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青岛大学韩玉德教授的《(韶 )乐考论》一文 ,是近年来《韶》乐研究的重要成果。但韩先生在文中提出“《韶》乐的制作者为帝舜乐正夔” ,笔者不敢苟同。韩先生说 :“关于《韶》乐的制作 ,古文献有较明确的记载。《尚书·舜典》引帝舜曰 :‘夔 !命汝典乐 ,教胄子。’《孔丛子·嘉言》引孔子曰 :‘夔为帝舜乐正。’……知夔确为帝舜乐正。”又说 :“《史记·夏本纪》曰 :‘于是夔行乐 ,祖考至 ,群后相让 ,鸟兽翔舞 ,箫韶九成 ,凤凰来仪…’史记索引曰‘行 ,曲也。’知《韶》乐的制作者为帝舜乐正夔” ,“知禹兴《韶》乐以庆贺舜用二十二贤臣成…  相似文献   

2.
梁简文帝萧纲,一生勤于著述,诗作颇丰,逯钦立《先秦汉魏南北朝诗》辑其诗三卷,270多首。其中有“宫体诗”80余首,占其诗的三分之一。正因此,一般论者将萧纲视为文学嬗变的“罪魁祸首”,视其诗为“亡国之音”①。 这就涉及到“宫体”诗的问题了。关于它的形成,《梁书·简文帝纪》曰:“(萧纲)雅好题诗,其序云:‘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然伤于轻艳,当时号曰‘宫体’”。《徐传》曰:“文体既别,春访尽学之,‘宫体’之号,自斯而起。”据此可知“宫体”的形成,一与徐追求“新变”之别体有关,二是离不开萧纲被立为东…  相似文献   

3.
“以诗为词”一语,首见于陈师道《后山诗话》: 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陈氏这一见解,盖源于当时文坛流传的一种说法。《后山诗话》引“世语”云: 苏明允不能诗,欧阳永叔不能赋。曾子固短于韵语,黄鲁直短于散语。苏子瞻 词如诗,秦少游诗如词。《王直方诗话》记有苏轼与晁补之、张文潜的类似谈话: 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人皆对曰:‘少游诗似 小词。先生小词似诗。’  相似文献   

4.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仇兆鳌注引《杜臆》语说:“此诗全是反言以形容其佳胜。曰‘无赖’,正见其有趣;曰‘恼杀’人,正见其爱杀人,曰‘好禁春’,正是无奈春何;曰‘钩衣’,‘刺眼’,木可憎又转觉可喜。”又云:“按此诗所言,若以二语括之,即‘剑南春色还无  相似文献   

5.
解《诗·大雅·韩奕》:“其殽维何,炰鳖鲜鱼。”其中“鲜”字毛传无注,郑笺云:“鲜,鱼中脍者也。”段玉裁的《诗经小学》在“炰鳖鲜鱼”条说:“《说文》:‘鲜,鱼名。’‘鲜,新鱼精也。’”按:郑玄与段玉裁之说皆非,“鲜”字乃“解”字之形误,当为“杀”意。由于“解”字与“鲜”字篆文或俗写形体皆相近,因而造成形近而误。“解”字在古籍中常因形近而被误写为“鲜”字,令词义晦涩,学者须用“解”字义解之,方能使方章怡然理顺。古籍中二字有不少因形近而误的例子。《诗·曹风·蜉蝣》:“蜉蝣掘阅,麻衣如雪。”而孔疏云:“…  相似文献   

6.
<正> 今本《说文解字》两处提到“秘书”。“(目戍)”字下云:“秘书瞋从戌”;“易”字下云:“秘书说日月为易”。段玉裁注曰:“秘书谓纬书”,刘叶秋《中国的字典》一书亦曰“许慎所谓秘书,是指依托经书,谈符箓瑞应之事的‘纬书’”。近时徐时仪发现慧琳《一切经音义》“无易”条下引《说文》云:“贾秘书说:‘日月为易字’”,以为今本《说文》“秘书”前脱“贾”字。“贾秘书”即贾逵。因贾逵曾两校秘书,为许慎之师;许慎著《说文》且“考之于逵”,故敬而称之为“贾秘书”。这从异文中找到了段氏注误之由。又《后汉书·贾逵传》云贾逵作《左传国语解诂》五十一篇,“显宗重其书,写藏之秘馆”。秘书,即此“秘馆”之书,未必定指“纬书”。(简言)  相似文献   

