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邓小平教育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邓小平教育理论深刻地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精辟地阐述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邓小平教学思想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学习邓...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思想,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把握中国如何发展,怎样加快发展等一系列焦点问题上,形成的关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这一理论不仅解决了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方向、动力、目标、战略和途径等问题,而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紧紧围绕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这一问题形成和发展的。围绕这一问题,邓小平提出了许多精辟的思想,对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当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需要市场经济之时,却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克服传统观念的过程中,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教育理论深刻地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精辟地阐述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邓小平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内容涉及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教育的性质和方向、培养目标、教育体制改革等各个方面,构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邓小平教育理论具有鲜明的中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研究 ,主要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 ,着眼于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属性、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等方面进行探索 ,这是形成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主要思想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新发展。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及世纪转换关头规范和引导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理论原则,邓小平文艺思想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创造性、科学性、体系性、开放性。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教育的理论,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以及社会主义教育原则等问题,这些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指导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阐述,是从我国生产力的实际状况、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从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考,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一定社会主体需要等多种视角来认识的。这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唯物论原则。  相似文献   

9.
论邓小平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邓小平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王振中邓小平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当然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设计师。他对教育工作的一系列论述,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教育思想。本文仅就几个问题谈谈邓小平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意在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的经济思想博大精深,为解决中国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指导着我们的经济建设的实践.一、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首先从社会主义本质的角度说明他的经济思想,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论述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联系.1985年邓小平就提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是共同富裕.”在1992年初的南方讲话里,他再次重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剥,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思想就是从以上的理论中引申出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对我国所有制的经济结构问题作了一系列重要的论证,主要内容有:发展个体经济;实行包产到户;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允许私营经济发展,吸引外资,发展外资企业,用多种形式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搞活国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中"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但在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已经产生了"两极分化"现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尊重、提升了市场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地位,激烈的市场竞争利弊共存,"两极分化"现象是否会越演越烈?我们必须给予否定,由"先富→后富→共富"的逻辑思路展开论证就是有力的证明。  相似文献   

12.
近期部分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有的人甚至认为邓小平同志的“先富”带共富的思想过时了甚至失误了。笔者认为,邓的这一思想并没过时,仍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导思想。目前的部分收入差距过大现象的产生有其客观现实的原因,与邓小平同志的“先富”带“共富”的思想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3.
高校富家子弟“炫富”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富家子弟进入大学校园,他们的一些举止被人们称之为"炫富",遭到舆论的贬斥。分析高校富家子弟"炫富"的原因,指出应向关心贫困生一样关注富家子弟,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道路收费政策下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城市交通变得越来越拥挤。该文通过对不同的道路实行道路拥挤收费,通过收费方案来探讨道路拥挤收费和路径选择的模型的建立,即在最大社会收益的情况下来分析收费方案和道路出行者的关系。同时通过博弈论来分析道路出行者对时间价值、道路收费的关系。该文讨论了垄断博弈、斯坦尔伯格博弈、库罗特博弈来分析道路管理者、道路出行者之间的博弈行为,并且得出最佳的收费方案,分析结果表明,斯坦尔伯格博弈下的收费方案能更好的扩大社会收益,并且有效的减少了道路的交通流量。  相似文献   

15.
制定划分富农标准的过程是中共对中国革命认知能力发展的过程。土地革命的中前期,中共没有一个统一的富农划分标准,各革命根据地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各自作出解释,不仅标准五花八门,更存在不当和错误;随着实践经验的累积和中共大批领导人的努力,毛泽东在领导中央苏区查田运动的过程中,制定并颁布了比较科学的富农标准,为以后制定正确的农村阶级政策奠定了基础;解放战争时期,在任弼时等领导人的努力下,中共的富农标准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富农标准的确定,是制定正确的农村阶级政策的前提,也是中共事业兴旺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莒南县是抗战初期开辟的革命老区。特殊的土地占有和租佃方式使莒南农民各个阶层在土地使用上产生了极大悬殊,富农大量租入土地,采用雇工进行农业规模经营,广大贫农耕地极其缺乏;在减租减息运动中,莒南发动了拔地斗争,将地主大佃户的土地拔出分租给贫民耕种;拔地斗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贫民生活,但却沉重打击了初具规模的富农经营,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 8 0年代中期以来 ,日本在深化第三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 ,尤为重视道德教育。考察日本德育方针的演变 ,可见 :临时教育审议会强调通过个性化的教育培养“丰富的心灵”;第 1 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倡培养“生存能力”,特别是“丰富的人性”;第 1 6届中央教育审议会力主充实“心灵的教育”,确定了培养“丰富的人性”的方针 ;教育改革国民会议强调培养“人性丰富的日本人”。如此 ,日本的德育方针貌似变化多端 ,实际上是以一贯之并逐步深化的。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前半期对富农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共产党对"富农"阶层的界定和策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乡村社会的原有结构,影响着乡村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这一时,关于富农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着三方面的问题展开:一是确定富农阶层的划分标准,二是分析富农的阶级性质,三是探讨富农经济的发展.因此,对富农问题的研究,揭示出在阶级划分的实践中,学术目标与政治目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看似为学术问题的论争,其实质却是关乎革命策略的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后,党对富农采取逐步消灭的政策。这一时期党对富农的政策变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1951年,在经济上保存,在政治上进行中立;第二阶段,1952—1954年,在经济上予以限制,在政治上则开始孤立;第三阶段,1955—1956年,在经济上消灭,在政治上斗争。而其中的第二阶段,则是党对富农的政策由保存走向消灭的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20.
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富农属于农民的范畴,是农民阶级的一部分,但有其自己的性质。中国共产党对富农阶级的认识及政策的制定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富农阶级的性质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政策,由限制富农、到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和财产、再到中立富农、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探索求真的精神,从而正确地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中一个难题——富农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