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旅华外国团队旅游流地理分布和网络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在北京、上海和西安等城市采集入境游客信息;运用地图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旅华外国团队旅游流的地理分布和网络结构进行研究,主要结论为:①外国团队旅游流以北京和上海为主要出入境口岸,流动地区集中在中国人口线东南部;②外国团队旅游流的有向流动符合“二八定律”,即80%的有向流动产生在20%的城市对之间;③外国团队旅游流网络为核心-边缘网络,核心区包括北京、西安、上海等13个节点;④旅行社设计的线路对外国团客出入境口岸选择、团队旅游流的地理分布和流动均具有决定性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优化网络结构、拓展中国入境旅游外国市场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王金莹  吴晋峰  唐澜  杨新菊 《资源科学》2013,35(8):1701-1709
亚洲入境旅游市场是中国最重要的入境旅游市场,研究亚洲各国入境中国的旅游流在全国的分布和流动规律对于巩固和拓展亚洲入境旅游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亚洲各国入境中国的旅游流的空间分布、转移及网络结构特征,并对旅游目的地城市在网络中的位置特征、网络关系互惠性、子群内外部联系等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①亚洲入境中国的游客中以男性为主,散客居多,青少年比例较高,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大学及以上学历,同时具有重访率高、停留时间长、选择相同的城市出入境等特点;②亚洲入境旅游流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密西疏”的格局,存在明显的区域集群现象,集群内目的地城市间旅游流联系更紧密,集群间旅游流对长三角和珠三角集群的依赖性较高;亚洲入境旅游流在中国的转移方向和转移规模均具有不平衡性,全国性的转移与区域性的转移同时存在;③亚洲入境旅游流网络密度低,结构松散.根据旅游目的地的网络位置指标值,将网络节点划分为核心、重要、一般3种类型;④亚洲入境旅游流网络关系互惠性较低,旅游流双向流通能力弱.本研究从整体和宏观联系的视角单独对亚洲入境中国的外国旅游流进行定量研究,是对中国入境旅游流研究的精细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张春晖  马耀峰  白凯 《资源科学》2016,38(6):1013-1027
对旅游流与目的地的互动关系展开“系统整合研究”,有利于构建整体旅游复杂系统的理论框架,可有效推动旅游系统内部要素关系、发展演化规律以及供需平衡预测和调控等问题的解决。本文以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和昆明的入境旅游为例,构建旅游流与城市目的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灰色关联模型对1993-2012年六大典型城市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互动关联耦合程度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分析了系统内部要素耦合作用强度分异特征。研究结果显示:①入境旅游流系统内的耦合主导要素是游客流量和流速,目的地系统内的耦合主导要素是旅游服务设施与服务人员和目的地经济环境;②典型旅游城市的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长期处于磨合发展阶段,北京、上海的耦合度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广州、西安、成都和昆明的耦合度则表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③在入境旅游流系统的耦合主导要素上:东部三大城市主导要素分化明显,而西部三大城市均以旅游客流规模主导,其他要素为辅;④在目的地系统的耦合主导要素上:东部三大城市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要素的主导作用更强,而西部三大城市的旅游服务设施与服务人员以及基础设施要素主导作用更强,这表明两系统耦合质量的提升更需要依赖目的地整体环境的支撑,但西部城市由于受到较差的区位条件和较低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对目的地系统的核心供给要素和媒介支撑要素的投入仍处于边际报酬递增阶段。  相似文献   

4.
1995年至2006年中国入境旅游目的地空间形态及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琦  杜忠潮  李玲 《资源科学》2009,31(6):994-999
入境旅游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产业国际化水平和产业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本研究运用市场竞争态模型、地理集中指数,MapInfo软件对中国入境旅游目的地空间形态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1995年~2006年,中国主要入境旅游城市外国游客人数从730.32×104人迅速增加到2561.60×104人,年均增长率达12.08%;全国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分析结果显示,金牛市场和明星市场较稳定,而幼童市场数量增加较快;12年间中国入境外国游客的地理集中指数由30.29%减少到25.17%,表明入境旅游目的地逐渐趋于分散;②从东中西三大区域分析,数量上东部地区入境外国游客人数总量明显大于中西部,东部地区入境旅游市场在稳定中快速成长,中西部地区入境旅游市场呈现波动起伏态势;1995年~2006年,东中西三大区域入境旅游均呈现逐年发散态势,地理集中指数呈现以2.09%、1.99%、1.01%的速率扩散;③入境旅游目的地空间形态体现出“东渐西递”格局,20世纪90年代初外国游客主要选择北京、上海及周边城市,21世纪初出现“南下西递”趋势,目前呈现由沿海一带向中西部地区扩散的格局。  相似文献   

