品德高尚,博学而善于写诗作文,但当时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他对现实极为不满。因为家庭贫困,出任过两次地方小官,终因看不惯官场的恶习而辞职了。  相似文献   

4.
《学语文(初中版)》2005,(11):F0002-F0002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担任彭泽令的时候.上司派一位督邮到彭泽视察。手下官员要他穿戴官腰,迎接上官。陶渊明说:“我不能为五斗米的俸禄躬屈膝,向乡下小儿弯腰行礼。”于是自动离职,归隐田园,从此不再当官。  相似文献   

5.
孙阳 《语文天地》2015,(10):19-20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也是最能表现他志向与操守的文章。在提到其写作背景时,许多资料都说,陶渊明任彭泽县令不久,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隐,躬耕田园。而且普遍认为,五斗米为当时县令的俸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不因贪恋官位而向污浊的官场低头,有力地表现了他不慕权势的高贵气节。这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陶渊明隐居背后的政治隐情。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大将,要了解  相似文献   

6.
《晋书·陶潜传》中提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所以解印弃官,归隐田园。此举历来为人所称道。那么陶渊明放弃的“五斗米”是多少呢?《辞海》、《辞源》和《汉语大词典》都解释为“微薄的官俸”。历来文人骚客也都把“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理解为“不能为这区区一点俸禄而向上级官员叩头礼拜”。清朝的唐  相似文献   

7.
东晋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而在南宋,李清照因仰慕陶渊明,取陶公的《归去来兮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易安居士成为其号,字解其意换个舒适安静的环境居住,告别那种似孤雁飘零般的生活,李清照的一生是坎坷多变,又不同凡响。  相似文献   

8.
亲爱的陶渊明先生: 您好! 听闻您最近辞去了彭泽县县长一职,我感到十分惊讶.尤其是听说您是因为"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职之后,我更是觉得异常震惊.其实吧,我觉得您太不值了.您真应该多向鲁迅先生学学,看看人家,饭照样吃,钱照样拿,人还照样骂!您说您干吗非去钻那牛角尖呢? 虽说五斗米的薪俸是少了点,以现如今的物价水平来看,五斗米可能连生活必需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都买不全,养家当然是远远不够,但您辞官归田后连五斗米都没有了,岂不是只有喝西北风?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的“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一句中的“五斗米”,历来被多数人理解为“陶的微薄奉禄”,其实,这种理解并不准确。考查历史典籍有关记载及陶的思想发展轨迹,分析陶弃官的当时背景和一些事件的联系,我们认为此句中的“五斗米”,应是指“五斗米的信徒”这种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是人们都很熟悉的,教师在讲《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时也经常提到。可是,许多人、许多地方都把“五斗米”解作微薄的官俸,这就不免有些望文生义了。那么“五斗米”是什么呢?应该是五斗米道,它创自东汉末的张陵,因学道者须出五斗米而得名,又称天师道。但是,在这里它则指的是五斗米道的信徒王凝之。王凝之就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凝之弥笃。”(顺便提一下,王氏不避家讳,父子都以“之”为名,即与此宗教信仰有关)陶渊明在太元十八年二十九岁时初仕,《宋书…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7.
18.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20.
释"五"与"六"     
通过形体比较,利用同音假借原理,历史渊源法,阐释出“六”与“庐”的关系,即“六”是“庐”的初,从字族学角度,利用形训和历史推源法,揭示了“五”族字的乳化关系,并推究出“五”的本就是“抵牾”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