7.
唐·张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谓其为唐懿宗、僖宗时人)《幽闲鼓吹》云:“白尚书应举,以诗谒顾著作。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这是最先有关白居易谒顾况的记载。俟后,《唐摭言》、  相似文献   

8.
(一)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叔向贺贫》初中第六册) 课本注曰:“越,超过。”越,为“超越”,乃是常训;“使越于诸侯”句不作如是解。今案:《尔雅·释言》:“越,扬也。”郝懿行云:“《诗》‘对越在天’对越即对扬,犹云‘对扬王休也’。”王引之《经义述闻》卷十八云:扬,越一声之转,故发扬之转为发越,飞扬  相似文献   

9.
查清人厉鹗《宋诗纪事》卷15录王安石《泊船瓜洲》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并引宋人洪迈《容斋续笔》卷8“诗词改字”条下所录王安石《泊船瓜洲》诗的改字情况:“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自古以来,这条笔记成为王安石作诗精于炼字的范例。然而,人们似乎忽略了一点,即“春风又绿江南岸”之“又”字,最早应为“自”。  相似文献   

10.
关于杜诗用字的妥贴、确切,过去在许多文评、诗话中曾流传有不少佳话。欧阳修《六一诗话》云:“陈公时偶得杜集旧本,文多脱误。至《送蔡都尉诗》云:‘身轻一鸟’其下脱一字。陈公因与数客各用一字补之,或云‘疾’,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莫能定。其后得一善本,乃是‘身轻一鸟过。’陈公叹服,以为虽一字诸君亦莫能到也。”又刘凤诰《杜工部诗话》引王彦辅云:  相似文献   

11.
厝《汉语大词典》1·926(1册926页之省称,余同)下释为“磨刀石”,本无不可。大徐本《说文·厂部》:“厝,厉(砺)石也。从厂昔声。《诗》曰:‘他山之石,可以为厝’。”王筠《说文句读》在“厝,厉石也”下注:“《字林》同。”又注:“此字当与氐(砥)、厉、(厂佥)三字为伍。”《一切经音义》卷九引《说文》亦与大徐本同。诸家均砺石之义。但也有不同意见。段玉裁明确指出(1)“厉石”为厝(错)石”之讹,厝石为治玉之石,如金钢钻之类。(2)从许多体例看,义近词相次,但“厝”并没有和表示磨刀石的“(厂氐)、厉”为伍,说明为别一义。其文如下:“各本作‘厉石’,今正。《小雅·鹤鸣》曰:‘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传曰:错,错石也。今本少一错字……下章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传曰:‘攻,错也’。错,古作厝。厝石,谓石之可以攻玉者。  相似文献   

12.
“穿凿”     
“穿凿”,是有些读书人好犯的毛病之一。即使如宋代的大学问家王安石也难免,苏东坡为此还“调谑”了他一番,事见《调谑编》: “东坡闻荆公《字说》新成,戏曰:以‘竹’鞭‘马’为‘笃’,不知以‘竹’鞭‘犬’有何可‘笑’?公又(疑为‘反’)问曰:‘鸠’字从‘九’从‘鸟’,亦有证据乎?坡云:《诗》曰:‘(?)鸠在桑,其子七兮。和爷和娘,恰是九个。公欣然而听,久之,始悟其谑也。”  相似文献   

