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2 毫秒
1.
记得一位新闻前辈曾说过:记者要当“两广总督”,即要广泛结交朋友,广泛地搜集材料。我写中外著名科学家也有这方面的体会。旧中国由于科学技术落后,致使我国许多著名科学家早年不得不远涉重洋到海外漂泊和深造。他们之中的许多人,在我数十年的记者生涯中都有幸结识并采访报道过他们的经历,有的写成新闻或通讯、特写,还有许多人曾为他们宣传,并单独为他们出书。以文会友,渐渐地,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成为我的良师和挚友。当年采访他们时的情景,时常在我的脑际浮现。回忆对这些著名科学家的采访,总的体会是:和他们的交往要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2.
十多年来,我相继采访了数十位涉及诸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其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和外国科学院院士等大师级科学家、学者,也有近年来崭露头角的顶尖级中青年学者,发表了数十篇人物通讯、学者访谈录或学术性内参。采访专家学者,与他们对话,在我的采访活动中占了相当的比重,是花  相似文献   

3.
看过电视系列片《追求》之后,那几十位植根于齐鲁大地的科学家的形象和情操,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之中。他们历尽艰辛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又一次雄辩地证明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伟大的真理。《追求》摄制组先后采访了被山东省政府命名的“科技拔尖人才”72位(含56个专业),其中不少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  相似文献   

4.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两个年轻的新闻系实习生,兴味十足地去采访一位大红大紫的歌星,谁知一到场,傲气十足的歌星对他们两位“准记者”的来访,不以为然,嗤之以鼻。在这种十分尴尬的境遇下,其中一位却没有泄气,从容地站起来为那位歌星点唱一首非常好听的歌——(不要用这种眼光看我),于是事情发生了戏剧性地变化,歌星对他们笑了……故事中那位点歌的小伙子,现在已是我的采访课教员。他是在给我们讲“怎样和采访对象打交道”时,给我们讲这件他亲身经历的往事的。他说:“做记者,首先要做人,做人就要不卑不亢。”他叫傅义红。人如其…  相似文献   

5.
笔者初当记者时,把看材料当成主要“采访”手段,常常忽视那些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采访对象。1986年,我采访一位扎根海岛数十年,事迹非常感人的全国优秀教师。由于我只重材料不重人,只根据材料写稿子,结果把一位闪闪发光的人物写得干巴巴。这件事教育了我:纸上得来终觉浅。要想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必须切实改变采访作风,变“用大部分精力研究材料”为“深入现实生活中去采访,在采访中获取写作激情”。  相似文献   

6.
2006年德国世界杯,注定是我12年体育记者生涯中一次肩负读者重托的、全新的采访之旅。首先,这是我经历过的大大小小无数次采访中第一次没有中国选手参赛;其次,世界杯分散在德国12个城市,我将第一次频繁地在火车站、飞机场和比赛场之间穿梭旅行。不再有主队前不久,与几位朋友聊天时谈到世界杯,他们非常羡慕我能身临其境感受世界杯。谈到兴起时,一位朋友建议我看比赛时在脸上涂上五星红旗的标志,另外一位朋友马上反驳,“这次世界杯又没有中国队参赛,那样岂不是很尴尬?”5月24日晚在北京丰台体育中心采访国安蓝狮之战,一位渎者打来的电话更是让我哭笑不得,却又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7.
对某一事件或某一先进典型进行采访前的准备,一般是有这两种:一种是注重掌握与采访对象有关的一条战线一个方面的情况,便于在采访中挖掘新闻深度,避免“马后炮”;阅读这些人和事的有关材料及有关报道,以启发自己的思路,扩大自己的眼界。并在对先进人物进行采访前,通过周围的人,事先熟悉他们的个性、爱好和家庭,掌握一点他们的专业知识,以便采访时“对号入座”,有“共同语言”。而另一种采访准备则是把功夫下在设计框架上。他们找来有关材料阅读或通过别人了解到一些情况后,就急于闭门想路子找点子,拟定出题目和稿件的一二三点,然后在采访  相似文献   