5.
对旅游流与目的地的互动关系展开"系统整合研究",有利于构建整体旅游复杂系统的理论框架,可有效推动旅游系统内部要素关系、发展演化规律以及供需平衡预测和调控等问题的解决。本文以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和昆明的入境旅游为例,构建旅游流与城市目的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灰色关联模型对1993-2012年六大典型城市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互动关联耦合程度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分析了系统内部要素耦合作用强度分异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入境旅游流系统内的耦合主导要素是游客流量和流速,目的地系统内的耦合主导要素是旅游服务设施与服务人员和目的地经济环境;(2)典型旅游城市的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长期处于磨合发展阶段,北京、上海的耦合度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广州、西安、成都和昆明的耦合度则表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3)在入境旅游流系统的耦合主导要素上:东部三大城市主导要素分化明显,而西部三大城市均以旅游客流规模主导,其他要素为辅;(4)在目的地系统的耦合主导要素上:东部三大城市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要素的主导作用更强,而西部三大城市的旅游服务设施与服务人员以及基础设施要素主导作用更强,这表明两系统耦合质量的提升更需要依赖目的地整体环境的支撑,但西部城市由于受到较差的区位条件和较低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对目的地系统的核心供给要素和媒介支撑要素的投入仍处于边际报酬递增阶段。  相似文献   

6.
港澳与台湾入境旅游流时间特征对比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流时间特征研究是旅游地规划、市场营销和景区容量管理的基础。本文以港澳和台湾入境旅游流为研究对象,应用快速样本聚类法、基尼系数、季节变动指数和年际变动指数对1997年-2010年间港澳和台湾入境旅游流的季节性变化和年际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港澳和台湾入境旅游流的季节性均不强,其中台湾入境旅游流季节性相对较强。港澳和台湾入境旅游流季节分布模式均呈"四峰"型,但是港澳入境旅游流季节分布曲线呈现明显的"双W"型,台湾入境旅游流季节分布曲线则呈现明显的"双M"型;②港澳和台湾入境旅游市场仍是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主体,但是其占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的份额呈下降趋势;③中国入境旅游业的发展受国际旅游环境和国内旅游环境的双重影响,其中外国人入境旅游市场受国际危机事件的影响更显著,港澳和台湾入境旅游市场受中国大陆危机事件的影响更显著;④港澳台入境旅游流季节性变化受自然因素影响不大,主要受制度因素影响。制度因素中的公共假期因素是影响港澳和台湾入境旅游流年内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入境旅游一定程度上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本文应用ARMA模型、游客集中度系数、亲景度和市场竞争态等定量方法,评估了金融危机对广东省入境旅游经济的总体影响,分析了危机对其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金融危机使广东入境游客量和旅游外汇收入比预期正常值分别降低了6%~15%和0.7%~1.1%,入境游客量和减少幅度超过旅游外汇收入减少幅度;危机使入境旅游游客集中度明显提高,增加了广东对少数几个入境客源地的依赖程度;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广东省在全国对入境客源的竞争力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其他旅游目的地的挤压。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广东拓展入境客源市场的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8.
李旭  秦耀辰  宁晓菊  张丽君 《资源科学》2014,36(8):1635-1644
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及变化对我国各地区入境旅游市场的开拓及政策制定有重要影响。利用游客集中度、市场集中度等方法分析了1996-2010年我国主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游客的旅游目的地选择及变动,采用亲景度理论分析了入境游客对各类城市和区域的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并阐明了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对各市场竞争态的影响。结果发现:主要入境游客类型对各类城市和区域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及变化差异较大,近程客源市场游客的目的地选择偏好程度呈现明显的距离衰减规律,远程客源市场则不明显;日韩为代表等传统客源市场与东南亚、俄罗斯为代表的新兴客源市场游客对城市类型的选择性及变动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主要入境客源市场游客的旅游目的地选择呈现高度的地理和市场集中性,但集中程度逐步下降;入境游客的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与旅游目的地的客源市场竞争态状况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性,入境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偏好是影响旅游目的地市场竞争态的主要原因。最后,根据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变化及所引发的竞争态势变动提出相应的入境旅游市场开拓建议。  相似文献   

