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借助古典诗歌进行的审美教育应是一个主客体共同组成的审美过程系统。研究发现,在小学古典诗歌教与学的过程中,主客体却是去审美的,缺乏审美张力的。一方面表现为教学及学习主体的去审美化及知识传授与接受的情感差异。课堂教学的程式化、功利化现象严重,遮蔽了古典诗歌的审美光晕。较之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教师的古典诗歌教学情感却差强人意。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学客体——古典诗歌的去审美化及专业鉴赏的欠缺,教学过程的去审美化及古今对话的困难。另外,互联网+教育功能彰显,《中国诗词大会》等电视综艺节目及各种移动设备APP新媒体成为古典诗歌学习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对历史化的古今联结及传承发展意义的深刻认知里,沈从边城“古典”道德意识的美善表达渗透着现代社会伦理道德的合理性基础,其道德意义的“秩序和理性”在局限中显示了现代社会基本的最低与最高道德要求的联结。这种道德精神其实是成就现代社会明的“种子”。  相似文献   

3.
语文是传播交流的工具,而文言文则是桥梁,是沟通古今文化的桥梁,是承载中华古典文化的工具。但是由于古今汉语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于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初中生而言,学习文言文无疑有一定的难度。于是乎,许多学校和老师采取了“淡化”、“略化”、“弱化”文言文的教学,美其名曰:减负。其实这种不该“减负”而“减负”的做法,既不符合《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要求,更对学生的后期学习产生了无穷的祸患。  相似文献   

4.
秦静 《天津教育》2004,(4):42-43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歌烛照古今,学生容易对此产生兴趣。如果把古典诗歌教学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传承这一文学精华,而且还能濡染学生心灵,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我探索和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5.
数字符号在人类化中的作用并不仅限于计数,而是往往承担着一定的化含义。这种化含义也并非一成不变,它带有鲜明的时代气息。章就数字符号“8”与“4”的古今化含义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王翠芳 《现代语文》2006,(6):101-102
中国古典诗歌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精炼的语言、美妙的意境引人入胜,感染着众多的学爱好,吸引着他们去阅读、感受、体味、想象。可是,时间的久远,历史的陌生,语言的简约,思维的跳跃又往往制约着现代人的头脑,使他们在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面前茫然,尴尬,不知所惜,甚至放弃。那么,难道就没有一条时空的隧道沟通古今,让我们与古人对话吗?我想是有的。只要我们有对古诗的热爱与执着,就能从迷乱芜杂中找出一条小径,走进鉴赏的大门。结合自己的读诗感受、教学经验,我摸索出了一些方法,总结为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要了解学生,引导学生要用心,会用心,用爱心、耐心、真诚之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用热情之心去对待家长。班主任是学校与学生、家长与学校、家长与学生、科任教师与学生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不仅要勤于沟通还要善于沟通。以爱为桥,倾心教育,建立一个生机勃勃、团结向上,具有凝聚力的班集体。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灵纯真,容易敞开心扉接纳新的事物。音乐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打动学生的心灵,让他们真正用心去体味音乐中的美,感悟音乐的博大,体验音乐中的文化传承。音乐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的内心和音乐产生共鸣,这种心与心的感应需要老师用心去引导、激发。  相似文献   

9.
陆敏 《现代语文》2006,(12):72-73
诵读是古典诗词教学的基本方法,贯穿诗词教学的始终。古人就是以诵读的方式培养出了无数名垂青史的大学、大作家。20世纪初叶圣陶、朱自清也都对吟咏的方式推崇备至,叶圣陶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钱理群说:“中国传统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化。”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最具有灵性和想象力,具有空灵感和意境美,这使得古典诗词非吟诵涵咏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而且吟诵涵咏创造了令人陶醉的充满激情的学习情景,促进师生对话,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以此搞活课堂教学,让古典诗词教学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陶情冶性的快乐。怎样指导学生由简单的诵读到有感情的诵读,具体说来可采取以下三个步骤:  相似文献   

