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言人人殊,这正说明了"风骨"范畴在现代语境中已被激活成具有无穷再诠释的理论空间.笔者认为刘勰<风骨>篇中"风"就是指表现得鲜明爽朗,能够感染人的主观情志,"骨"是指能确切表达情志的精要劲健、刚正有力之文辞."风骨"就是指通过凝练端直、精练刚健的语言使思想内容(情志)表达得鲜明、生动、爽朗,从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风骨"的特征是内蕴为"气",外显为"力".刘勰的审美理想是"风骨"和"辞藻"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
“风骨”论是刘勰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心雕龙》中,刘勰不仅撰《风骨》专篇,论述了对“风骨”的创作要求,而且还把“风骨”的思想贯穿于文体论和作家论。在《明诗》篇中,他批评晋代诗歌“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在《诠赋》篇中,他反对“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的不良文风。在《檄移》篇中,他称赞“陈琳之《檄豫州》,壮有骨”,并提出为文要“植义扬辞,务在刚健”;在评论作家作品时,刘勰也十分重视“风骨”。他称赞建安诗歌“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时序》),批评陆机的创作“瘦辞弗  相似文献   

3.
刘勰《文心雕龙》从第二十六篇《神思》到第四十四篇《总述》的十九篇,刘勰称之为“剖情析采”,是刘勰关于创作论的论述。其中《体性》篇的“体”即语言风格,“性”是指文学主体的情性,刘勰从“体”和“性”之间的关系对文学风格进行了论述;又将文学艺术风格归结为了八种类型并且指出了每种风格的特点。《风骨》篇则从“风”、“骨”即从文章结构和语言方面对文学风格进行论述,提出“风骨”的主要特征就是“气”与“力”。综合《体性》《风骨》两篇对文学风格的不同论述进行分析对比探讨刘勰的文学风格论。  相似文献   

4.
“风骨”论是刘勰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心雕龙》中,刘勰不仅撰《风骨》专篇,论述了对“风骨”的创作要求,而且还把“风骨”的思想贯穿于文体论和作家论。在《明诗》篇中,他批评晋代诗歌“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在《诠赋》篇中,他反对“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的不良文风。在《檄移》篇中,他称赞“陈琳之《檄豫州》,壮有骨”,并提出为文要“植义扬辞,务在刚健”;在评论作家作品时,刘勰也十分重视“风骨”。他称赞(?)安诗歌“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时序》),批评陆机的创作“瘦辞弗剪,颇累文骨”(《议对》),赞扬刘昆诗歌“雅壮而多风”(《才略》),等等。可见,“风骨”  相似文献   

5.
<正> 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诗论,可见于《明诗》、《乐府》、《辨骚》、《诠赋》、《神思》、《体性》、《风骨》、《情采》、《熔裁》、《物色》、《时序》等十几个篇章中,其中以《明诗》、《乐府》阐发得较为集中。特别是他对诗中的情志,作了深刻的阐述。现就他对情志的意义、情志表达的作用、情志表达的方法、情志表达的要求诸方面,试作点探索,挂一漏万,在所难免;十步茂草,请予是正。  相似文献   

6.
齐梁时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了一篇《风骨》,该书的其他各篇也多处提到“风骨”问题。刘勰的“风骨”论对后来文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解放以来,文艺界对“风骨”问题展开过热烈的讨论,意见没有统一,就被“四人帮”的文化专制主义的大棒打了下去。我觉得“风骨”问题实在有继续深入讨论的必要,这对于如何正确评价《文心雕龙》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对于如何批判地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学理论遗产,繁荣社会主义文艺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7.
刘勰的风骨论 ,有两种研究途径 :一是对风骨范畴的确切含义的探讨 ,二是对风骨理论形成的文化背景考察。在《文心雕龙》一书中 ,《程器》与《风骨》论世论文 ,一为社会批评一为文学批评 ,完整表达出作者贵器用、尚风骨的文学审美态度。刘勰的社会批评思想深刻影响着他的文学批评理论 ,可以说《程器》是社会批评中的风骨论 ,《风骨》则是文学批评中的程器说。由《程器》观《风骨》 ,涉及三个问题 :(1)文学批评是作者社会批评的行为方式 ,(2 )贵器用具体到文学准则即重风骨 ,(3)刘勰的文学观念体现了“尚北宗南”、重铸时代新风的理想  相似文献   