9.
入境旅游流空间转移与省域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耦合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宏盈  马耀峰 《资源科学》2008,30(8):1162-1168
上海已成为我国西部省区的“二手客源地”之一,其入境旅游流的西向扩散是我国入境旅游流运动的一个缩影。入境流的空间转移与许多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区域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转移态是反映旅游流流向和流量的重要指标,计算研究发现旅沪客流主要流向旅游资源富集的区域(川、渝、桂、滇、陕等)。结合实际修正了传统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指数,并计算上海与西部省区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对转移态与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进行耦合分析,结果显示:边境5省区(内蒙古、新疆、云南、广西、西藏)属于非耦合区域,甘肃为低耦合区域,重庆、四川、贵州属于中耦合区域,陕西、青海、宁夏属高耦合区域。在此基础上对西部不同类型省区如何更好的吸引“二手客源”、发展入境旅游提出了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上海已成为我国西部省区的“二手客源地”之一,其入境旅游流的西向扩散是我国入境旅游流运动的一个缩影。入境流的空间转移与许多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区域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转移态是反映旅游流流向和流量的重要指标,计算研究发现旅沪客流主要流向旅游资源富集的区域(川、渝、桂、滇、陕等)。结合实际修正了传统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指数,并计算上海与西部省区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对转移态与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进行耦合分析,结果显示:边境5省区(内蒙古、新疆、云南、广西、西藏)属于非耦合区域,甘肃为低耦合区域,重庆、四川、贵州属于中耦合区域,陕西、青海、宁夏属高耦合区域。在此基础上对西部不同类型省区如何更好的吸引“二手客源”、发展入境旅游提出了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宁志中  杨蕾蕾  钟林生 《资源科学》2014,36(6):1125-1132
本文通过对全国三大陆地边境旅游片区(东北、西北和西南)的入境旅游市场时空动态特征的分析,为我国陆地边境旅游发展战略、产品战略与营销战略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撑。依据中国边境三大片区(东北、西北、西南)2003-2012年间客源市场的有关数据,尝试采用旅游地理、旅游市场分析原理及数理统计与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对三大片区入境客源市场的年际变化、空间结构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三大片区的入境旅游在2003-2012年总体上呈现平稳上升的态势,入境客源量均呈现出一种拉伸型的"N"形曲线,且入境游客普遍停留时间较短;②入境客源市场空间分布极不均衡,且呈现地域近邻性特征:东北片区入境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以俄罗斯为代表的东北亚国家;西北片区主要集中在以哈萨克斯坦为代表的中亚国家;西南片区则主要集中在以越南为代表的东盟国家。3个片区的国际旅游市场均有待开拓。  相似文献   

