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试论高校体育课程和运动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设置长期以来逆人本价值取向的弊端,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知识观和课程观的影响,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现代体育精神的缺失。教育必须以人为本,高校体育课程和运动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积极开发相应的体育课程和运动资源。  相似文献   

2.
马丽君  梁丽珍 《考试周刊》2009,(25):158-159
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体育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价值的理解和认识。如何利用人文精神进行教育,探索体育精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培养和弘扬现代大学生的体育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北京奥运会为我国高校开展体育人文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人文奥运”理念是对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浓缩与升华,是对现代体育人文精神的集中概括,也是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内容体系的主要内容。高校作为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在倡导“人文奥运”理念,推崇体育人文精神,开展体育人文教育方面无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道家修身养性健康思想的精华撷取,提出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传统哲学思想的教育策略。并以此为契机,丰富和完善现代体育教学的方法、措施,达到体育教学效果的最佳化。  相似文献   

5.
体育精神是通过体育运动而形成的力量、智慧与进取心理的意识总和,是一种文化意识与社会意识。体育精神是一种实现身体、心理、精神方面均衡发展的教育因素,简而言之体育精神就是“健康向上”的精神。他的内容丰富,如:体育爱国精神、团结协作精神、体育拼搏精神等。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对中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教育是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有力支持,作为体育教育教师,我们要善于运用体育精神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其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6.
在现今时代背景下,中国的传统养生体育具有普遍意义的现代价值,强调通过适度或者适量的人体外运动来进行日常人体保健,也是现代体育精神的一种体现。因此,本文将从中国传统养生体育思想的理论内涵出发,通过与常见的现代体育形式进行比较得到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新时代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通识教育是传统自由教育的现代版本,传统自由教育思想起源于古代雅典,其社会基础是雅典公民与奴隶的二分,其哲学基础是理性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二分。近代以来,在工业革命和民主运动的推动下,精英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自由教育演变为平民主义和实用主义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从其产生开始,就与政治有密切关系,在美国,通识教育的任务是以“美国文化”凝聚国民意识,培养负责任的公民,维护美国制度和文化。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应定位为大学公民教育,培养有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优秀公民。一些人主张在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中恢复自由教育传统,有悖于我国的政治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人文精神与奥林匹克运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构成、体育的人文内涵以及现代奥林匹克精神进行了阐述,提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以人为本”的和谐精神可以为修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观提供新的价值取向,为完善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模式提供新的思路,为整合奥林匹克运动不同利益主体的冲突提供新的方法。奥林匹克运动需要注入中国传统体育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9.
丁汉华 《成才之路》2009,(12):67-68
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为世界瞩目,其申办时提出“人文奥运”口号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人文”这个词的提出,体现着人类社会在发展观念上的重大转变,标志着当今社会发展中,人类对自身的重新认识与反思,它也将会成为新世纪体育发展的主旋律。同时,“人文”的现代体育观的构建,必将成为现代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人文精神的民族是不健全的民族。当今教育改革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传统体育中存在的问题,都说明了人文教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0.
冯契的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理论还包括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制约因素,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阶段构成,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表现和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缺失。中国近代哲学革命既受到“中国向何处去”这个近代社会中心问题的影响,又受到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中国近代哲学革命包括前驱阶段,进化论阶段,新旧思潮之激战和哲学革命进入唯物辩证法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专业哲学家的贡献阶段。中国近代哲学革命表现为:一是传统的范畴获得了新的内容,二是西方传来的新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合,三是近代哲学的独特创造。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缺失表现为:一是忽视了哲学的理论思维的科学性质以及写具体科学的联系,二是在处理“古”与“今”、“中”与“西”的关系上的缺失,三是在方法论上的缺失,四是在人的自由问题上的缺失。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传统养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丰富的体育思想。这些思想与我们现在接触的发源于西方的现代体育思想不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其人文精神的体现,而这正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思想所提倡的。所以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华传统养生教育,进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  相似文献   

12.
以阐述学校体育教育中隐性的人文精神教育的实质为基点,分析在学校体育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意义.学校体育自身具有的综合性素质教育优势,符合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体育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导向作用、调节作用、充实作用、激励作用、传递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学校体育中渗透人文精神的途径:以教育观念转变为先导,树立"为素质教育服务"的体育教育观;以课堂教学为途径,弘扬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以体育竞赛为手段,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以身示范、教学相长,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充分发挥体育文化的独特功能,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3.
玩,是孩子必需的生长维生素四肢发达,头脑必然简单吗?“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是一般中国大众对搞体育的人的形象概括。应该说,这可能是中国体育文化在进入近代社会以来最大的误区之一。和几十年前相比,中国青少年中的“文弱之风”是一代“胜似”一代。让人不得不深思。现代教育把体育当成一个很重要  相似文献   

14.
“和”的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之一,孔子关于“和”的论述又是“和”哲学的具有代表性的内容。本文作者将“和”的哲学理论与现代的比较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与欧洲近代民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新视角,阐述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对欧洲近代民主的影响。尽管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不是现代意义的民主,但其中“重民”、“德治”、“吏制”以及“有教无类”的“教育平等”思想,对于17-18世纪欧洲一大批启蒙学者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成为他们开创近代民主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这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纵观人类漫长的文明演化历程,体育一直扮演着重要的文化承载和传播角色,人们将“奥林匹克主义”的核心要义归结为“实现人的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财富。我国在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人文精神的构建,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的“人文奥运”理念,向全世界彰显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文资源及厚重的人文底蕴,实现了体育运动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反观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现状,受到长久以来“科学”与“人文”分割的教育思想影响,导致体育教学活动中人文精神的严重缺位,极大地限制了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效能发挥。  相似文献   

17.
曹钰 《文教资料》2006,(17):26-27
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社会化具有深刻的影响和特殊的功效。从牛津、剑桥两所著名高校每年一度的传统划船体育比赛得到的启示,中国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要以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为基础,尤其是多功能、高规格的体育中心的建设;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核心,是灵魂,现代高校的办学理念之一,要大力弘扬有特色、有传统的校园体育文化思想和相互间的竞争、合作。  相似文献   

18.
李华 《教育探索》2012,(8):74-75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应处理好体育课教学与终身体育意识养成、与健康卫生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观念变革、与体育精神文化等五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现代奥林匹克教育思想秉承了奥林匹克运动悠久的教育传统,在新的时代,要宣传人文精神、和谐思想、和平主义;同时,奥林匹克教育符合时代精神,催人向上,作为构成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和塑造现代人的重要任务,为构建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而不懈努力。奥林匹克教育的侧重点之一就是将北京奥运三大理念与奥林匹克教育相结合。北京奥运把体育文化与东方文化结合起来,以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雄厚积累和独特的魅力丰富奥林匹克教育的思想宝库;中国传统体育将以其充满着个性魅力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对奥林匹克的教育价值和教育方式产生深刻影响。在中国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工作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坚持面向本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思路,使奥林匹克教育实实在在地进八人们的生活,真真切切地走入人们的心中。  相似文献   

20.
语文学科是现代教育中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必须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遵照“古为今 用”“去粗取精”的信念,用人文教育整合科学教育,实现科学教育的人文化,以促进 人文精神的弘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