10.
古典酒诗的生成有其内在的依据。一方面,古典诗中人生情愫的释放与渲泄与人的酒后之言结缘最深,饮酒与诗创作有一种天然的默契,不管是欣喜之情、超拔之意,还是渗透人生方方面面的忧郁情愫均可在酒诗中被确认。另一方面,人的醉境意绪与灵感在很大程度上可被认同,醉境与诗之间有着特定的神奇效应。饮酒还塑造了古代人的化心理、价值观念、人格个性和审美情趣,由此而赋予了古典酒诗以独特的化品格:旷达、狂放、奇异、天真、风雅。缘于此,古典酒诗才日益显现出其不凡的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一切管理都是化的产儿。化自觉既是管理理论、管理模式的思想基础,也是推动管理发展的力量。西方管理思想对中国传统化的吸纳以及中国管理思想对自身化基础的反省,反映出中西方管理思维由差异慢慢走向互补的变化趋势。化作为管理的思想前提要有较大的开放度和较强的宽容性,实现当今管理的现代化必须要走出中西方古今化之争,容纳中西古今化之学。  相似文献   

12.
古典诗歌的教学目的是传承化遗产、培养学生的学趣味、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明确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喜好和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自觉性,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通过朗读,体会古典诗歌的节奏、韵律和音乐性,把握诗歌形式特征,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赏析作品重点是领会诗人的情感,掌握表达情感的表现方法。选读诗歌作品标准不能偏狭,眼界要开阔。在诗歌的继承、发展和相互影响的背景下学习诗歌作品;在掌握大量作品感性基础上去学习诗歌史。  相似文献   

13.
古诗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很难把握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语言魅力。教师在教读古典诗歌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从而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一)把握诗歌的意境美,让学生开拓想象,发展其创造性。古典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我们  相似文献   

14.
如何帮助学生架起一条能穿梭时空的隧道,去更好地沟通古今,欣赏古诗呢?笔者结合自己的读诗感受、教学经验,摸索出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5.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化的积淀.古诗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难免会形成理解上的争议.在古诗教学中,适当介绍理解古诗的古今争议,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思考,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是大有裨益的.这里,选择一些典型例子,略作评析,供老师们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从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视域整合中国美学研究,是实现古代文论范式转换和深度追求的必经之途。与西方的分析思维不同,中国的心化思维对中国艺术独特风格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可以从“心源”、“直悟”和“体味”来探讨心化思维在艺术中的具体表现。不仅如此,本文还从儒道文化“体仁”、“得道”的方式去考察心化思维产生的根源,揭示了儒道文化对推动中国艺术尚内轻外、尚心灵体悟轻理性分析风格的形成所起到的殊途同归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语言离不开化,化是语言的内核与灵魂。如果说语言是人们进行联络与沟通的工具的话,那么人们共同理解并认可的化则是人与人之间实现有效沟通与心灵联系的一条重要桥梁。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学生跨化交际的能力等问题一直是外语教学的热门话题。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英语)》将引导学生拓宽化视野、体会化内涵、了解化背景等作为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强调对学生的跨化意识和跨化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学生在散文写作中若能用自己的认知与情感去生发或挖掘古典文化的巨大张力,对内容的充实、材料的丰富、意境的深化,有不言自明的功效。而如果能用  相似文献   

19.
陈卫兰 《语文知识》2001,(11):64-67
“特别急促”四字在中古时期声调都是入声,普通话声调是去声、阳平、阳平、去声。这说明古今声调发生了变化,中古的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分别归入其他声调。入声字在构成古典诗词的音律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在欣赏古典诗词时如果不了解入声字知识,就会影响对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今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被誉为有浓浓的古典文化气息,但也让很多学生措手不及。的确,古典文化一再被漠视,翻开小学教材,就会发现鲜有“古典”元素。新的学年里,我要开设一门唐诗宋词课程,将孩子们带到古典文化的世界中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