8.
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俗话说:“久病成医。”说的是经常生病吃药多了,积累了经验自己也会看病了。写稿投稿也是这样。两位通讯员同时起步,有一个很快成熟起来,稿件经常见报,成了优秀通讯员;有一个则一个劲地写,始终没有见报,探其“奥秘”在于:在一次成功或失败面前善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在这方面,我有切身体会。刚搞报道时,我劲头特别大,白天采访,晚上写稿,一连写了80多篇还没见报,我也不气馁,希望自己的毅力和恒心能感动“上帝”。我的宣传科长是一位“老新闻”,有一天,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搞报道单有热情还不够,还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如果自已的稿子见报了,你想一想,编辑为什么百里挑一  相似文献   

9.
采访前的准备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掌握与采访对象事迹有关的情况及过去对同类人物、集体或事件报道的程度,便于在采访中挖掘新闻深度;在对先进人物进行采访前,通过周围的人,熟悉他们的个性、爱好和家庭,学习掌握他们的基本专业知识,以便采访时“对号入座”,有“共同语言”;拟定采访提纲,列出采访中需要搞清的问题,对比较大的采访活动,要大致确定采访的目的、要求、时间及具体内容,采访的步骤和方法。而另一种采访准备则是把功夫下在设计框架上。他们对采访者只是一鳞半爪的了解,就事先想好和列出将要撰写的题目和路子,在采访中…  相似文献   

10.
陈迹 《新闻爱好者》2006,(11):46-47
作为记者,有着“政治采访之母”之称的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曾这样生动感慨地说过:“采访他们常常是一场消耗精力的战斗。我想采访他们的请求几乎总是受到冷遇,或者干脆被拒绝。如果他们终于同意了,我也得等几个月,才能得到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的接见。当终于见到他们时,我又不得不使尽一切心计使他们给我比半小时、一小时更多的时间。然而,一旦见到他们,采访活动就成为一场探讨事实真相的战斗……”①作为采访对象,中国著名演员陈道明在谈及记者采访经历时也说过:“采访就像扎针,你找准了我的脉,就能抽出血来;找不准脉,你扎得我…  相似文献   

11.
前段时间,我到福建漳州体育训练基地采访“女排精神”的相关内容.晚上刚刚抵达,当地宣传部的干部早已热情地安排好采访对象:一位基地老主任,一位基地现主任,历史与现实的见证人都在了,安排好的时间,总共一个上午. 我婉言拒绝了,说时间充裕,希望采访“慢一点”,对方先是诧异,“之前来的几拨记者都是匆匆来了又匆匆走”,而后又表示理解,“确实不必那么辛苦”.其实,我并不是因为“辛苦”,而是一种习惯.如果不是赶突发新闻,我喜欢放慢采访节奏,因为我信奉一条准则:采访慢下来,人心才能走进去.  相似文献   

12.
战斗中,班长英勇捐躯,一战士挺身而出,带领全班杀败了敌人。几十年后,一位通讯员前去采访这位“老革命”:请问,您老当时是怎么想的?”“没想什么。”“那您当时有什么心理活动?”“没有什么心理活动。”“那么,请您谈谈当时的动机好吗?”“动机?什么动机?在战场上杀红了眼,从战场上下来,见了狗我都恨不得踢它两脚”。这是王安忆在中篇小说《小鲍庄》里描写的一位通讯员采访人物心理活动的一个片段(大意)。  相似文献   

13.
“采访唯贪,写作唯廉,语言唯美”是我从事新闻工作十余年后体悟出并指导我实践至今的新闻采写“三项基本原则”。采访唯贪,就是下去采访要围绕主题最大限度地搜集、挖掘材料,坚持“抓进篮子就是菜”。对于抓采访材料我是“宁可菜中带草,不能漏一根菜”;对于可抓可不抓的,只要采访条件允许,一律先“抓进篮子再说”。这方面我是多有教训。刚当记者时下乡采访往往觉得材料差不多了,等回来铺纸写作又感觉材料不够,发现该采的未采,访挖的未挖,不得已再打电话或再跑一趟。一次去围场县采访一个广播电视局局长艰苦创业的事,他谈到隆冬…  相似文献   

14.
“我们想知道什么?”作为一名记者,动手就与“W”打交道,成年累月在外面跑,寻找、采写自己认为受欢迎的新闻。当服务对象认真地向我提出文章开篇这个问题时,我还真感到不甚明了。前不久,笔者在秦巴山区进行了较长时间的采访,遍询采访对象“想知道什么?”相对于社会,征询范围无疑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们的回答对我这个过去只顾埋头拉车的人还是很有启发。杨吉荣,汉中地区行署专员,是一位在山沟里奋斗了几十年的老干部。说起新闻,他闭门和我聊了两个小时,意犹未尽。“汉中地区干部都知道我的一句老话:职位不会给你智慧。只有职位没有智慧只能维持半年,有职位  相似文献   

