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丁蕾 《语文学习》2010,(1):65-65
“殊不知”常常被误写作“孰不知”。例如:(1)医生发现很多老年人的血压和血糖控制不好的根本原因是自行增减药量。尤其是血糖高的老年人常常面对美食难以拒绝.吃多以后就加服一片降糖药或多注射几个单位的胰岛素.孰不知这片降糖药会打破体内的胰岛素平衡.易诱发低血糖性晕厥。(《健康时报》2008年4月22日)  相似文献   

2.
在一次高三<思想政治>教学中,同学们对"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孰重孰轻、孰主孰次的问题展开了争论.一些同学认为国家权力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权力决定权利.  相似文献   

3.
这是妈妈的妈妈讲给妈妈听的故事,妈妈觉得很好,又讲给我听。不知在“卡通”和“游戏机” 中长大的孩子是否喜欢听妈妈讲的故事: 河对面有好大好大一片果树林,猴子会爬树,但它不会游泳;而长颈鹿会游泳,但它上不了树。于是,长颈鹿把猴子驮过河,两个都吃到了自己想吃的果子。 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却常常不是这样,三五个小孩做游戏,常常一句话不和,便作鸟散状;打扫一间教室,常常因孰重孰轻等小问题吵得不可开交;不少同学总是难于找到理想的同桌,不是张三这不好,就是李四那有问题……这种事见多了,便习以为常了。 我脑子里…  相似文献   

4.
现在的考生作文时太喜欢用"题记"了,其实有时根本就是多余,和正文并没有多大关系,只是摆摆花架子,一味追求形式,骗取阅卷老师多给一点分数.孰不知,这样做反而成为添足之举,惹人生厌.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语文教学受到批判的背景下拉开序幕的,然而课程改革越深入出现的问题也越多,这些问题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孰主孰次的争执上.令人欣慰的是,广大教师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共识,从重视"教学方法"向重视"教学内容"转变.  相似文献   

6.
双音节词"孰与"是由"……与……孰……"结构派生而来.当"孰"由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前置的类推作用位移到"与"的前面时,表示比较维度的X就随之产生了位移,并在语境或语言习惯的影响下最终消失."与"并列连词的性质逐渐消失而演化成一个介词成分,"孰"的指代性逐渐减弱,在句中和"与"的关系一步步密切,最终两者结合成只表示比较的双音节词"孰与".在这个过程中,说话人的移情焦点起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孰 shú疑问代词,在文言文中常用,现代文中用的不多。它的意义:1.谁,孰谓不可。2.哪个,孰胜孰负。3.什么,是可忍,孰不可忍?字典和词典中都不见“孰不知”词条。殊 shū的意义主要有:1.不同、差异,如殊途同归。2.特别、特殊,如殊功,殊勋。3.书面语,很;极。如殊觉歉然。4.书面语,断,  相似文献   

8.
孔子思想博大精深,提供了很多德育原则或者德育价值取向.历来认为"仁"和"礼"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然而学界出现了"仁"与"礼"孰先孰后之争,这一区分对于理解孔子思想的德育价值取向是至关重要的.<论语>中明确指出"礼后乎","仁"先于"礼"就是说:要达到仁就要从"修身"做起,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德育是对受教育者的培养,而非改造.  相似文献   

9.
廖志丹 《文教资料》2008,(11):90-92
本文主要是对意大利瑞吉欧教育模式精髓--方案教学,与中国本土的学前教育先驱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精华--"五指活动"课程进行比较.目的不是比较孰优孰劣,主要是希望能够给我国处在课程改革大潮中的幼儿教育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0.
人们多爱打听或传播小道消息,孰不知小道消息传播速度是可怕的,其危害不可小视,特别是那些耸人听闻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庄子》中的疑问代词"何""谁""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中疑问代词使用十分丰富."何"及"何"字结构的用法及分布;"谁""孰"在使用频率、指称义、功能组合、表达语气等方面的异同,战国时期某些方言中"谁""孰"在语法功能上存在着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歌唱不仅能给人们带来快乐,还有益于人体健康,因此,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加入了学习唱歌的队伍.有些老年人初学歌唱,不知该从哪方面入手才能充分表现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从而更好地演绎声乐作品.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学习唱歌并不是每天大声喊嗓才是最好的练习方法,轻声歌唱也是非常好的一种练歌方式.  相似文献   

13.
一 时下,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如火如荼,举国上下、华夏神州好像一夜之间都完成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孰不知"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的所渭改观大有市场.难道说素质教育就应该这样?  相似文献   

14.
姜如军 《快乐阅读》2011,(22):160-161
数学往往只是被人们当作培养智力的工具,似乎与美好不相关。谈到美,美学,人们常常想到诗歌,想到书法,想到建筑,孰不知这些美也蕴含在数学那些平凡的数字、符号和公式中。  相似文献   

15.
猴在呈献完厚礼的同时向我们告别,金鸡报晓的声音已经在我们耳边响起.孰不知中国的地图犹如一只翘望的"公鸡"么?在鸡年我们又期待着怎样的明天呢?  相似文献   

16.
一、高中语文教材从文本内容出发组元妥当吗? 本轮课改的显性成果之一,就是从文本内容出发按专题知识组元的语文(必修)教材纷纷登场.显然,目的就是为了借语文教学这个阵地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或者说是"文化素养".不可否认,语文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究竟孰主孰次?"工具"与"人文"究竟谁是金字塔的塔基,谁是金字塔的塔尖?  相似文献   

17.
黄厚江,常常让我们想起大树的叶子.他说,他的每一年都是树上的一片叶子.叶子,在阳光下透出的,是最鲜亮、最本真的色彩.于是,说起黄厚江,当然会情不自禁地去叩开他犹如树叶的"本色语文"的大门,倾听本色语文发出最质朴然而是最生动的声音.  相似文献   

18.
近来“孰不知”一语屡屡见诸书刊。请看①在他是做着一件庄严的工作,孰不知他正在自掘陷阱。(雷达《我喜欢徐光耀》,《文论报》2000年3月15日) ②民国时代,爱国学生们曾一度以为吴佩孚是拥护民主的“英雄”将军,孰不知后来这位“英雄”镇压起罢工来毫不手软,大开杀戒,原来也是个屠夫!(万军《看错“英雄”》,《杂文报》2000年  相似文献   

19.
人们都习惯性地认为只有向前,才是在进步,才是好的,孰不知在田间插秧时,你若一边插一边向前进,则会踩坏自己刚刚插好的秧苗。可见,换种方式,逆向思维,你会得到不一样的效果,这也是一种智慧之举。而写作时,如果我们只会顺向思维,人云亦云,就会落入俗套,常常在考场作文中与众人"不谋而合",形成所谓"套板反应"。要想跳出固有的模式,逆向思维会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柳燕妮 《现代语文》2006,(1):124-125
在现代汉语里"执著"一词常常被写作"执着",它们是同一个常用词,仅文字形式有别.对这个词的理解,以及书写,人们常常有疑惑.本文对此做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