8.
从对刘勰《文心雕龙&#183;神思》篇关于艺术思维理论建构的研究中,指出《神思》艺术思维的特质由“神”与“物”、“志气”与“辞令”两个层次所形成的结构模式及其与《文心雕龙》整个理论体系的内在关系,并就这一理论体系所具有的鲜明的主体性、清晰的理论性和较严重的理性思维方式等基本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风骨”是《文心》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本文在广泛参阅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文心》的理论体系,从艺术思维的角度对其“风骨论”提出一己之见。认为刘勰的“骨”实指凝结在作品中的艺术思维所达到的一种表达效果或力量;由于刘勰的“杂文学”观念的作用,“骨”尤指艺术思维中的理性因素所达到的一种表达效果或力量。由此出发,文章还以新的视点探讨了刘勰风骨论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认为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并没有确切地给出“风骨”的定义,而是从“风骨”与“风”、“骨”的关系,以及“风骨”与“气”、“力”、“采”的关系中阐明了“风骨”的特质。本文认为对“风骨”这样有鲜活生命力的古文论术语,不能简单地以逻辑归纳的方式去定义,只能对其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11.
“风骨”是《文心》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本文在广泛参阅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文心》的理论体系,从艺术思维的角度对其“风骨论”提出一己之见。认为刘鑫的“骨”实指凝结在作品中的艺术思维所达到的一种表达效果或力量;由于刘勰的“杂文学”观念的作用,“骨”尤指艺术思维中的理性因素所达到的一种表达效果或力量。由此出发,文章还以新的视点探讨了刘勰风骨论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的文学语言观建立在杂文学观念的基础之上。刘勰认为文学语言起源于人的创造而具有社会性,“文”、“笔”之中的语言只要情志充实而可信、言辞巧妙而有文采就是文学语言;文学语言要求在内容传达上要有风骨、在运用形式上要有“三文”之美,是质和文、情和采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3.
"风骨"释义     
刘勰《心雕龙》中提倡的“风骨”,实际是指章的气和力量,是刘勰对当时的风的一种要求。当“风骨”被作为一种审美理想而提倡时,它就成为一种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14.
“风骨论”是《文心雕龙》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关于“风骨”内涵的理解历来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结合童庆炳先生的“风骨”论争综述进行思辨,从“风与气”、“骨与辞”、“风骨和文采”三个方面探讨“风骨”内涵,归纳出“风骨”是浑然一体的美学范畴,是一种由郁勃亢进的生命力与主观志气激发出的文章力度和刚健风貌。正如童庆炳先生所提出的,它是文章的内质美呈现,是刘勰“风清骨峻,篇体光华”的审美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的创作论散见于全书的各篇之中,特别详细地表现在第二十六篇《神思》及以下十多篇里。刘勰在《神思》篇中提出了“三情”、“三化”的创作理论、创作构思,同时也强调了加工修改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风骨论在《文龙雕龙》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研究它,有两种途径一是对风骨范畴确切涵义的探讨,二是对风骨论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的考察.相比之下,后者显得薄弱.本文不纠缠于风骨范畴本义的探讨,而试图从《文心雕龙》的另一篇《程器》入手,考察刘勰风骨论形成的社会文化因素.本文认为,《程器》与《风骨》,一论世,一论文,一为社会批评,一为文学批评,二者实有内在逻辑联系.刘勰社会批评的思想左右着他文学批评的态度,而其文学批评中又明显含有社会批评的投影.换言之,《程器》是社会批评中的风骨论,而《风骨》则是文学批评中的程器说.由《程器》观《风骨》,实际涉及两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问题从社会批评到文学批评,从贵器用到重风骨.  相似文献   

17.
拟以刘勰《文心雕龙》中专论文学风格和风骨的《体性》篇、《定势》篇、《风骨》篇为研究对象,并以一些作家作品为例,着重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探析风格,说明并阐释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风格之间的联系。从风格、文体、风骨三方面分别论述与作品的关系:具体解释风格"吐纳英华,莫非情性";文体"即体成势,自然之趋";风骨"风即文意,骨即文辞"的涵义和对创作文章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势”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独特的理论范畴,“文势”理论源于刘勰的《文心雕龙&#183;定势》篇。从刘勰所论看,“文势”属于作品形式范畴,它的形成与作品的语音、文字、语句等形式因素相关。“文势”具有运动性、包蕴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对读者有巨大的审美功效。刘勰的“文势”思想对今天的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风骨”究竟是指什么?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包括哪些基本内容?它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建安文学何以有“风骨”?它有哪些具体表现?提倡“建安风骨”在今天有无意义?这些问题我认为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一、“风骨”究竟是指什么? 关于“风骨”的含义,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作了专门阐述,但对刘勰的阐述究竟怎样理解,很久以来就存在着分歧。清代的黄侃认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后来的说法更多了。有人认为“风”指内容,“骨”指形式;有人认为“风”指形式,“骨”指内容;有人认为“风”和“骨”均指内容而言;有人认为“风”是对作品内容的美学要求,  相似文献   

20.
“体要”是《文心雕龙》的重要范畴,它在《文心雕龙》中主要有两个基本含义:文辞上表现雅正精约、大体大要。但由于古代思维方式与文体的限制,刘勰在实际行文中对基本含义的使用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与侧重。以“体要”术语出现的篇目有《征圣》《诠赋》《奏启》《风骨》《序志》五篇。在文体论部分,“体要”以其他术语的形式不同程度上贯穿了“大体大要”这一内涵,并在文章内容与体貌、文类与体貌两方面划分了层次。“体要”也体现出刘勰“文之枢纽”中的“折中”观念,各篇“体要”拥有不同的“文之枢纽”体系的内在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