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木兰诗》和《简·爱》这两部作品都偏重表达女性角色,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中西方文化差异下,作者笔下创作出来的女性形象却有所不同.我们可通过对这两个女性人物形象和她们的性格以及爱情观进行比较并分析其原因,来更深入地研读这两部作品.  相似文献   

2.
夏洛蒂·勃朗特以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简·爱》享誉文坛。小说大胆地表现了女性的反叛、平等和追求独立的精神,受到全球各国读者的热议与赞扬。国内对《简·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物形象和思想主题研究两个方面。特别是主题思想的挖掘,由此而奠定了《简·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梳理和评述主题思想研究的成果,对拓展与推动《简·爱》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集宁师专学报》2019,(3):88-94
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简·爱》自一八四七年问世,就被看作是英国小说中最受欢迎的一部。然而,作品中寓意深刻的用词、变幻复杂的句式、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巧妙紧凑的情节安排却也造成了翻译的复杂性和困难性。自1935年《简·爱》首次被译为中文后,国内先后出现了数个译本,其中以祝庆英译《简·爱》和黄源深翻译的《简·爱》两个译本最为出色。本文比较了祝译本和黄译本在遣词造句上的差异,以及译本对原著的人物、环境、情节还原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简·爱》中的简·爱是中外文学史上两个独具特色的女性形象,同是寄人篱下的孤女,二人都大胆执着地追求美好的爱情,但简·爱最终收获圆满的爱情,林黛玉却抱憾而终。将从作品人物性格特征及追求爱情方式的不同、创作主体的差异两个方面,探讨她们爱情结局一喜一悲的原因,以及带给我们的深刻启发。  相似文献   

5.
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自19世纪发表以来,一直有着长盛不衰的魅力。《简·爱》与基督教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引用了不少《圣经》典故。它们作用于小说的四个层面:人物的塑造,情节的衍生,主题的深化,风格的定位。这四层面彼此相关:情节衍生离不开人物的塑造,主题的深化离不开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衍生,小说风格是各方面细节的各方面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探讨《简·爱》中的《圣经》典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欣赏乃至研究该小说。  相似文献   

6.
吴丽 《文教资料》2007,(27):16-17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和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被称为英国文学史上的两部杰作。由于两部作品有很多的相似性,批评界曾从多个角度对两者进行比较。本论文尝试从体裁特征的角度分析两部作品的表达方式与主题深度,对《简·爱》和《呼啸山庄》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7.
《简·爱》和《飘》是两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反映爱情故事的作品。两部作品在很多方面,如女主人公简·爱和郝斯佳的独立意识、爱情观、金钱观及写作背景等,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简·爱和郝斯佳都不安于现状、敢于抗争,敢于追求爱情、追求独立的生活,但她们对待爱情、婚姻和生存方式的态度却有着很大的差异。通过对这两部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根据这些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两部小说所反映的主题同样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自19世纪发表以来,一直有着长盛不衰的魅力。《简·爱》与基督教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引用了不少《圣经》典故。它们作用于小说的四个层面:人物的塑造,情节的衍生,主题的深化,风格的定位。这四层面彼此相关:情节衍生离不开人物的塑造,主题的深化离不开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衍生,小说风格是各方面细节的各方面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探讨《简·爱》中的《圣经》典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欣赏乃至研究该小说。  相似文献   

9.
比较梵高《向日葵》和齐白石《秋佳》两幅作品,从材料、内容、画法、情感表达、思想境界、学术体系六个方面分析中西文化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小说主要讲述的是女主角简·爱作为一个孤儿,在经受了各种磨难后获得最终的幸福。该小说的几位主人公都具有非常丰富的人生经历,他们的人物性格和个性也天差地别,整部小说和当时英国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个人成长有非常大的关系,为了能够更好地对《简·爱》这部作品中的人物个性、人物命运、作者以及当时英国的社会背景进行解读,本文对《简·爱》中的主人公的个性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袁馨 《华章》2012,(19)
本文通过分析对比,并结合《简·爱》两位译者的译文证明翻译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和翻译者自身修养以及时代背景等各方面因素导致不同,并且试图寻求解决此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发表于1847年的《简·爱》给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坛吹来了一阵清新的风。二十世纪以来,众多文艺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简·爱》进行了探讨,并且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图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重新解读《简·爱》,探讨造成筒·爱和罗切斯特爱情曲折艰辛的真正原因,以期对《简·爱》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经典传世之作,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争取平等自由的女性形象,主人公简·爱对爱的追求与自我成长过程实际上就是她的超验主义思想实践的过程。文章从“超验主义”这一视角来对《简·爱》进行解读,并从作者的生活经历探索作者本人的超验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4.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经典传世之作,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争取平等自由的女性形象,主人公简·爱对爱的追求与自我成长过程实际上就是她的超验主义思想实践的过程。文章从“超验主义”这一视角来对《简·爱》进行解读,并从作者的生活经历探索作者本人的超验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5.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是英国问世纪著名三姊妹作家之一。她出生在英国北部偏僻山区一个贫穷的牧师家庭。夏洛蒂从小就酷爱文学。她的重要作品除消·爱》外,还有长篇小说《谢利》、《维莱特》、《教师冷。《简·爱》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它一问世就引起了轰动。有意思的是夏洛蒂在发表这部小说时用的是男性化名——柯勤·贝尔。当夏洛蒂成名后逐渐在英国文艺界和社交界露面时,文坛前辈萨克雷不称其真名,而是亲切地称呼她为简·爱小姐。《简·爱》作者简介  相似文献   

16.
《维莱特》是夏洛特·勃朗特继《简·爱》后的又一个创作高峰。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了《维莱特》小说中两种“看”的模式,指出宗教信仰的男性特征,揭示小说对父权制的批判以及女人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  相似文献   

17.
冯学玲 《文教资料》2014,(19):12-13
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通过简·爱和罗切斯特先生的曲折、动人、唯美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新型的女性形象——简·爱。在塑造这个女性形象的过程中,作者巧妙地设计了简·爱不同阶段的容貌和财富状况。根据故事情节,简·爱的容貌和财富状况可分为三个阶段:幼年阶段、家庭教师阶段和富有阶段。作者夏洛蒂·勃朗特通过对简·爱容貌和财富情况的巧妙安排,辅助故事情节,成功塑造了一个抗争进取,独立自强,追求唯爱而爱的纯洁爱情的新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8.
《简·爱》1847年在英国出版后,引起了世界各国读者广泛的热议和深入探讨。我国对《简·爱》的喜爱,又突出表现在对简·爱、伯萨和罗切斯特等人物形象的研究上。梳理和评述人物形象研究的成果,对拓展《简·爱》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简·爱》浸透着夏洛蒂对《圣经》基督精神的深层理解,处处蕴含着宗教情结,通过分析《简·爱》中《圣经》对其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包括对《圣经》词句的直接引用和不同角色对宗教及其精神的间接阐述,来揭示《简.爱》这部跨世巨作如何对基督精神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简·爱》自身的文本美和教师生成出的教学美两个方面来挖掘其美育价值。《简·爱》一书所蕴含的"人生价值=尊严+爱"的观念及其写作特色是文本审美性所在,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创造性开发有助于文本价值的彰显和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