13.
《题李卫公二首》诗非温庭筠作,清顾嗣立已言及,然依据不足。对此,笔者略陈管见。两首诗最早见于《卢氏杂记》,没有著录作者。《太平广记》二五六选载作“及罪遣(李德裕),为人作诗”云云,亦未标明作者。两首诗孱入温庭筠诗集源出于宋钱易《南部新书》。其文云:“李朱崖,武宗朝为相,势倾朝野,及得罪遣责,人为作诗云:‘蒿棘深春卫国门,九年于此盗乾坤;两行密疏倾天下,一夜阴谋达至尊。肉视同僚忘匕箸,气吞同例削寒温;当时谁是承恩者,肯有余波达鬼村。’又一首云:‘气势凌云威触天,权倾诸夏力排山。三年骥尾有人附,一得龙髯无路攀。画阁不开梁燕去,朱门摆扫象鸦还。千岩万壑应惆怅,流水斜阳出武关。’此温飞卿诗也。”清顾嗣立《温飞卿诗集签注》曰:“此二首诗语涉讥刺,  相似文献   

14.
当谈到杜甫一生诗歌创作的时候,有的论者习惯于把安史之乱初期和夔州时期看作是两次高峰。安史之乱初期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和《三吏、三别》等为代表;夔州时期则以《诸将五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壮游》、《遣怀》和《夔府书怀四十韵》等为代表。有的并指出夔州时期的诗作,在杜甫所自称的“晚节渐于诗  相似文献   

15.
《尚书、召诰》云:“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诗经·小雅·宾之初筵》云;“百礼既至,有壬有林。”对于这些出现在上古典籍中的“有”字,人们已经提出过多种解释,例如: 1、宋邢(日丙)疏《论语·泰伯》篇云:“外传称禹氏曰有夏,则如舜氏曰有虞,颛顼以来,地为国号,而舜有天下,号曰有虞氏,是地名也。王肃云:‘虞,地也’。皇甫谧云:‘尧以二女妻舜,封之子虞’。”刘琪《助字辨略》据此而释“有”为“抚有”之义。 2、王引之《经传释词》云:“有,语助也,一字不成词,则加‘有’字以配之,若虞、夏、殷、周皆国名,而曰有虞、有夏、有殷、有周是也。”马建忠《马氏文通》沿用此说。 3、王力先生《汉语史稿》中册云:“上古名词的前面往往  相似文献   

16.
近读1993年7期《语文知识》刊黄德灿《子曰·诗曰·书曰》一文有云:“在读古文时,‘子曰……’句明确告诉我们:‘子’的本义是‘老师’,约定俗成,特指孔子。”笔者认为此说有误。因为:一、“子”的本义并非指“老师”“子”是一个象形字,《说文》释为:“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并引李阳冰语:“子在襁褓中,足併也。”《说文》所收“子”的  相似文献   

17.
一、王之涣《凉州词》(其一)《全唐诗》卷二五三著录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中第一首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云: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全唐诗》在“远”字下有注云:“一本次句为第一句。‘黄河远上’作‘黄河直上’。”按照此注,这诗即为: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直上白云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这样,这首《凉州词》在内容上就出现了两种文本,我们姑称前者为甲诗,后者为乙诗。又,闻一多《唐诗大系》录是诗时,第四句的“春光”作“春风”,如此,这诗就又出现了第三  相似文献   

18.
《苕溪渔隐丛话》记载:“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这就是广为流传的“推敲”的典故。贾岛一字不肯放过的“推敲”精神也历来为人们传为佳话。但它很容易让人理解成,只要在文字上反复斟酌,认真推敲就能写出好诗。其实,这实在是一种误解。所谓炼  相似文献   

19.
《周易》“豫”卦二爻爻辞为:“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对其中的“介于石”,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曰:“介,纤也。”王弼注:“辨必然之理,故不改其操,介如石焉,不终日明矣。”陆德明《经典释文》:“介,古文作‘砎’。郑‘古八反’,云‘谓磨砎也’。马作‘(扌介)’,云‘触小石声’。”《系辞下》:  相似文献   

20.
《说文&;#183;牛部》:“犁,耕也。从牛黎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盖其始人耕者谓之耕,牛耕者谓之犁。”牛耕始于何时,学术界至今尚未有统一认识。程树德《说文稽古篇&;#183;牛耕之始》:“按《齐民要术》引《说文》:‘耕,种也,人耕曰耕,牛耕曰犁,字从牛会意。’元&;#183;李治《敬斋古今黈》云:‘前汉赵过,始用牛耕。’郑樵《通志》亦谓牛耕起于赵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