15.
去年7月26日,我获悉空军石家庄医院脑外科成功地为一位沉睡了十一年之久的“植物人”谢小丽施行了开颅手术的消息,感到很有新闻价值,当即采访了主要手术者——该科副主任张蕴增同志。张副主任详细地介绍了患者的发病过程、十余年来的沉睡情况,他们的诊断、手术以及对患者今后命运的估量等。我  相似文献   

16.
一、从苏步青教授接待记者采访说起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一篇漫谈记者素质的文章中说:“一次,有位年轻记者上门采访,要我谈谈我是怎样成为科学家的。我说,这是一个大题目,你有没有事先看过有关我的报道。他说没有。那我就感到奇怪了,报社怎么会把这样一个题目交给这样一个记者呢?他又怎样去完成这么繁重的任务呢?那次采访,没谈多久,就谈不下去了。因为我在数学上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微分几何学的,而他却干瞪眼,问我‘微分’两个字怎么写。”苏老还说:“希望见到高素质的记者,他们政治思想性强,知识面广,业务精通,而且人品也是一流的。我…  相似文献   

17.
当记者,在跑面的同时,必须建立一批采访基点。这,委实太重要了。一九六四年,我从郑州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新华社河南分社。在采访活动中,我发现分社的几位老同志写稿时出手快,而且总是能触及群众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很是羡慕。我曾向一位老同志探求“秘诀”。他直率地告诉我:要当好记者,必须既跑面又蹲点,既要掌握全省、以至全国情况,还要在心中装着“三个十”:即熟悉十个典型单位,结交十位知心朋友,想着群众议论的十个问题,并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反复思考和研究,以求找到科学的令人信服的答案。这真是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18.
新闻贵在“新”字,不新就不是新闻。于是,不少通讯员的眼睛老是四处寻找所谓新的题材、新的内容,对于那些旧题材则视而不见。但新题材并不是天天都有,特别是基层,范围小,新题材更难有,怎么办?笔者近几年来在实践中体会到,旧题材也可出新意,还是一大“新闻泉”。怎样使旧新闻出新呢?今年5月,市委宣传部组织我们十多位通讯员到一个乡采访,乡党委书记介绍说,他们新建成了一所希望小学,希望我们能写一写。对于这一题材,有的人不愿去写,因为这已不是新题材,如果写,也只是写成一句话新闻。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前去采访,采访中…  相似文献   

19.
过去,我在采写稿件时,和有些通讯员一样.跟基层的干部或群众打交道,能做到一见如故,谈笑风生.可在采访自己的上级领导时往往言语拘束,不大自在.分析原因,关键是“怵头”,自觉不自觉地在自己和领导之间砌了“一堵墙”。不敢在这堵“墙”上打开一扇“门”,就很难了解他们,采访他们.因此,我注意克服“怵头”的思想负担,经常借汇报工作、送审清样、或参加有关会议的机会,主动了解领导同志的思想、性格和对新闻工作的重视程度.一回生,二回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跟公司书记、经理和总工们越来越熟,有事能敲门就进,有话见面就讲,从他们那了解报道线索和采访,都比较方便. 采访领导最要紧的是抓细节.一股通讯员都知道抓细节不客易,抓有关领导事迹的细节就更困难  相似文献   

20.
“采访不是人求我”。每次下基层采访前,我都要细细掂量这话的含义。作为一名战士报道员,身在基层,要想写出好稿,显然离不开采访。采访不是人家求我,而是我在求人家,如果说顾客是上帝的话,被采访对象其实就是我们报道员的“上帝”。我们要热情地尊敬被采访者,与他们交朋友,谈心,无论对职务比自己高的,还是低的,都一样。千万不能把自己真的看作是“无冕之王”,看作“特殊人物”,有一种优越感。没有心底的交流,只会居高临下的询问,或不着边际的胡侃,是摸不出真情况的。因此,每次下基层采访,我必正正规规有个兵样子,连队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