12.
中国省域入境旅游吸引力空间耦合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路春燕  白凯. 《资源科学》2011,33(5):905-911
本文以2002年、2004年、2006年和2008年的入境旅游者在中国大陆各省的流向为研究内容,分别运用引力模型和潜力模型对中国省域间入境旅游相互吸引力和各省入境旅游总体吸引力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地统计分析检验了中国大陆各省入境旅游总体吸引力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显示:①国内各省入境旅游总体吸引力大致呈逐年增强趋势,但省域之间的入境旅游相互吸引力则呈减弱趋势;②在空间上,国内各省入境旅游总体吸引力呈由东向西逐渐减弱的分布特征;随着年份的增加,省域之间的入境旅游总体吸引力差距逐步减小。文后就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在今后研究实践中应关注的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马耀峰  王冠孝  张佑印 《资源科学》2008,30(11):1747-1753
借用空间场理论的场能、位势、空间场的地域结构等分析方法,以四川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997年~2001年和2002年~2006年两个时间断面入境旅游流的集聚场能和辐射场能以及相对位势和绝对位势,分别构建了两个时间断面入境旅游流空间场的地域结构,在此基础上对两个时期内四川省入境旅游流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四川省入境旅游流的空间场效应有增强的趋势,且其集聚效应明显强于辐射效应;多省市典型区域内都有一个高等级场能中心,广东、北京、上海、云南、陕西、江苏五省市是四川省跨区域旅游合作的重点地域,加强与环渤海区域的旅游通道建设,是四川省实现旅游流空间流向合理调整与流量结构优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王宗宣 《大众科技》2013,(6):324-327
近十年来,桂林市内接待的入境游客数量呈逐年减少趋势,而韩国客源的减少最为突出。基于旅游六要素的调查显示,韩国游客对桂林的整体旅游环境满意度不高,尤其是餐饮、住宿和交通环境。扩大桂林韩国客源市场,需要在保持桂林特色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加入韩国文化的元素。桂林国际旅游的竞争力,更多地取决于多元文化和谐交融的旅游环境。唯有创建多文化特征的韩国客源市场营销模式,才能吸引更多地韩国客源来桂林旅游。  相似文献   

15.
刘军胜  马耀峰 《资源科学》2016,38(8):1476-1490
不同群体对区域旅游的供给感知评价可为目的地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基于北京市入境游客与社区居民一手调查数据,建构两大群体旅游供给结构方程感知模型,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分析两大群体对北京旅游供给感知程度及其差异,以识别旅游目的地发展过程中不同群体所注重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①通过对入境游客与社区居民样本数据的公因子萃取,提取出两大群体旅游供给感知公因子,包括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与安全、交通服务、服务质量与设施、旅游活动、信息服务与营销、旅游景区等方面,并以此建构并验证两大群体结构方程感知模型;②入境游客与社区居民旅游供给感知存在宏观差异,入境游客注重旅游目的地整体发展水平与软件环境建设,注重旅游过程中的情感性消费,而社区居民更注重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市场营销等基础层次消费;③入境游客所提取出的一阶隐变量对旅游供给感知的路径系数较高,而社区居民所提取出的一阶隐变量对旅游供给感知的路径系数相对较低;④入境游客与社区居民的旅游供给感知受个人及群体认知能力、感知水平等一系列微观因素影响,受旅游目的地旅游供给结构、发展水平等宏观条件的制约,同时在二大群体所扮演的自然人与理性人角色的共同影响下导致对目的地旅游供给感知出现差异与错位。  相似文献   

16.
中韩出入境旅游对进出口贸易推动作用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重新审视国际旅游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基础上,选取1990~2007年有关统计数据,从两个断面五组指标的对应关系出发,分析了中韩旅游互动对双边贸易的促进作用,结果发现:随着中韩出入境旅游客流量的增长,带动了双边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在出入境客流量与进出口贸易之间具有显著推拉方程;从韩国断面来看,随着出境中国旅游偏好及占中国入境旅游比的升高,导致韩国对中国贸易依存度同步升高;从中国断面来看,随着入境韩国客流量和占韩国入境旅游比的提高,并未导致出境韩国旅游偏好与对韩国贸易依存度的提高,这应是大小不同国家旅游与贸易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邓宁  刘耀芳  牛宇  计卫星 《资源科学》2019,41(3):416-429
社交网络图片是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的重要载体,基于图片表征内容的营销传播越来越受到旅游目的地营销组织重视,本文选取Flickr上中国港澳台(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英国和美国旅游者拍摄的北京图片作为研究素材,采用计算机深度学习算法分析图片表征内容,并从认知和情感2个层面分析、比较了不同来源地游客在北京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方面的异同。研究表明,在认知形象方面,入境旅游者均对自然、建筑较为关注,但在文化艺术、人物、食物等具体维度上关注内容不尽相同。在情感形象方面,令人愉快(Pleasant)的、兴奋的(Exciting)是所有入境旅游者表现的主要情感,但中国港澳台和美国旅游者所拍摄图片隐含投射出困倦疲乏的(Sleepy)情感,而英国旅游者拍摄的图片则暗含不安苦恼(Distressing)的情感。本文利用计算机深度学习算法分析海量UGC图片表征内容为目的地形象研究提供了大数据的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