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巴赫金于20世纪初期提出狂欢化理论,其打破等级、挑战权威的精神和思想得到了世界范围的关注和研究.华裔女作家严歌苓的作品受到巴赫金理论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小说《金陵十三钗》通过狂欢式人物形象、狂欢式场景、其狂欢式语言,表达作者向往平等对话、自由交往的狂欢式世界感受.  相似文献   

2.
巴赫金是20世纪前苏联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以对话、超语言学、狂欢化为核心内容的交往思想对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构有着重要的启示。对话是和谐的基础,和谐社会的建立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往,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往又必须以语言的合理运用和有效沟通为前提。而狂欢则是和谐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和谐社会的最终实现,人们只有在和谐的社会里才能真正地狂欢起来。  相似文献   

3.
巴赫金与马克思交往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赫金以超语言学、对话、狂欢化思想为核心的交往思想与马克思的交往思想有着共同的理论热点,但是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两者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4.
国内学界对巴赫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话理论、复调小说与狂欢诗学。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成为大众文化研究的热门话题。从理论发生学角度看,狂欢化理论并不能直接挪用为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话语资源。因而,理清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合理关系,并且以当前中国大众文化现象为现实观照去发掘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对大众文化研究的启示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巴赫金用他的一生来构建对话的最佳状态,从"对话理论"到"复调理论"再到"狂欢化"理论,他呼吁大众能产生一种改变世界的推动力,即站在平民大众立场上反抗霸权独语的文化策略,理论归宿都是建立平民大众的理想世界.狂欢化是对大众最具操作性的呼吁.中国的互联网广场是随着网络和终端机的出现而演绎狂欢的无形的广场,它与巴赫金所追求的平等对话精神、交替与变更精神、摧毁一切与变更一切精神、坚守死亡与新生精神形式上虽然相似,但实质上却差之千里.中国互联网广场上的狂欢者个体呈现出"约拿"化、普遍化、虚拟化、边缘化、原子化,与之相随的是狂欢效果的扁平化、无目的化,而实际意义上是被操纵,真正的反抗和沟通并不存在,不能产生一种改变世界的推动力.互联网广场看似实现了自由狂欢的"乌托邦",实则狂欢者已被牢牢控制,狂欢者的生活虚拟化和无力化.狂欢者在操控者手里不断被催眠,最终自愿认同操控者的价值观,真正成为控制的对象.从巴赫金的终极追求来看,中国式的狂欢是一种虚假的狂欢.  相似文献   

6.
巴赫金将对话的思想贯穿于其学术生涯的始终。他主张交锋双方必须同时具备差异性和基础性赞同两个条件对话才能顺利进行。通过对作者与主人公、官方世界与狂欢世界两组对象采取不同的态度,巴赫金朝着实现“绝对性对话”的理想一步步迈进。  相似文献   

7.
巴赫金在研究狂欢文化时提出了“两种生活,两种世界感受”的重要思想,奠定了巴赫金狂欢理论的哲学基础,同时也为解读网络生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网络生存具有狂欢特质,网络狂欢是人们对自由、平等、解束、少限、交替、变革、创新等狂欢精神的一种追求,这种追求有其积极的意义指向,它有助于人们的思想交流与对话、情感释放与升华。  相似文献   

8.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具有巴赫金所分析的狂欢化文学的各种特征。这部小说在魔幻现实主义之外,从巴赫金的"复调""狂欢化"等理论中汲取养分,创造了一个"狂欢化"的世界,构筑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狂欢化"小说空间。小说中的叙事结构、叙事语言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等等,无一不流露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巴赫金的“技术”思想出发,对其“复调理论”和“狂欢化理论”给予了定位,并对其表现出的“超技术(语言)”批评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在巴赫金的文论中贯穿着他对“技术”问题的思考,依次表现为他的“艺术中的技术”概念的提出,“超语言学”的理论经建构和他的“超技术(语言)”批评的实践,“复调”和“狂欢化”作为其中的代表充分体现了“超技术(语言)”批评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0.
巴赫金的语言哲学从社会性和历史的角度来研究语言,强调了言语的对话性和人因交往互动而存在。他的对话理论对外语教学有很大启发作用。外语教学的课堂要注重学生和课文的对话、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以及语境对学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莫言一直致力于文体的探索和内容的革新,《檀香刑》即是这种探索的结晶。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它都表现出颠覆传统审美原则和艺术标准的探索精神。如果以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分析《檀香刑》,会发现它充满了狂欢化色彩。狂欢化的叙事结构、狂欢节式的场景、狂欢化的人物形象以及狂欢化的语言在小说中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2.
狂欢节赋予生活本身一种特殊的游戏方式,它庆贺人对一切占统治地位的现有制度和等级关系的暂时取消。狂欢思维的基本特征是“对话”,它不仅指向他人,同时也指向自我。巴赫金的狂欢诗学以小说为研究对象,主人公与作者的“双主体性”,时空关系的相对性,杂语多声与未完成性是文体的显著特征。鲁迅《狂人臼记》的思想核心是对传统的颠覆和人的解放,小说同时表现出作者在历史转型时期的矛盾心理。厚重的主题和复杂的主体意识导致小说话语层面的狂欢化特征,并最终突破传统的叙事模式而完成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3.
《飞医生》是莫里哀早年创作的一部闹剧,从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角度来看,其狂欢化色彩明显:加冕脱冕结构具有深刻的双重性和新旧交替的创造含义;狂欢式人物斯嘎纳赖勒具有双重性的生活方式、以双重性的眼光看世界、与诞生和死亡有着本质的联系;广场语言的运用体现了广场上的无拘无束,充满着喜剧感和滑稽感.莫里哀在狂欢式的氛围中实现着对生活的批判,颠覆权威、追求平等、表达自由,最终展现了其民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和实证色彩浓重的社会学分析相比较,巴赫金对狂欢节的阐述的确有许多出入,但这并不能说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是虚假的。不能用“真假”判断巴赫金的理论,巴赫金的创新就在于开创了狂欢节的隐喻纬度,使理论因为想象而具备超越现实的可能,从而显示自身的革命性。“想象和语言的述行”是巴赫金狂欢理论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作为叙事学的对话——论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话理论是巴赫金思想体系的核心,通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的分析,巴赫金深化了他的对话理论。复调小说中他性与差异性的存在使传统小说要素和叙事模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巴赫金对话理论的修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赫金(M.M.Bakhtin)学术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是对话理论,其主旨在于强调一种积极的、崇尚个性、注重平等参与的人文精神,对话思想贯穿于他的语言学和符号学思想。虽然巴赫金不是修辞学家,但他有关修辞学的陈述都倡导将修辞学解释为对话,从而确认了话语的各种形式。巴赫金的对话概念极大地发展和丰富了修辞学传统,由此而形成的对话修辞学将巴赫金作品中和现代文化理论中所形成的新的概念应用于修辞学传统,给传统修辞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巴赫金的对话修辞学是一种检测我们与他人的观点以及检测我们自身的手段,尤其是对我们个体的和文化的差异的一种检测。从修辞学的视角来探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有助于对其理论能进一步加以审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7.
按照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小世界》与《桃李》两部小说均体现出鲜明的狂欢化诗学特征。与国内相关研究视野多集中在从“后现代”特征、喜剧性以及快乐叙述等方面进行评述不同的是,本文拟从狂欢化诗学特征与叙事技巧的独特性上,来探讨这两部小说在转型期这个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知识分子如何演绎寻找的悲剧。  相似文献   

18.
“狂欢化文学”是巴赫全命名的一种深受狂欢节民俗文化影响而产生的小说体裁。中国当代作家王小波的小说就深刻地体现了这种“狂欢化文学”的特征,在语言风格上即表现为诙谐与粗俗。这种语言风格强烈地传迭出了狂欢节世界观的追求脱冕、颠覆的本质精神与亲昵、粗鄙的行为范畴。  相似文献   

19.
对话理论是巴赫金思想体系的核心,对话理论重视人的自我意识和他者的存在,强调多元共生、差异性、相对性和未完成性,蕴涵着深厚的民主精神。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compares the views of Mikhail Baktin and Jean-François Lyotard on difference and diversity. Both philosophers elevate diversity on a higher level, considering it to be a fundamental fact of human existence rather than a temporary and superficial phenomenon. However, while Lyotard emphasized the depth of differences amongst various discourses and language games, Bakhtin thought of diversity as a form of connection. Lyotard envisioned a multitude of separate and internally coherent discourses, while Bakhtin traced diversity within each discourse as well as among them. The Baktinian notion of the polyphonic truth helps to move diversity from an abstract goal into a working part of the educational enterpri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